楠木軒

我國面積最大的內陸淡水湖,是新疆的博斯騰湖?

由 由振山 發佈於 綜合

焉耆盆地位於天山山脈東部,按順時針方向由霍拉山、薩阿爾明山、依連哈比爾尕山、覺羅塔格山、庫魯克塔格山圍成。焉耆盆地東西長約170千米,南北寬約80千米,面積約1.3萬平方千米。焉耆盆地屬天山造山帶中的山間斷陷盆地,四周都是石質高山,材質堅硬。

焉耆盆地中央的博斯騰湖,是新疆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內陸湖意思是湖水不入海。

博斯騰湖東西長約55公里,南北寬約25公里,湖表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 ,湖面海拔約1048米,平均深度9米,最深處17米。

風起時,博斯騰湖波浪滔滔,宛如滄海,肥魚跳躍,恍若塞外魚米之鄉;風靜時,湖中波光瀲灩,碧水連天,薄霧騰起,恰似人間仙境。

博斯騰湖水量最大的一個來源是開都河,這條河源出天山山脈,佔博斯騰湖入水量八成以上。開都河帶來大量養分,在河口三角洲形成一大片水草豐茂之地。博斯騰湖最大的出口是西南部的孔雀河,這條河流入羅布泊。

博斯騰湖水域遼闊,波光連天。博斯騰湖西南部是淡水湖,岸邊長滿蘆葦,牧草豐茂,湖面則遍佈野蓮,每至花開時節,滿湖香氣,一池粉色,天鵝、野鴨、大雁棲息其中,交頸頡頏,生機勃勃。博斯騰湖東部則是一潭死水,鹽分比較高,植被很少。

博斯騰湖古稱“西海”、“魚海”,清朝定名為博斯騰湖,盛產各種淡水魚。

秦漢時期,吐火羅人在博斯騰湖西部建立焉耆國,都城員渠,距長安7300裏,有人口30000,軍隊6000。

古代歐洲人東遷,在塔里木盆地形成吐火羅人,頭髮呈黃褐或棕褐、眼睛藍、鼻樑高、鬚髯濃密,焉[yān]耆[qí]、龜[qiū]茲[cí]、于闐等都是吐火羅人。吐火羅人身體特徵和語言文化與波斯、印度的雅利安人差異較大,與歐洲北部的凱爾特人、日耳曼人相近。早在我國夏商時期,歐洲的一支遊牧民族就來到塔里木盆地。

博斯騰湖西面淡水充足,其次是北面,幾條小溪從北山流下,清水河從西北方向注入博斯騰湖。清水河流量不大,也能形成不少水草之地。西漢時期的危須人,便在清水河上建國。危須國人口4900,軍隊2000。

危須人口不到焉[yān]耆的1/6,來自對方的軍事壓力特別大,不但全民皆兵,而且喪失牧馬打魚能力的老弱,必須進入北山喂狼。這個國家除了孩童和孕婦,其餘男女都是戰士,軍隊與人口比例達到1/2.45,是整個西域比例最大的。

危須人的歷史可追溯到上古時期,黃帝戰勝蚩尤,將部分東夷部落放逐南方洞庭湖與鄱陽湖周邊,形成三苗部落。帝堯晚年本來要傳位給其子丹朱,卻被女婿舜囚於平陽(今山西臨汾市),後移至濟陰城陽(今山東郵城縣)。帝堯死後,舜不準丹朱發喪,丹朱率三苗之兵伐舜,卻吃了敗仗逃回南方。

帝舜將丹朱麾下的三苗部落遷到河西走廊三危山,這些人後來姓危。三危山位於敦煌,綿延60公里,有三座山峯危峙,故名三危山,主峯在莫高窟對面。危姓依附月氏而生存,當匈奴與烏孫南下,月氏西遷,危姓也被迫西遷到博斯騰湖,在清水河邊定居下來,稱為危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