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漫評】這不是好萊塢電影,而是美國的“恐怖日常”

【真相|漫評】這不是好萊塢電影,而是美國的“恐怖日常”

“你們必須做更多!”當地時間7月11日,一名男性抗議者從觀眾席起身憤怒向演講中的美國總統拜登喊話。這一幕發生在白宮南草坪,當時正在舉行活動“慶祝”拜登上月簽署的一項控槍新法。

這位男性抗議者名叫曼努埃爾·奧利弗,是一名槍擊案遇難者的父親。奧利弗的孩子喪生於2018年佛羅里達州帕克蘭市的校園槍擊案。奧利弗的憤怒不難理解,白宮“慶祝”的這個控槍新法,雖被宣稱為“30年來美國兩黨在控槍問題上達成的首個重大協議”,但控槍派的核心訴求並沒有得到回應。法案既沒有規定禁售攻擊性武器和高容量彈匣,也沒有要求普遍加強購槍者背景審查,更沒有觸及美國民間槍支氾濫問題。

徒有其表的控槍新法,擋不住橫飛的子彈,帶不來美國社會的安全感。控槍新法簽署後不久,就在美國“獨立日”當天槍聲再起。伊利諾伊州海蘭帕克市槍擊案又奪走7條鮮活生命。槍聲取代煙花聲,原本歡樂的節日場面頓時變成恐怖“修羅場”:槍聲接連響起,人們驚恐奔逃,嬰兒車、童帽、沒吃完的薯片、開了封的巧克力餅乾散落一地。有美國推特網友哀嘆,“兒童在街上和教室裏被獵殺”“在慶祝國慶日這天,一位父親推着嬰兒車逃亡,同時樂隊卻還在演奏,這樣的畫面就是我們國家的完美代表”……

拜登在7月11日的講話中承認,“槍支暴力已將美國的日常生活場景變成了‘殺戮場’。”校園、教堂、超市、便利店、街道……槍擊發生在美國社會的每個角落,這不是好萊塢電影,而是美國的“恐怖日常”。不願保護兒童、無力改變現狀、難以治癒沉痾,在此起彼伏的槍聲中,世界看到的是美國越來越蹣跚的背影。

文/何所憶

圖/海曼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53 字。

轉載請註明: 【真相|漫評】這不是好萊塢電影,而是美國的“恐怖日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