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探尋:俄羅斯一民族為何與我國鄂倫春族同源?並不是跑過去的

由 仝海燕 發佈於 綜合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多民族大家庭裏,有的民族人數多,有的民族人數較少。在較小民族之中,鄂倫春族就是一個較小民族之一。
簡介
2000年時,我國進行人口統計時,鄂倫春族不足一萬人,總共有8196人,主要分佈在黑龍江和內蒙兩省。其中黑龍江佔47%,內蒙佔44%。
鄂倫春族在元朝並不叫這個名,而是叫作“林木中百姓”和“北山野人”。那時的鄂倫春人分佈很廣,但都在元朝的遼陽行省的管轄中。
明朝時,把黑龍江以地區“乘鹿以出入”的“北方野人”也歸到鄂倫春部族,這些主要在貝加爾湖以東地區遊獵,叫作“使鹿部”。清朝時,把鄂倫春人稱為“樹中人”。
鄂倫春這一名稱的出現是在崇德五年時,從“俄爾吞”名稱音譯過來的。1683年,在康熙二十二年文獻資料中,曾出現“俄羅春”、“鄂羅春”、“鄂倫春”等不同記載。直到1690年,“鄂倫春”一詞才正是確定下來。意思就是“使用馴鹿的人們”,而“鄂倫”與“馴鹿”音譯相同,兩者合起來漢語的意思就是“打鹿人”。
關於鄂倫春的來源,有兩種説法,一種是出自室韋,第二種是出自肅慎,但學術界傾向“當肅慎説”。因此,17世紀中葉之前,鄂倫春人都生活在貝加爾湖以東和黑龍江以北的廣闊地區。而歷史上缽室韋人和深末怛室韋人的活動區域也在此地。專家認為隋朝時的缽室韋、深末怛室韋應是鄂倫春族先民的主要來源。
而北室韋則進行民族演化,唐朝時室慎部落有20多部,唐朝專設都督府進行管轄。到了遼朝,室韋部主要在嫩江上游以前及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中上游地區生活,遼聖宗還設室韋部落。金朝時有謀克管轄。
清朝時期,鄂倫春人由於出自女真部落,出身好,因此受到皇族的青睞。康熙年間,清朝專門設立黑龍江將軍,下設彈塗魚城,分別設立副都統、總管等職務,負責對鄂倫春族的管理。那時鄂倫春族分為“騎馬的鄂倫春人”也叫摩凌阿鄂倫春和“步行的鄂倫春人”,也叫雅發罕鄂倫春。這種分法主要是以鄂倫春是否被編入布特哈八旗為準。每年清朝要從鄂倫春族徵收貂皮,由佐領收取,當時設五路八佐。
遷徙
在清朝時,鄂倫春族日子過得很舒服,也很自由。他們在黑龍江以北的森林地區,無拘無束的自由流動,鄂倫春人主要以森林狩獵為生。正是這種自由度,一些鄂倫春可以在森林內自由遷移,有的就到了北部俄羅斯境內(當時是清朝屬地)生活。
對鄂倫春的自由流動當時屬於正常的活動,但到了17世紀中葉時,沙俄侵略黑龍江以北地區,逼着清朝簽訂了《璦琿條約》等不平等條件,還陸續奪走了很多地區,這些地區大都是鄂倫春生活的地方。而在俄羅斯的鄂倫春人就沒有那樣自由了,沙俄的侵略,使鄂倫春族分在兩個國家。
現在生活在俄羅斯境內的鄂倫春人主要在阿穆爾州西部地區,外貝加爾州和雅庫茨克州、阿穆爾州等夫,他們在俄羅斯有個新名稱“真正的通古斯人”。
新名
1897年時,沙俄有過統計,阿穆爾州當時有677名鄂倫春人,外貝加爾州有952人,總不到兩千人,但只有極少數定居,大多數鄂倫春人依舊從事遊獵生活。那時鄂倫春人也會自己的母語。
但由於俄國的俄化深入,生活在俄羅斯的鄂倫春人已經很少知道自己的母語,只有年齡大的人略微聽得懂。
俄羅斯人不僅把鄂倫春人母語改變,而且他們還給鄂倫春人起了一個新名“埃文基人”。但這一稱呼並不特指鄂倫春人,還有很多民族,鄂倫春只是其一種部分。這是蘇聯民族確認後而有新名稱。
據史料記載,生活在貝加爾湖地區的人,其中蒙古人居多,布里亞特人作為蒙古後裔,他們在蘇聯裏也被稱為埃文基人。這種劃分,使一些民族便缺少了民族認同感,不知道自己來自何地,時間長了,就會自我認同,忘記自己的本民族。
俄羅斯專門成立埃文基自治區,該區歸於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管轄,而且面積很大,佔俄羅斯總面積的4.5%。
如果有機會到俄羅斯旅遊,到埃文基自治區的拜基特、通斯卡、伊利姆佩亞3個區時,會發現這裏穿着與我國鄂倫春民族服飾相同族羣,但如果你問他們是不是鄂倫春人,他們並不知道鄂倫春人是何物,更不知道他們是我國華夏大家族中一員,當然也不知道我國曆史上關於該民族的史料以及在清朝時期的輝煌及榮耀。不得不承認,在蘇聯時期的民族劃分,作用影響很深遠。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