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親歷者白莉娟:當聽到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時,以為又是香港報刊小道消息

專訪親歷者白莉娟:當聽到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時,以為又是香港報刊小道消息

無論是徐寅生還是李富榮,在談及中美乒乓外交時都提到了“白莉娟(JanBerris)”。1972年,28歲的她作為美國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工作人員,全程接待了訪美的中國乒乓球隊。那次訪問大大拉近兩國民間距離,也為中美關係“破冰”乃至正式建交,奠定了民意基礎。

在之後50年職業生涯中,白莉娟見證了美中關係史上精彩篇章,也親歷了不少起起伏伏。如今,一頭白髮的白莉娟(JanBerris)已是美國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副會長。上月,通過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身在美國的白莉娟接受了越洋視頻專訪。

專訪親歷者白莉娟:當聽到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時,以為又是香港報刊小道消息

圖為1972年中國乒乓球代表團到訪紐約時,白莉娟(左二)及其父母與中方成員握手交談。

“這是我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問:

1971年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訪華時,你在哪裏?

白莉娟:

當時我在香港。我是在去和朋友吃晚飯的路上,看到了這條新聞。對此我持懷疑態度,因為香港的很多報刊並不報道嚴肅新聞,我以為這又是一條聳人聽聞的小道消息。

吃晚飯時,朋友們認為可能是真的。整個晚上,我們都在討論這將是多麼激動人心,會帶來多大的變化。

問:

有沒有意識到此訪會改變你的人生軌跡?

白莉娟:

那時我沒有意識到。1971年5月底6月初,我離開香港,結束兩年的領館助理文化領事工作。就在我準備去華盛頓進行培訓前兩天,突然接到電話,問我是否願意從外交系統請一年假,去紐約為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工作一段時間。這個委員會將與美國乒乓球協會一起,在1972年的某個時間接待來訪的中國乒乓球隊。

那是在1971年7月。對美中關係歷史瞭解的人一定記得,正是在7月15日,尼克松總統宣佈國務卿基辛格秘密訪問了北京。我在華盛頓外交系統的同事對我説:不去那(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工作就太傻了。

我本以為只是借調一年,沒想到50年後我還在這裏工作。

乒乓外交是中美關係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頁,也是我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專訪親歷者白莉娟:當聽到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時,以為又是香港報刊小道消息

問:

1972年,你全程陪同訪美的中國乒乓球代表團。

白莉娟:

那是次十分高調的交流活動。為了讓更多美國人來參加活動,我們還有意降低票價。

無論是記者、球員,還是普通民眾,見到中國代表團後,都會問他們這樣一個問題:“你們這次來訪美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所有的中國人都不約而同地回答説:“

印象最深的是美國人民向我們展現的熱情、友誼和善意。

一開始我覺得他們並不是真的這麼認為,只是有人教他們這麼説,因為這聽上去符合外交禮儀。但隨着和他們一起走訪美國各地,我發現這也是我會給出的答案。因為我對美國人民展現出來的熱情、好客和慷慨,印象太深刻了。

專訪親歷者白莉娟:當聽到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時,以為又是香港報刊小道消息

1973年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理事會代表團訪華,受到周恩來總理(一排左六)的接見,白莉娟站在二排最右。

“那個哭的小姐”

問:

此訪是不是改變了美國人對中國人的印象?

白莉娟:

過去我們被灌輸的是:

來自“共產黨中國”的人,穿着打扮、言談舉止都是一樣的。

但現實中的中國人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喜好。乒乓代表團是這樣,此後來的其他代表團也如此。

問:

1972年活動受到很多媒體的關注?

白莉娟:

那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中國大陸人)第一次正式踏上美國的土地。所以不僅受到美國媒體的關注,外國媒體也都非常關注。

美國所有的主流媒體都參與報道。中方也帶來了一支很大的記者隊伍,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等,還有兩個紀錄片團隊。我們不得不派兩個人專門負責媒體事務。我們甚至需要兩架飛機,一架是給中美選手和隨行人員的,還有一架是給記者的。

問:

還記得與中國代表團告別時的情景嗎?

白莉娟:

我們在一起待了整整四個星期,最後要分離了,大家都很傷心。我情緒激動,忍不住哭了。

大約一年後的1973年6月,我第一次去中國的時候,人們見到我就會説:“哦,我認識你,你是那位哭的小姐!”所以,“那個哭的小姐”成了我的暱稱。

專訪親歷者白莉娟:當聽到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時,以為又是香港報刊小道消息

1974年,中國武術代表團訪美時,白莉娟作為播報員和中方表演者一起在舞台上。

問:

之後你們和中國民間還有交流嗎?

白莉娟:從此以後,我們參與了1979年中美關係正常化之前幾乎所有的各類交流活動。一開始是體育和藝術界的交流,後來逐漸擴展到了其他領域。比如,在乒乓球隊後,我們馬上接待瀋陽雜技團的來訪。

體育類團體的訪問,最大的主題就是友誼,就是“友誼第一,比賽第二”。中國人率先開始這麼説,到後來,就連一句中文都不會的安保人員,以及美國乒乓球選手,都學會了這句話。這種友誼的精神不僅表現在乒乓賽場、足球賽場、籃球賽場上,也深深植入兩國人民的心中。

那些詆譭“接觸政策”的人,對接觸目的有錯誤認識

問:

有些人對當時華盛頓的“接觸政策”提出質疑,你怎麼看?

白莉娟:

我堅信接觸是對的。無論我們(美中)是否持相同觀點,都絕對應該保持互相接觸,坐下來交流是最基本的。

近年來,有人認為過去50年來的接觸是徒勞的,或者只是讓中國獲益,這種想法很荒唐。現在詆譭“接觸政策”的人,對接觸目的有着錯誤認識。我們的目的不該是把中國“改造”成西式國家。這些反對的人忽視了美中關係良性發展所帶來的諸多成果,他們從來不談還有什麼其他選項。

如果我們不接觸,結果很有可能比現在糟得多。

專訪親歷者白莉娟:當聽到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時,以為又是香港報刊小道消息

問:

“接觸戰略”帶來了哪些好處?

白莉娟:

接觸戰略給美國人民帶來諸多裨益。不敢想象,如果中美不接觸、不建交,結果會是什麼樣,但至少一個很明確的事實是:過去50年來東亞地區沒有再發生大沖突。

地區和平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美建交和保持接觸。避免戰爭和衝突也促使東亞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在美國,有些人對中國持有負面看法,他們認為中國“偷”走了美國人的就業機會。然而,大量研究表明是自動化造成了工作流失,而不是中國。而且,東亞地區的活力也給美國帶來了大量新工作、好工作,還使美國享受到更便宜的物價。

問:

你在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工作了50年。是什麼讓你一直堅守這個崗位?

白莉娟:

在我的整個職業生涯中,對我來説最重要的是這份工作所帶來的與人接觸的機會,這也是我最感興趣的。

我對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深厚的藝術底藴、豐富的美食傳統和多元的社會時政都充滿崇敬,但我真正最在乎的,還是這麼多年來我和來自社會各界的中國人所建立的友誼。

因為工作關係,我得以有機會把許多美國人介紹到了中國,也把許多中國人介紹到了美國,我希望能幫助兩國人民增強對彼此的認識和理解。

專訪親歷者白莉娟:當聽到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時,以為又是香港報刊小道消息

1973年,白莉娟(左一)陪同中國記者代表團和美國佐治亞州的農民進行交談,擔任翻譯。

“我相信兩國人民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問:

我們能從上世紀70年代的“外交藝術”中學到什麼?

白莉娟:

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兩國政府都退到了幕後,讓人民走在前面發揮作用。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我們展開大量交流活動,逐漸編織起了縱橫交錯的關係網絡,這是很難撕裂的。從美國角度來説,允許個人、私企和社會機構與中方廣泛開展接觸合作,使得美中關係更具韌性。邏輯很簡單也很重要:我們之間接觸越多,合作領域越廣,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與此利益相關,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雙邊關係取得成功。

問:

你認為人文交流在當下還能改善兩國關係嗎?

白莉娟:

我認為現在必須繼續保持民間人文交流,我相信兩國人民能做出正確的選擇。眾所周知,現在兩國關係面臨很嚴峻的挑戰。

我認為必須更加努力,不能讓反對雙邊關係的人佔上風。

我們經常談到友誼,説要交朋友,這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成為諍友,願意告訴對方自己真正的想法,能夠敢於説出事實真相,做到彼此開誠佈公。否則的話,只會讓我們創造的美好關係變得更糟。

專訪親歷者白莉娟:當聽到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時,以為又是香港報刊小道消息

1973年,白莉娟所在的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代表團在北京的大街上和中國民眾交談。

問:

中美未來還能在哪些領域加強合作?

白莉娟:

我認為兩個領域希望最大。一個是氣候和環境領域。上屆美國政府不一定關注氣候變化,但拜登政府不一樣。另一個是公共衞生醫療領域。我們必須一起合作,分享相關信息和知識,防止類似疫情一樣的危機再次發生。

必須像成年人那樣成熟起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民間人士、專業人士在一起,不受政治觀點的束縛,互相學習,分享知識,就能找到共同的利益。如果我們這麼做,那麼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好。

圖片由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提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34 字。

轉載請註明: 專訪親歷者白莉娟:當聽到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時,以為又是香港報刊小道消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