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傷父母的四種話:人最大的教養,是善待父母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且讀文摘 ID:qdwz81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最傷父母的四種話:人最大的教養,是善待父母

不讓親近的人傷心,是一個人最高的教養。

“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種教養。”

最好的教養,不僅是對陌生人彬彬有禮,更重要的是尊重自己最愛的人。

因為你最親近的人,只有你才懂得如何去愛。

當我們牙牙學語或蹣跚學步時,父母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微笑和鼓勵,都能給我們帶來莫大歡喜。

但不知從何時開始,父母的生活離我們越來越遙遠,有委屈從不向兒女吐露,哪怕生病了也只是默默地吃幾片藥,還在孩子面前假裝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這背後,其實是父母對子女深深的愛與依賴。

面對這種愛與依賴,我們又做了什麼呢?

我們從乖順聽話的孩子,變成了獨立、叛逆的成人,有時甚至讓語言變成一把利器,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很可能在父母的內心狠狠地刺了一下,看似平常,傷人卻深。

他們做的好與不好有什麼區別呢?

父母喜歡為孩子做點事以體現其價值,拒絕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沒用了,兒女不需要他們了,從而陷入消極、悲觀的情緒。

其實這背後暗含的是子女的情緒化和傲慢、不謙卑。

父母年歲大了,面對許多新鮮事物,不會像子女那樣緊隨潮流,即便在子女眼中非常簡單的一件事,他們也要學上好多遍。

比如京博君父親,剛上一年級沒幾天就遭遇文革輟學,到現在拼音都不認識幾個,幸好爺爺出身書香世家,教父親勉強認識了幾個漢字,但父親至今都不怎麼會用智能觸屏手機。

有一次回家時他問我怎麼發短信,我教了他好多遍但還是沒學會,我不耐煩的冒出一句:“你又不會拼音,再簡單你也學不會”,聽罷,父親沒再説話。

後來我想再教父親用觸屏手機,但被他斷然拒絕了。

再後來聽母親説,當初你父親學發短信,是為了不影響你工作。

很多子女都認為自己比父母強,卻忽視了父母的經驗與學歷無關,這是必須親身經歷過才能擁有的體驗。

這些話不僅會讓他們傷心,還會讓他們因年老產生的自卑感加重,覺得自己沒用,恐懼落後於時代。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含辛茹苦把我們養育成人,沒有父母哪有我們?

小時候,父母是我們的老師,教我們吃飯走路,從來沒有嫌棄我們笨,父母老了,我們應該做父母的老師,做到百問不煩,這其實也是一種孝道!

所以做子女的千萬不要批評父母的無能,這樣他們會很傷心!

最大的孝,便是不對父母色難。

最傷父母的四種話:人最大的教養,是善待父母

也許一個簡單的事,父母也會囑咐很多遍,例如叮囑我們穿厚點,囑咐我們彆着涼,囑咐我們少喝酒,囑咐我們早回家……

這時,一定不要對父母説:“別囉嗦了,煩不煩!”

因為只有真愛你的人才會囉嗦你,其實你的父母並不是一個囉嗦的人,你見過他們什麼時候向別人囉嗦過?

“記憶中和父母拌過無數的嘴,但從來沒想到,小時候一句無心的話,媽媽竟然整整記了20年。”一位網友説:

上中學的時候,有一次是冬天,早上快遲到了,我媽非説今天要變天,讓我把棉褲穿上,我説我不冷,來不及了,她還是嘮嘮叨叨沒完,説“你穿上怎麼了,能花多少時間啊,長這麼大怎麼這麼讓人操心啊。”

我一急就脱口而出,“嫌我讓你操心,那生我幹嘛呀?” 我媽立刻不説話了,我推起自行車就往外走,她追出來,默默地往我車筐裏塞了個麪包。

説着説着,眼圈紅了起來。

不經意的這樣一件事,在以後的日子裏,母親卻時不時總提,“那你生我幹嘛呀”這句話,就像刻在了她腦子裏一樣,20年了還念念不忘。

去年這位網友生了孩子,10個月裏拖着沉甸甸的肚子累得要死,她説,“要是我的孩子以後這樣説,估計我給他一個耳光的心都有。”

尹默父母是在他考上大學那年離的婚。

畢業後,他特意選了一個遠離父母的城市工作,工資很低,付完房租飯費所剩無幾。

整整一年,他沒給家裏打過電話。

有一天在地鐵口,他接到了父親的電話。

一段很長時間的沉默,彷彿父親不知道該怎樣開口,尹默不耐煩地説:“有事嗎?沒事我掛了,我電話快沒錢了。”

沒想到父親説:“我知道,我給你的卡里匯了6000塊錢,實在辛苦,就回家吧,爸爸養你。”

這句話讓尹默淚如雨下。

不讓親近的人傷心,是一個人最高的教養。

最傷父母的四種話:人最大的教養,是善待父母

“孝順”兩個字千百年來被我們掛在嘴邊,但現代社會很少有人認真思考過它們的含義。

“孝”體現了下對上的愛和尊重,“順”要求孩子在順服父母的基礎上進行溝通。

如果在子女的內心裏沒有這個“順”字,那麼很容易在溝通中喪失謙卑和尊重。

每當父母因為某件事教育我們時,好多孩子會説:“我知道了,別説了,你説的我懂”等不耐煩的話,其實父母只是希望我們過得更好。

直到我們為人父母后才明白,原來我們也是這麼教育自己的孩子。

對父母多一些體諒,等他們哪天不管我們了,不再教育我們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生活會更加難過!

最傷父母的四種話:人最大的教養,是善待父母

小的時候,父母給你買了夢寐以求的玩具,你高興的會説:“媽媽,謝謝你。”父母可能會為此欣慰高興;

但當你長大後,每次回家,看到父母給你做飯鋪牀,你也把“謝謝你”、“請”這種職場用語掛在嘴邊,難免會讓父母心酸,也許你是無意中把這些話帶到了家裏,也許你是真的想感謝父母。

但是當着他們的面説這樣的話,會讓他們傷心。

因為在父母眼中,你始終都只是孩子,都是那個調皮搗蛋、橫衝直撞,老惹自己生氣的小鬼。

所以他們給予你的愛,是一輩子的,是不求回報的。

林俊杰有一首《陌生老朋友》的歌,這樣寫到:

問候太客套,不要太像社交,不如胡説八道;小人就小人,友情不用搞得太深奧;不怕有磨擦,吵吵鬧鬧,只怕太有禮貌。

在某些場合,對待某些人,我們需要禮貌,謹慎一點;

但在某些場合,對待親密的朋友,我們可以隨意一點,甚至可以邋遢一點。

哪怕你真的想感恩父母,也不要把“謝謝你”、“請”這樣的話掛在嘴邊。

最傷父母的四種話:人最大的教養,是善待父母

魯迅一生娟介耿直,從來都是心口如一,從不違心屈從,唯獨對自己的母親妥協過,哪怕是最平常的起居生活,也是極為妥帖、恭順。

為了不讓母親感到寂寞,魯迅特地將母親從老家接到北京,並把他最大的房間留給母親住,自己和妻子住小的。

每天晚飯後,都要到房間與她聊天。

出門之前,總要先到母親屋裏説聲:“阿孃,我出去哉!”

回來後,也一定去母親處説聲:“阿孃,我回來哉!”

還時常帶回些母親喜歡吃的小食品。

魯迅的文章雖然寫得好,可他的母親卻不愛看,有人曾特意送了本《吶喊》給她看,還説《故鄉》寫得好。

老太太讀完卻説:“沒啥好看,這怎麼也可以算小説呢?”

原來,老太太喜歡看新鴛鴦蝴蝶派的小説,尤其是張恨水的作品。

於是,魯迅就跑到書店買來張恨水的《金粉世家》、《美人恩》送給母親。

魯迅的好友許壽裳説:“魯迅的偉大,不但在其創作上可以見到,就是對待其母起居飲食的言行中,也可以見到他偉大的典範。”

是否,我們也像魯迅一樣,給予了父母足夠的體貼與温情。其實他們所祈求並不多,一份簡單、耐心而温馨的愛就足矣。

父母忙了大半輩子了,一直説,等你大了,就不管你了,等你結婚了,就管不動你了,等你有孩子了,就懶得管你了,等你孩子上學……等的她都老了。

當他們慢慢老去的時候,多些細心、多些用心、多些耐心,這是兒女能給予他們最好的報答。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86 字。

轉載請註明: 最傷父母的四種話:人最大的教養,是善待父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