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勝劣汰的速度要加快了。
文/宋雙輝
這兩天汽車圈最忙的車企,應該是小米。
被傳出有可能接手北京現代第二工廠的同一天,又流出了一張雷軍到訪一汽的照片,緊接着,北京市推動小米收購寶沃的消息又被曝出來了。
在此之前,雷軍已經把長安、廣汽、長城、東風都拜訪一遍了。放眼全球汽車圈,緋聞如此密集地除了小米,大概就只剩下蘋果了吧。不同的是,蘋果是到處求偶,而小米更像是被各地爭搶的鑽石王老五。
如果看了標題點進來,你可能覺得我跑題了,不是聊兼併重組嗎,怎麼説起來小米了?
其實小米現象,恰恰就是咱們今天要聊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兼併重組的一個縮影。
放在幾年前,一家消費電子產品公司想要造車,能夠引發如此這般的爭搶嗎?別忘了幾年前新造車這個詞剛出現的時候,蔚來們還在苦於到處找生產資質呢。
但是如今,情況發生了變化。
9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發佈會上,工信部部長肖亞慶回答了記者有關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的提問,他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目前已經實現了技術、產品和市場三個方面的突破,正處在加速發展期。
不過不容忽視的是,目前“新能源汽車企業數量太大,處於小而散的狀況”,所以下一步要“充分發揮市場,鼓勵企業兼併重組做大做強,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
肖亞慶強調,“各方面對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熱情很高,對新能源汽車發展有很大促進,但是也要看到新能源汽車技術含量高的特點,所以資源應該儘可能市場化集中,避免分散。”
這已經不是有關部門第一次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現狀表態了。
去年11月,國務院發佈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當時就提出了要“建立健全殭屍企業退出機制,加強企業准入條件保持情況監督檢查,促進優勝劣汰”。
隨後發改委啓動了對國內新能源汽車產能首次摸底,宣佈將全面清點5年內的投資項目,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遏制盲目上馬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項目亂象的工作部署。
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23.2萬家,從近三年企業數量變化來看,2018年-2020年,新能源汽車企業的新註冊量分別是4.7萬家、4.7萬家、7.9萬家;註銷吊銷量分別是0.5萬家、1.2萬家、1.2萬家。
而乘聯會發布的《2020年我國乘用車產能問題分析》則顯示,截至2020年底國內乘用車總產能4153萬輛,產能利用率只有48.45%,處於嚴重過剩區間,在建產能還有988萬輛,其中大多數都是新能源汽車項目。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盲目發展和無序競爭現象,已經開始阻礙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還記得年初的時候玻璃大王曹德旺曾經“炮轟”新能源汽車,他説很多人認為新能源汽車是風口,於是一窩蜂去投資,但是這個行業已經累積了一定的泡沫,最後可能既浪費錢,又產能過剩。
目前新造車企業的總數超過百家,但是真正有量產車在售的只有十幾家,敢每個月正常公佈銷量數字的就更少了,兩隻手都數得過來。至於博郡、賽麟、遊俠、拜騰等品牌,已經被拍在沙灘上了。
儘管如此,地產、家電和科技公司還是在前赴後繼的往汽車圈裏擠,所以回到文章開篇的故事,當小米宣佈造車之後,等着它的現成的造車資質和生產基地一大把,很多過剩產能等着它去盤活。
而這種兼併重組和大洗牌,接下來在新能源汽車行業還會繼續上演,而且越來越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