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接受《環球時報》專訪:香港終於度過大風大浪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 陳青青】 香港新選舉制度施行後的首個立法會換屆選舉將於本月19日進行,153名候選人將競逐90個席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3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過去這些年來,香港在民主、選舉等方面推進的工作並不應該用“政改”一詞來形容,因為香港的政治體制已在基本法內有明確規定。而鑑於當下香港已擁有一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選舉委員會,未來仍將有機會依照基本法和香港實際情況,循序漸進推進行政長官普選工作。

林鄭月娥接受《環球時報》專訪:香港終於度過大風大浪

對於四年多的執政經歷,林鄭月娥表示自己有欣慰,也有遺憾:欣慰的是,香港歷盡風浪,終回平穩;遺憾的是,自己沒能更好地團結香港社會。在她看來,未來的香港,將是一個獨特、多元而富有魅力的地方,為企業和個人提供光明的前景——這也是她希望傳遞給那些因擔心“政治氣氛”而離開香港的人的信息。

“香港終於度過大風大浪,這是我最大的安慰”

環球時報:回顧過去四年多您擔任特區行政長官的經歷,您覺得自己最大的成就和最大的遺憾分別是什麼?

林鄭月娥:過去四年多可能是香港1997年迴歸以來面臨挑戰最嚴峻的一段時期,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的動亂持續了接近一年,接下來又是近兩年的抗疫。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令我感到最安慰的是,香港終於度過了這些大風大浪,實現了今天平穩、甚至可以説是好的局面。

我很難説自己取得了什麼成就,但讓我覺得比較安慰的是,我最終能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協助香港回到了“一國兩制”的正確軌道。這讓我對香港的未來充滿了信心,相信香港可以在“一國兩制”下繼續保持和發揮自身的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讓“一國兩制”更加行穩致遠。

而我最大的遺憾是,沒能把香港社會的團結做得更好。記得近五年前,我參選特首時的口號是“同行,We connect”。因為當時香港社會上也有很多矛盾、紛爭,所以我曾希望在任內能更有效地團結香港社會和廣大的市民同行。但這幾年香港發生了許多事情,很多青年學生在黑暴期間被迷惑,做了一些違法的事情。我很遺憾沒有在“同行”的大前提下,讓香港社會更加團結。

不過我相信,這個遺憾未來一定有機會可以彌補,因為我們現在已經重回了“一國兩制”的正確軌道,在政治體制上也全面落實了愛國者治港。所以,我相信香港社會還是會慢慢變得更加團結,廣大市民應該對香港的未來更有信心。

環球時報:當大部分香港民眾用“安定”、“秩序”和“希望”來形容國安法與選舉制度改革所發揮的作用時,仍然有一些聲音認為,香港的自由度如今已黯然失色,有越來越多的人因此選擇離開香港。您怎麼看這樣的質疑?對於那些因為“政治氣氛”而選擇離開香港的人,您有什麼想説的嗎?

林鄭月娥:香港是一個非常多元的地方,長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有些人對“一國兩制”政策不瞭解,有些人可能對一些政治理念有自己的看法,但只要不違反香港的法律,在香港生活沒有問題。基本法保障了每個人的自由與權利,即使個人選擇離開也無可厚非。

不過,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會對這些打算離開香港的人説,香港是個非常獨特而有魅力的地方——它是國家的一個部分,但可以繼續實行我們比較熟悉的制度,無論是法律的、金融的,還是日常生活的。它的魅力之處在於它的發展前景非常好,是一個有龐大內地市場支撐的國際金融和商貿中心,能為企業和個人都提供很好的機會。

而在經歷風浪、迴歸平穩之後,我也要求特區政府更加積極有為:未來的香港將會是一個更加宜居、宜業、宜遊的地方,香港市民擔心的房屋問題、教育問題,未來都會得到改善。

落實基本法有關內容不算“政改”

環球時報:回顧過去四年,您認為自己在香港政改的過程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在您看來,在目前的環境下,香港的政改前途如何?

林鄭月娥:此前,我們習慣用“政改”一詞來形容香港有關選舉、民主方面的工作。迴歸以來,我們做了三次所謂的“政改方案”,只有一次是成功的,另外兩次是失敗的,因為沒有得到立法會超過三分之二的支持。

但如果回看過去這些年的經歷,其實我們做的那些工作並不是“政改”,因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體制已經很清楚明白地寫在基本法內有關行政長官選舉的部分之下,即“根據香港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實現普選”,但前提是必須要有一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來提名相應的特首候選人。

所以我們並不是在“政治體制改革”,而是在落實基本法中的有關內容。

2013年到2015年,我們當時叫作“政改小組”的工作團隊花了20個月的時間,去落實普選行政長官,社會上也取得了一些基本的共識,但卻遭到了一些議員的反對。事實上,這些議員在過去幾年中只要是和特區政府有關的、和特區管治有關的方案,他們全都會反對。

(關於香港政改的前景,)我認為,鑑於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一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選舉委員會,未來我們將有機會按照基本法第45條繼續推進香港普選行政長官,當然這必須要看香港的實際情況。

環球時報:早前您在發表《施政報告》時表示,會親自為公民科教師“上一堂課”。我們看到最新報道稱,相關培訓課程已於11月下旬舉行。您為什麼會決定親自為公民科教師上公開課,您希藉此達到什麼目標?整體上來説,您對香港未來的傳媒、教育環境,有何期待,特區政府還計劃採取哪些長期措施?

林鄭月娥:今年9月新學年開始時,我曾經到一所中學四年級的公民與社會發展課上觀摩,我覺得老師教得很好,學生也有提問。我當時的感覺是: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有一個問題一定要學好,那就是行政長官在“一國兩制”下的憲制地位是什麼?它的職能是什麼?

於是我就想,誰最有資格去談這個問題?那必然是行政長官本人,尤其是我這一屆的特區政府經歷了這麼多困難和挑戰,所以我就提出了“由我自己現身説法”來講課、支持香港教育和新的公民與社會發展課程的想法。

在那堂課上,現場有一百多個老師在聽,網上在線的據説還有一千多名老師。我很願意用更多時間和香港的教育界交流,因為讓我們的年輕人學好“一國兩制”實在太重要了。對於未來香港的教育該怎樣加強,我們正在做很多事情,希望未來香港的年青一代是有家國觀念、香港情懷、社會擔當的一代。

環球時報:2019年以來,我們曾經看到過您的許多“動情時刻”,其中包含了許多淚水和無奈……是什麼在那些艱難的時刻支持您走到了今天?

林鄭月娥:在那些最艱難的時刻,有三個力量支持着我。一是來自中央的支持,那段時間中央大力支持香港,很清楚地表明:香港不需要害怕,因為中央永遠是香港最堅強的後盾。

二是我上任時的承諾。在2017年7月1日的講話中,我曾説過,無論未來香港有什麼風浪,我都會陪伴香港人走過,就好像一首粵語歌中唱的那樣,“只要見到我在你身旁,我一直為你護航”,這是我對香港的一個承諾。第三當然是家庭的支持。我的家人不多,我的先生和兩個兒子,他們毫無疑問支持着我的工作。

“我有這樣三個期待……”

環球時報:對於即將舉行的香港立法會選舉和明年舉行的特首選舉,您有哪些期待?

我們注意到,香港社會對這兩場選舉有兩種擔憂,一是對於非建制派來説,他們擔心出現“清一色”的局面;對於建制派來説,他們擔心競爭將造成更多內部矛盾。您怎麼回應這兩種擔心?

林鄭月娥:即將舉行的立法會換屆選舉是近期香港三場重要選舉中規模最大的一場,它涉及到400萬名香港登記選民,要選出90名立法會議員。因此,我們對這場選舉的第一個期待是,此次立法會選舉能真正體現出完善選舉制度的重要目標——愛國者治港。

我們的第二個期待是,可以讓選民們瞭解,我們並不是要搞一個“清一色”的選舉。現有的153名候選人有不同的政治背景,有我們一般稱之為“建制派”的人,也有我們稱之為“非建制派”、或以往屬於所謂“民主派”的人士。還有許多(在政治派別上)獨立的人士,比如大學副校長、成功的青年創業者等。

第三個期待是,我希望未來的立法會能真正做到反映香港各界的意見,既能把民眾的訴求帶到立法會,也能履行基本法下修訂法律、審批撥款等憲制職能,還能監督行政機關工作。

所以,我現在每天都在呼籲、鼓勵香港更多登記選民積極參與這次選舉。我們也在新冠疫情下做出特殊安排,在三個陸路口岸設立投票站,使在內地居住的香港登記選民可以在19日當天投票,然後馬上折返內地且無需隔離。

環球時報:您是否擔心這次選舉會出現投票率過低的情況?

林鄭月娥:投票率受很多因素影響。有一種説法是,政府工作做得好、公信力高時,投票率反而會降低,因為民眾沒有強烈的訴求要選擇一些議員來監督政府。所以,我認為投票率的高低不代表什麼。

當然,作為特區政府,我們有責任去解釋香港選舉制度完善後的特點,也會鼓勵每一個登記選民行使公民權利,但最終投票率是高是低,我覺得沒必要過分擔心。

環球時報:從香港市民熱烈歡迎奧運健兒訪港,到內地航天專家走進香港校園;從香港市民親眼看到月壤,到電影《長津湖》的上映在香港引發熱議……您怎樣看待香港社會近期湧現出的“愛國潮”?這些活動會給香港社會帶去什麼?

林鄭月娥:其實香港大部分居民從來都是愛國的,不單是迴歸以後,從很早開始就是如此。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多年,香港企業家在最初階段就已經回到內地去投資興業、扶貧辦學。

然而回歸以後,香港受到很多衝擊,尤其年輕人的愛國主義教育沒有做好,於是就出現了一部分人抗拒中央、反對內地的情況。

現在在一切迴歸正軌的局面下,愛國行為將不會再受到影響,沒有上述人士煽動一些違法行為,也將更有利於香港的愛國團體、市民表達他們對國家的尊重。而從這些國家規劃、重大事項和活動中,香港民眾也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國家一直以來對香港有多麼照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33 字。

轉載請註明: 林鄭月娥接受《環球時報》專訪:香港終於度過大風大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