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鈕新強:“引江補漢”工程已具備儘快開工條件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已通水7年多,從曾經規劃作為受水區城市補充水源,轉變成為多個重要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設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鈕新強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介紹,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後續水源工程的“引江補漢”工程已具備儘快開工條件。工程實施後,將充分利用已建的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輸水潛力,多年平均北調水量可從原設計的95億立方米提高到115億立方米。
此外,針對城市防洪排澇問題,鈕新強建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建設城市防澇工程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設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鈕新強。受訪者供圖
引江補漢工程:實施後將增加中線工程北調水量
新京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已經通水七年多,目前你和團隊正在推進的重點項目是什麼?
鈕新強:目前我和團隊正在推進引江補漢工程,這是南水北調中線後續水源工程。
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以來,已累計向北調水超450億立方米,極大地緩解了受水區的供用水矛盾。中線工程原規劃設計是作為補充水源,但通水後受水區對其依賴性很強,如天津城區已全部靠中線供水,北京城區也有70%以上供水來自“南水”。由此可見,中線已成為受水區的主力水源。
但一個突出問題是,丹江口水庫水源保證率低,特別是遇漢江特枯年份,丹江口水庫來水量少,在不影響漢江中下游基本用水的前提下,難以充分滿足向北方調水的需求。隨着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雄安新區建設、中原城市羣建設的推進,以及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治理的實施,北方受水區用水量將進一步增長。
長江三峽水庫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幹工程,是我國的戰略水源地,也是長江流域的“大水缸”,多年平均入庫水量超4000億立方米,總庫容450億立方米,調節庫容221.5億立方米,水量充沛且穩定。
丹江口水庫是漢江的第一個控制性大型骨幹工程,是我國跨流域調水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更是漢江流域的“大水盆”,多年平均入庫水量達374億立方米,總庫容295億立方米,調節庫容187億立方米,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的唯一水源地。
實施引江補漢工程,可連通三峽水庫“大水缸”和丹江口水庫“大水盆”,實質上是連通了長江、漢江流域與京津冀豫地區,完善國家骨幹水網格局,將為漢江流域和京津冀豫地區提供更好的水源保障。
新京報:實施引江補漢工程有哪些作用?
鈕新強:引江補漢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今年及後續重點推進的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實施引江補漢工程,不僅有利於提升漢江水資源調配能力,改善漢江中下游水生態水環境問題,保障漢江生態安全;更有利於進一步發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效益,增加北調水量,提高中線受水區供水保障能力,緩解京津冀等華北平原水資源短缺與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推進華北地下水超採治理政策落實。
新京報:引江補漢工程建設的重點和難點是什麼?
鈕新強:引江補漢工程建設的重點和難點是工程規模論證和工程佈局。引江補漢工程連通三峽水庫和丹江口水庫兩大戰略水源地。水源區研究不僅要考慮長江流域自然水資源條件,還需考慮長江上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利工程的調節作用,滇中城市羣發展、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以及未來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調水對水資源的需求,併兼顧引水後對三峽庫區、下游兩湖以及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影響。
工程受水區涉及京津冀豫地區、關中地區、江漢平原等區域,國土面積24萬平方公里,需要考慮與受水區當地蓄引提、地下水等各類水源,以及南水北調中線、引漢濟渭、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引江濟漢等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的聯合運用。
航拍丹江口水庫。圖/IC photo
基於自主研發的跨流域調水工程水資源配置技術,我們構建了長江-引江補漢-漢江-南水北調中線水資源配置模型,實現了對正常供水、生態調度、應急供水等各類情景的分析和工程規模多方案的快速模擬。
同時,根據地形地質、取水條件、社會環境等因素,工程佈局研究了從三峽水庫提水至丹江口水庫壩上的方案(壩上方案)、自流引水至丹江口水庫壩下漢江的方案(壩下方案),以及分別提水和自流至丹江口水庫壩上和壩下的雙線引水方案(壩上壩下結合方案)。通過技術、經濟綜合比選,推薦從三峽水庫全程自流引水至丹江口水庫大壩下游,通過水量置換增加中線北調水量。
其中,壩下方案工程區處於中國第二階梯東緣向第三階梯過渡地帶,屬大巴山系東段以及秦嶺山系東南餘脈,地勢呈中間高南北低、西高東低的特徵,最高峯神農頂海拔3106米,區內神農架自然保護區、三峽風景名勝區等環境敏感區廣泛分佈。工程區軟質巖及碳酸鹽巖廣泛分佈,地質條件十分複雜。這些因素都給線路選擇帶來了極大挑戰。另外,引江補漢工程全程採用隧洞輸水,長195千米,隧洞開挖斷面13米,是國內規劃中的綜合規模最大的引調水隧洞工程。
為此,長江設計集團抽調精英組成項目部,上千位工程師在疫情期間奮戰在一線,採用航測、常規鑽探、複合定向鑽探、大地電磁等傳統加高科技手段,對工程區8000多平方千米,相當於1.5個上海市面積進行了全面“體檢”,找到了最佳線路通道,最大限度地避開了極易導致隧洞災害的強岩溶區和規模巨大斷裂帶。線路佈置得到了錢七虎等業內知名院士專家的認可。
新京報:引江補漢工程建成後,對於北方受水區來説有何意義?
鈕新強:2021年12月,長江設計集團編制完成了《引江補漢工程輸水總幹線出口段(K189+226~K194+786)初步設計報告》以及施工圖紙,已為開工做好了技術準備。施工總工期9年,現在已具備了儘快開工的條件。
工程實施後,充分利用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已建工程輸水潛力,多年平均北調水量可從原設計的95億立方米提高到115億立方米,解決今後一段時期內受水區生產生活用水需求,併為華北平原地下水壓採創造條件。此外,工程實施後還將增加引漢濟渭調水量、改善鄂西丘陵地區水資源條件。
城市防洪排澇: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建設城市防澇工程體系
新京報:去年我國部分城市出現嚴重水情,部分中小型水庫出現潰壩。針對中小型水庫的管理,你有何建議?
鈕新強:首先我認為應該提升中小型水庫防洪標準。引入風險評估技術,根據水庫所在流域位置和壩型、壩高、庫容,以及水庫失事可能對下游地區造成的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環境破壞等災害後果,評估水庫風險等級,複核水庫洪水標準,提高高風險等級中小型水庫的防洪標準。
同時,對全國中小型水庫的防洪標準開展專項普查,識別高風險等級的中小型水庫,建立名錄數據庫,由第三方獨立機構開展抽查評估。
此外,建議國家增列專項經費,考慮輕重緩急及經濟能力,分區域、分批次提高高風險等級中小型水庫防洪能力,保障水庫大壩安全運行。加強大壩安全保障技術創新,積極推進洪水預報預警、中小型水庫安全感知等非工程措施與除險加固工程措施的大壩安全保障技術創新。
新京報:在城市防洪排澇方面,你認為有哪些需要提升和改進的方面?
鈕新強:我們應該科學協調水利防洪排澇與市政治澇標準的銜接。從設計降雨、水文計算等方面,加強城市外部河湖與內河、排洪溝、橋涵、水閘、排水管網等在水位標高、排水能力等方面的銜接,科學協調城市排澇與流域防洪的標準銜接關係。
另外要協調流域防洪與城市防洪關係,系統構建城市防洪工程體系。加固城市防洪封閉圈堤防,結合區域發展戰略和都市圈發展規劃,謀劃構建城市羣大防洪保護圈;對位於蓄滯洪區、洲灘民垸附近的城市,應充分協調流域行蓄洪空間與城市未來發展空間關係,強化洪水風險空間管控,實現流域防洪安保與城市發展的雙贏。
同時,應該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建設城市防澇工程體系。老城區應結合城市更新同步推進排水工程提標和雨污分流改造;新城區應統籌市政排水工程與橋隧、軌道交通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關係。在協調澇水蓄滯與外排、彙集與外排等關係基礎上,合理增設擴容排澇泵站。對於建設密度大且管網改造難度大、代價高的城區,宜探索構建以深層排水隧洞為骨幹,輔以表、淺層治澇工程措施的立體治澇工程體系。
再者要強化預報預警和避災意識,提高極端氣候發生時的城市降雨預報水平,構建“降雨產流-地表徑流-管網匯流-泵站外排-河渠下泄”的一體化城市雨洪模型,超前預警受災區域,提前採取防禦和轉移措施,降低對人民財產的威脅。
組建研發平台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新京報:近年來,為推動長江大保護戰略落地,你牽頭組建了專業技術團隊和省部級研發平台,該平台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鈕新強:近年來,長江設計集團全力推進“研究型設計院”建設,先後作為依託單位組建了一批國家級、省部級研發平台,如國家大壩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水利部長江治理與保護重點實驗室、流域水安全保障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生態水道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
這些平台面向長江大保護、國家水網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聚焦跨流域調水、水工程建設運行累積效應、長江生態通道演變與修復、長江中下游平原河網區保護與綜合治理、長江口保護與綜合治理等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通過創建團隊,開展關鍵技術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和人才培養,為落實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戰略提供技術支撐。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