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奇葩證明”不能沒完沒了

由 仝海燕 發佈於 綜合

圖源/視覺中國

近日,廣東惠州的陳先生在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台上反映了自己遇到的一件煩心事:為了繼承已故父親的一筆存款,需要辦理公證,但陳先生在銀行、公證處、派出所、居委會來回跑了7、8次,歷時7個多月,還是沒能拿到他父親的存款。

實際上,這件事根本沒有多大難度。陳先生父親於今年2月28日去世,去世前在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惠陽支行留下7萬餘元存款,陳先生先後拿着存單(知道父親存單密碼)去銀行取款,由於不能通過銀行人臉識別系統,取款沒有成功。隨後,陳先生就踏上了辦理繼承公證、證明“我爸是我爸”的漫長循環……

此後大半年裏,陳先生為此事又多次奔波於銀行、公證處、派出所和居委會之間,但問題遲遲解決不了,陳先生仍然未能辦下公證書,導致銀行存款無法取出。直到國務院第七次大督查第十一督查組接到陳先生反映的問題後,問題才最終得到解決。

誠如督查組強調的,陳先生所遇到的“循環證明”不是偶然因素,是基層相關部門主動服務意識差,在實際工作中沒有將人民羣眾利益放在首位,各部門遇到新情況首先想到的都是規避自身責任,相互推諉導致羣眾辦事無門、讓羣眾陷入“循環證明”、“我爸是我爸”的僵局。近年來,國家對“奇葩證明”很重視,多次下發文件整治,為人民羣眾打開了更通暢的辦事大門。

然而,個別地方還是出現了折騰羣眾的奇葩事。“我爸是我爸”導致的“循環證明”沒完沒了充分説明,政府各部門之間要的協同協作還有待加強,基層為方便羣眾辦事的渠道還不暢通,不僅降低了部門公信力,還損害了與羣眾之間的關係。對此,必須打破政府部門之間、部門內部“信息孤島”,從根本上剷除“奇葩”證明、循環證明、重複證明滋生的土壤。

而且,這件事還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政府職能轉型尚未到位。羣眾辦事方便與否,體現着一個部門、一個地方的公信力,越是貼近羣眾、方便羣眾,得到的掌聲就越多,公信力也就越高,反之亦然。由此,奇葩“循環證明”不能沒完沒了,看來,想真正服務於民,杜絕“循環證明”,一些地方還需要再加把勁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