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一起苗苗苗苗苗” 構築免疫屏障

  新聞背景:

  近期,深圳市鹽田區東和社區的疫苗宣傳標語“我們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衝上熱搜,在社交平台“刷屏”,不少網民直呼“自帶BGM”“洗腦”“越哼越上頭”。“魔性”標語出圈,用又萌又暖的“諧音梗”助力疫苗接種工作,其傳播手段的創新、話語方式的轉換,也帶來健康宣傳推廣要“走心”的啓示。

  宣傳走心:相約“一起苗苗苗苗苗”

  “一起苗苗苗苗苗”出圈的背後,體現了一種平等和尊重。“沒接種疫苗的人會吃虧”“今天是個好日子,打開了家門咱打疫苗”“別等到一千年以後,你才打疫苗”……不少網民玩起“歌詞改編接龍”,貼出各種“接地氣”的疫苗接種標語,“畫風”的改變拉近了距離,也消減了疑慮。

  專家指出,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只要符合條件的人羣都應該接種,做到“應接盡接,應接早接”。目前,各地的新冠疫苗接種工作正在穩步推進之中。截至3月31日,全國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11982.1萬劑次。儘管數量不少,但這與構築免疫屏障的要求仍有不小的距離。

  當前在毫不鬆懈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舉措的同時,加大疫苗接種力度,宣傳推廣方面要多一些“走心”,多一些創新。羣眾相約一起“苗苗苗苗苗”,輕鬆温暖的氛圍無疑更有助於我國疫苗接種工作。

  最怕粗暴:執行過程中別荒腔走板

  一項初衷向好的政策,最怕的就是在執行的過程中荒腔走板。對所謂的不接種疫苗者的權利做出種種限制,不僅不利於全民免疫的順利推廣,對當地政府部門的形象也是一種傷害。

  對於這一“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地正向“6月底之前接種人數完成常住人口40%”的目標衝刺。可是,在推進這項利國利民工作的同時,記者調查發現,個別地方為完成目標任務,“出拳過猛”。譬如,無視職工身體狀況,疫苗接種實施 “一刀切”,又如,有的地方將疫苗接種情況與學生升學畢業、教師績效考核掛鈎等。

  這種簡單粗暴的公共治理手段,既會影響疫苗接種科學性與精準性,給不適宜人羣帶來潛在的安全風險,也難免讓部分公眾產生牴觸思想,從而影響國家防疫政策的公信力。

  多一些瞭解,才能多一些理解。一些公眾存在“疫苗猶豫”,更多的是源於對疫苗瞭解不多、認識不足。要疏解這種猶豫情緒,一方面要加強對疫苗研發投產流程和疫苗免費、快捷、安全等特點的宣傳,以澄清謬誤、傳遞信心。另一方面,可以考慮在接種過程中,通過創新服務模式、提高疫苗可及性、加強對醫務人員的培訓等,提升公眾對接種的好感度。

  人人有責:沒有坐等來的“羣體免疫屏障”

  當前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穩定,中國是全球的“安全高地”,但這份安全,建立在常態化防控之上,建立在對境外輸入嚴格控制的基礎之上,背後是相當大的社會成本。然而,一個開放的中國不可能長期“關門”,人員的流動不可避免。眼下,國外疫情依然嚴峻,病毒持續出現變異,國內輸入病例接連不斷,雲南瑞麗近期還出現了一批本土病例。無視隱患風險,無視防控壓力,把目前的相對安全當作絕對安全,且認為安全來得輕而易舉、理所應當、無需維護,可以説是大謬不然。

  美國、歐盟國家、日本等均在全力推進疫苗接種,世界“重回開放”時日不遠。在此之前,如果不能通過普遍的疫苗接種建立免疫屏障,我們很可能從“安全高地”變為“免疫窪地”。誠如鍾南山院士所言,“別等到外國免疫了,中國反而危險了!”

  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中國之所以能夠取得決定性抗疫成果,關鍵就在於全民參與。無論是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習慣,還是亮碼出行、核酸檢測等防控舉措,每個人都身體力行、堅持至今。疫苗接種,與這些常態化防控舉措一樣,都是抗疫語境下的“必選動作”。説到底,接種疫苗,是私事,是個人權利,更是公事,事關社會公共利益。繼續發揮集體作戰的優勢,做好守護自身和家庭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才能鞏固和擴大抗疫主動的基本面,不辜負老老小小十幾億人這麼長時間的辛苦付出。

  微言大義:

  @顏瑟_:一起打疫苗。

  @青花魚二郎:非常棒的推廣語。

  @顏哥哥哥:每個人的身上都有苗苗,讓我為你打苗苗。

  @輕描淡寫1000:以科學的精神對待打疫苗,以樂觀積極的心態打疫苗。

  @陶瓊123:打疫苗的人很多呀,打了放心,有旅行的計劃。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後語:

  構築“羣體免疫屏障”需要每個人的努力。現實中,一些人存在“疫苗猶豫”,或是因為對疫苗認識不足,或是自身身體原因。那麼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就要有所區分,避免簡單粗暴地“一刀切”。要做好宣傳普及工作,創新服務形式,進而消減公眾疑慮,把好事辦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37 字。

轉載請註明: 相約“一起苗苗苗苗苗” 構築免疫屏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