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集拿下9.8高分,B站又封神了

由 烏雅竹雨 發佈於 綜合

山的盡頭,趕牛的婦女們吃力前行。

遠方鳥鳴聲陣陣,牛背上的鈴鐺在半山腰留下悦耳的旋律。

村口趕牛的女人們漸行漸遠。

鏡頭轉過山的另一邊,身着舞蹈服的女孩正在苦練舞姿。

她的眼神清澈、動作優美,身體線條感和山裏的寂靜渾然為一體。

這是B站自制紀錄片《小小少年》第一集的片頭。

一集就拿下9.8的高分。

紀錄片的主角,是一個個來自平凡家庭中不平凡的孩子。

他們的不平凡不是天賦異稟,是自身“痴迷”於某一領域的熱愛,他們眼裏有光;是父母的支持和循循善誘,他們愛的理智。

成長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從一張白紙到色彩斑斕。

那些“別人家的孩子”,都是怎麼長大的?

那些“別人家的父母”都是如何陪伴孩子的?

都能在這裏找到答案。

生在沼澤,但眼裏有光

跳舞的女孩叫雲兒。

她來自雲南的一個彝族村落——那奪村。

那奪,彝語意為“躲在大山背後的水田”。

小小少年第一集講述的正是躲在大山背後女孩們的故事。

雲兒,是那奪村一户賣肉攤販的女兒。

她的母親以賣肉為生,日日起早貪黑,一年365天只休息一天。

弟弟妹妹年紀還小,沒人照顧,迫於生計母親每天都會將三個孩子帶到攤上。

紀錄片裏跟拍了這樣一個片段,凌晨四點半雲兒跟着母親起牀洗漱,抹黑前往賣肉攤。

雲兒是老大,店裏忙的時候她會主動幫母親打下手,徒手薅豬肉、洗抹布都不在話下。

除此之外,還要照顧弟弟妹妹。

閉塞的山區給她的命運上了一道枷鎖,晦暗、殘忍且不公。

但是夜越是黑暗,她的雙眸越清澈。

跳舞則是雲兒命運裏的一道光。

她喜歡跳舞,並且有着驚人的天賦。

沒有老師教,沒人指導,自學成才。

髒亂擁擠的肉攤,雲兒每天跟着手機視頻學舞蹈。

小小的身體有着無窮的力量,這份力量來自熱愛、來自母親的支持。

母親從來不要求女兒幫她幹活,只要店裏稍微清閒一點,就會輔導雲兒“學習”。

一邊在案板上切肉,一邊幫女兒喊拍子。

壓腳。

抬腿。

雲兒的母親説,只要孩子喜歡,她一定會幫孩子。

雖然經濟不允許,母親還是執意要送孩子去鎮上的舞蹈學校,為的是讓女兒更系統地學舞蹈。

舞蹈培訓班表示自己勝任不了雲兒的天賦,他們建議把雲兒送到北京的舞蹈學校。

母親的眼神裏充滿了失落,舞蹈學院的費用對於他們這樣的小山村來説,簡直是天方夜譚。

而小云兒並不明白這背後的絕望。

第一次見到這麼多漂亮的舞蹈服,她笑容燦爛,久久不捨離去。

從培訓回來後,母親一直想法子給女兒找個好老師。

一次偶然的機會,雲兒媽媽認識了北京舞蹈學院的專業芭蕾舞老師關於,雲兒的命運之鎖找到了鑰匙。

關老師和夫人張萍,大半輩都貢獻給了舞蹈藝術。

他們認為舞蹈藝術不只是在華麗的舞台,也可以在山水間。

於是,關於夫婦成立公益項目——“彩雲計劃”。

他們通過資助貧困家庭子女學習舞蹈的方式,幫助山區留守兒童找到人生的熱愛。

雲兒就是其中的一員。

為了這個公益,夫婦倆花光了所有積蓄,甚至預支了父母的養老金。

兩年前,關老師的妻子辭去了北京舞蹈學院的工作,放棄了北京的一切來到山區潛心幫助這些孩子們。

和雲兒一樣,這兒聚集了一羣喜歡跳舞的女孩。

他們大多是留守兒童。

甚至有些被父母遺棄。

如果你問這些孩子理想是什麼?

他們不敢想。

在關老師和張老師的幫助下,舞蹈拯救了她們。

女孩們,面帶笑容談起跳舞帶給自己的快樂。

第一集最後。藉由“彩雲計劃”,這些女孩和雲兒獲得了專業學習舞蹈的機會,並獲得了登上央視舞台的機會。

真正的陪伴,是成全你所愛

中國越野摩托車比賽現場,突然出現了一個女車手叫“李蓮怡娜”。

一輪訓練後,國家隊車手們滿身泥漬。

“我覺得女孩不應該喜歡這個。”

“摔得不疼嗎。”

“多髒啊。”


同齡的青年男車手們,對於李蓮怡娜騎摩托車這件事,有着常人慣有的不解和偏見。

“你覺得女孩應該喜歡什麼?”

“hellokitty”男孩們鬨笑一堂,絲毫不知道這句話背後代表多麼嚴重的刻板印象。

那麼,女孩應該幹什麼?

越野摩托車又應該是怎樣一羣人?

“李蓮怡娜”詮釋了另一種答案。

怡娜的父親是一位摩托車教練。

家庭氛圍薰陶下,她和弟弟從小就喜歡騎摩托,跟着爸爸去看各種越野摩托車比賽。

起初父親並沒有讓女兒走自己的老路,在他看來,這樣的運動對於女孩來説太危險。

所以從小弟弟跟着爸爸練車,怡娜則練鋼琴。

琴練得不錯,很快就考到十級。


但是怡娜並不喜歡鋼琴,她更喜歡的是騎摩托車。

在女兒的再三要求下,父親放手讓女兒戴起頭盔,走上了摩托車訓練場。



性別從來不是熱愛的阻力,女兒沒有被刻板印象同化,父親也沒有因為外界的眼光阻止女兒的熱愛。

“到賽場上一戴上頭盔,就沒有男孩女孩,我就是男孩子。”

由於長期在户外練車,怡娜的皮膚曬得黝黑,但是她臉上洋溢的自信笑容,不美嗎?



她的熱愛,源於自身,源於父親的支持。

為了孩子,父親開上了房車,帶着孩子到處跑訓練、比賽。

一次訓練場上,怡娜突然摔車。

父母、弟弟都嚇得不輕,她倒在地上疼得眼淚哇哇,但是嘴裏卻説:

“爸爸扶我起來,我還能跑。”



十四歲的她,如果按照父母給她規劃的軌跡,她應該還在繼續學鋼琴。

成為別人眼中女孩的樣子。


但是,這個扎着小辮,穿着長裙子的姑娘,在父母的呵護和成全下騎上了自己心愛的小摩托。

她成為了國家越野摩托車車隊裏的唯一女生。


她可能會摔倒,會曬傷,滿身泥濘、滿身傷口。

但這是她自己想要的成長方式。

陀思妥耶夫斯基説:

“少年就是少年,他們看春風不喜,看夏蟬不煩,看秋風不悲,看冬雪不嘆,看滿身富貴懶察覺,看不公不允敢面對。只因他們是少年。”

少年有他自己的真理,而父母要做的是正確引導,而不是替他們做選擇。

延續好的,杜絕壞的。

引導孩子放手追尋自己的熱愛,但前提是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比如《小小少年》第三集講述的小朋友殷然,一個對蟲子非常痴迷的小孩。

他喜歡蟲子,對它們的品種、習性瞭如指掌。

為了研究蟲子,他一有空就出去刨土挖蟲子,並且把蟲子帶回家養。

視頻裏大部分時間,他和蟲子待在一起,刨土、找蟲子。

家裏到處都是泥土,以及隨處可見的蟲子。


母親一開始只是看着他找蟲子,後來索性就陪他一起找。

她説:“與其旁觀,不如一起玩。”



隨着殷然對蟲子的研究越來越深刻,接觸的蟲友越來越多,他們開始去外地找蟲子。

每逢假期父母都會陪孩子進山,不放過任何一片野地。

也許這聽起來挺荒謬,但就是小小少年殷然心中的自然之道。

是他的真理,他的哲學。



而父母除了陪他抓蟲子,更重要的角色是引導他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由於對蟲子太過執着,小殷然常常因為研究蟲子耽誤作業。

母親則一步步引導他合理地管理自己的時間,她告訴殷然:

“如果你不願意照顧它,你可以不採它回來”。

既然把他們帶回來,那就要負責任。


母親清楚地明白,這些困難孩子必須要承受。

人生不可能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他選擇了用這個時間來看昆蟲,那接下來的事情,可能做的比較辛苦。”

“這是他自己的選擇。”



在應該學習的年齡把大部分時間花在了研究蟲子上,殷然的父母不是一刀掐斷孩子的喜好,而是陪他一直玩,一起合理安排時間。

有時候,魚和熊掌未必不可兼得。

殷然的父母一直在引導孩子。

對時間負責,對他的蟲子負責,對自己負責。

這也是《小小少年》所講述的故事,天才的背後不一定需要殷實的家庭環境,而是智慧的父母。

讓孩子成為他們想成為的樣子。

全力以赴,不顧一切的支持。

而不是讓小小少年的熱愛成為一種孤獨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