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紅色根脈傳承人
圖①:在湖州德清武康街道吉祥社區,93歲的老黨員、老戰士徐德林向90後青年幹部講述黨史知識和抗戰故事。
人民視覺
圖②:依託“黨建 合作社”模式,杭州桐廬新合鄉種植的香榧成為山區民眾的“搖錢樹”“養老樹”。
徐軍勇攝
圖③: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
盛建生攝
劉聰——
紮根雪域送服務
本報記者竇瀚洋
“請組織批准我留下來!”2020年7月,國網杭州供電公司員工劉聰主動請纓,申請將半年西藏幫扶期延長至兩年。“在那曲還有很多工作沒完成,我要留下來繼續為當地羣眾服務。”劉聰表示。
援藏半年時間裏,劉聰所在的幫扶小組共完成9個配網改造工程,立起8554根電杆,架起500公里電線。
去年4月,劉聰一行前往達薩鄉多熱村送電,這裏的電力建設有兩難——進山難和凍土帶上立杆難。“正值天氣回温凍土開化,如果不抓緊進度,等開化後再施工,就會造成電杆傾斜甚至倒杆。”他説。
時間緊、任務重,為了趕進度,劉聰與同事組成青年突擊隊,人工協助機器挖掘電杆基坑。兩個月時間,他們立起200多根電杆,架設了40公里電線,最終實現多熱村支線與主線搭接。當地村民期盼已久的“放心電”成功入户,而劉聰卻因疲勞過度被強制送回拉薩調養。
還沒休息幾天,一件縈繞已久的憂心事又讓他閒不住了。“許多牧民習慣在電線上晾曬,自己上手私接電線……”於是,劉聰萌生了普及用電安全的念頭。除了執行任務期間的耐心勸導,劉聰每月都抽出1—2個工作日到學校講授安全用電知識。他先後走進那曲市9所學校,開展“安全用電進校園”活動。
劉聰把那曲視作“第二故鄉”,與當地羣眾的朝夕相處,更讓他捨不得離開這片土地。“送去‘放心電’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為了當地羣眾的用電,我要做得更好!”劉聰語氣很堅定。
褚富寶——
帶領鄉親同致富
竇瀚洋應麗齋
前不久,嘉興市南湖區餘新鎮金星村農民王建松償清了所有債務,摘掉了“困難户”帽子,還在銀行存了人生第一筆存款,揚眉吐氣地開始了新生活。
“阿松能摘帽,褚大姐功不可沒!”村裏人這麼説,王建松心裏更清楚,自己破罐子破摔的時候,是褚大姐拽着他慢慢擺脱貧困。
褚大姐名叫褚富寶,在老鄉眼中她可是個“傳奇”。當年白手起家,自學甜瓜種植技術致了富,隨後又成立了嘉興市褚大姐甜瓜專業合作社,在嘉興率先建起“先鋒大棚”,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先富帶後富。褚富寶説,貧困不只是物質匱乏,更是精神貧瘠,“輸血”扶貧不能拔窮根,得讓他們改變觀念。
褚富寶有“治懶約法三章”:穿戴整潔、不可無故曠工或消極怠工、不定期互學互比互評大棚種植水平。
“約法三章”下,“懶漢”們有了改變——曾經感嘆種瓜太辛苦的老丁,慢慢習慣了早起下地;曾經耐不了大棚悶熱,時不時扔下農具回家睡大覺的阿良,不再需要監督叮囑;曾經甜瓜上市季節兩手一攤,寧願爛掉也不願多花時間分類包裝的阿根,如今在鎮上擺着水果攤……
褚富寶大棚裏的“懶漢”和困難户越來越少,更多的是附近跟着學種甜瓜求致富的鄉親。“作為一名南湖畔的共產黨員,守在紅船旁,更要發揮黨員帶頭作用,帶領大家共同致富。”褚富寶如是説。
李孔宗——
開荒種茶拔窮根
本報記者方敏
雖然已經80多歲,李孔宗老人仍然喜歡去村裏的茶園轉悠。
温州市蒼南縣橋墩鎮八畝後村,千畝茶園鬱鬱葱葱。“現在,這裏成了省裏知名的產茶基地,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八畝後村原黨支部書記李孔宗介紹。
據李孔宗回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片地方是一片荒野,十分貧瘠。外地人還給村子編了順口溜,“五鳳山巔十八窟,小路好進不好出”。
不安於現狀的李孔宗從全村6支生產隊借來50元錢,帶着村裏4名黨員,身穿蓑衣,肩扛鋤頭,開始開荒種茶。
李孔宗説:“那時候,憑着一股子憨勁,我們一鼓作氣,開了70畝茶園!”
後來,茶園有了收成,村民都紛紛加入茶園合作社。李孔宗又把茶園發展到了1000畝,八畝後村迅速脱貧致富。作為村黨支部書記,李孔宗心裏總是想着“大家的小康”:用村集體資金蓋了一所小學,村裏兒童上小學全部免費,並對考上高中和大學的給予厚獎;60歲以上老人每年可以獲得生活補助……八畝後村很快成為省、市、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範。
近年來,順應時代發展,李孔宗又大膽地推出了分片承包制。
如今,八畝後村不僅富起來了,還先後榮獲“中國茶文化之鄉”“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等10多項榮譽。現任村支書李步生直言:“沒有老書記李孔宗當年艱難創業、開荒拓土,哪有現在的幸福生活?”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16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