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養老金賬户,離落地再向前一步。
據新聞聯播,9月26日的國常會上,確定了對政策支持、商業化運營的個人養老金予以税收優惠。
有報道稱,部分國有銀行已面向首批小部分客羣內測個人養老金賬户,並上線個人養老金功能。
什麼是個人養老金制度?
我國養老保險體系中,基本養老保險是第一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是第二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是一個有效補充,能夠滿足多樣化養老保險需求。
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髮展的意見》。其中明確,在中國境內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者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勞動者,可以參加個人養老金制度。個人養老金實行個人賬户制度,繳費完全由參加人個人承擔,實行完全積累。
參加人達到領取基本養老金年齡、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出國(境)定居,或者具有其他符合國家規定的情形,經信息平台核驗領取條件後,可以按月、分次或者一次性領取個人養老金,領取方式一經確定不得更改。
為了推行個人養老金制度,國家對政策支持、商業化運營的個人養老金實行個人所得税優惠。
繳費階段:對繳費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額予以税前扣除;
積累階段:投資收益暫不徵税;
到期領取階段:領取收入實際税負由7.5%降為3%。
有聲音認為,這三點税收優惠有一定力度。同時坊間也有不少顧慮。個人養老金制度不像基本養老保險,遵行自願原則。制度效果如何,取決於能否獲得民眾充分的信任。
作為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的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要獲得參與人的認可和信任,至少需要破除現實的三重顧慮。
首先面臨的難關是養老意識的欠缺。
設立個人養老金賬户,要求從每月或每年的收入中,定期拿出一定比例,用於未來養老。擁有這種長遠規劃意識的人,並不多見。養老金賬户與一般性儲蓄有所區別。人們日常儲蓄,多源於生活的不確定性,或怕失業,或怕遇上大病大災。存一筆養老錢,只有日益老去的中年人,才會感受到迫在眉睫的需求。對於青年人而言,變老是一件非常遙遠的事。
培養養老意識,非一朝一夕之功。
其次,是對政策延續性的顧慮。
國常會明確了初期給出的税收優惠政策。在20年、30年,甚至40年之後,這些政策優惠會不會延續,有人心存顧慮。
比如,有人擔心,個人養老金執行的是税前扣除模式,領取時只需要交3%的税。3%是個人所得税最低的一檔。對於達到個税起徵點的人羣來説,一部分工資放入個人養老金賬户總不會虧。衝着3%税率進場的年輕人,等到30年後退休領取養老金,可能税率已經上調,發現沒有少交税,反而多交税了也有可能。
再者,國常會表態“投資收益暫不徵税”,這是另一變數。養老金賬户投資收益未來如果徵税,與其他理財相比,就沒有了優勢。
第三個顧慮,依然來自投資收益。
眾所周知,基本養老保險有國家兜底、政府背書。商業化運營的個人養老金,投資風險參與人承擔,安全係數不能不考慮。
前幾天一則新聞很火。安徽潛山一名老太太去世,子女發現她生前攢下了整整一櫃子零錢,都是一塊、五毛、一毛的紙幣或硬幣。
10多名家人和鄰居,花了半天數完,共5.2萬多元。
老太太幾十年省吃儉用,攢下這些錢,圖了個安穩。只是,這5.2萬多元,在今天的作用遠比不上當年。
不投資的養老金個人賬户,相當於老太太藏零錢的櫃子,肯定貶值。可是,參加人如果用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户的資金,購買銀行理財、儲蓄存款、商業養老保險和公募基金等金融產品,風險如何控制?
養老金不同於普通理財資金,它關乎參加人老年福祉,且是一項長期投資。因此,如果濫竽充數者進入市場,金融產品長期的安全性不被保證,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概率暴雷,危害也不可謂不大。對於個體而言,除了自身審慎的判斷,恐怕還得看到嚴格的監管才能安穩。
總體來看,個人養老金賬户還在政策設計期,效果如何言之過早。如果那一天到來,每個人也得算好自己的賬,理性投資,儘量給自己一個經濟上有保障的晚年。
撰文|柴歸
*文章為主編有態度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新聞線索爆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户端,進入“晨意幫忙”專題;或撥打晨視頻新聞熱線0731-855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