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閲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放眼全球,隨着時代變遷,世界各國的交往日益密切,社會也在發生着相應變化,而萬千變化中有一種變化叫做同化。相信很多讀者朋友都聽過同化一詞,在歷史上不乏一些小國因受到臨近大國的影響而變得趨近甚至於趨同的案例,比如大中華文化圈的國家。那麼世界上有被印度同化的國家麼?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不過這個國家卻與印度有着數千裏之遙。眾所周知,印度教是全球地域性宗教中影響力最大、信仰人數最多的一種,是隨着印度封建社會形成、種姓制度發生新變化而出現的宗教,基本繼承了婆羅門教義,同時吸收了佛教、耆那教等多個教派的觀點。據統計,印度教目前約有11億信徒,主要集中在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和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然而在距離南亞數千裏之外的非洲,有一個國家卻被“印度化”,成為一個主體民族為印度人、官方宗教為印度教的國家。
這個國家就是位於非洲東南部的毛里求斯。毛里求斯,位於印度洋到大西洋航道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優越,國土由毛里求斯島和其他小島組成,總面積約2040平方公里。在歷史上,毛里求斯先後經歷荷蘭、法國、英國等國殖民統治,直到1968年才正式獨立建國並自主發展。建國初期,毛里求斯的原生經濟結構非常單一,僅僅只能生產蔗糖。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毛里求斯政府為調整經濟結構,推動建立了以糖業、出口加工業、旅遊業為三大支柱的經濟格局。進入二十一世紀,毛里求斯開始致力發展信息技術和通訊業為核心的新經濟,其人均GDP為11238.7美元(2018年數據),人類發展指數為非洲第一,生活質量在世界上排名第54位,在非洲和印度洋國家位列第一,號稱“非洲瑞士”。
如今,毛里求斯國內約有127萬國民,居民主要由印度裔和巴基斯坦裔組成,其中印度裔高達90萬人,超過60萬人信奉印度教。説到這裏,可能很多朋友會感到疑惑,為何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國家會扯上關係,毛里求斯這個非洲國家還能被“印度化”?究其原因,其實與毛里求斯的被殖民經歷有關。毛里求斯島最早僅有部分土著居住,公元1505年由葡萄牙人馬斯克發現,後來一位名叫莫里斯的荷蘭王子來到這個島上,並以自己的名字給這座小島取名為“毛里求斯”。公元1715年,法國殖民者統治該島,將其改名為“法蘭西島”。一百多年以後,英國打敗法國,又將其名字改回“毛里求斯”,將其作為英屬殖民地。
毛里求斯由於距離非洲大陸較遠,長期無人問津,因此人口稀少,發展非常落後。英國殖民者不願意放棄這塊地理位置極佳的“肥美蛋糕”,於是決定大力建設當地。此時,擁有眾多人口的印度已是英國殖民地,因此英國殖民統治者決定將大量印度人遷入毛里求斯作為勞工,以建設毛里求斯。這一批移民便是最早一批在毛里求斯定居的印度裔,不過此時他們的佔比還不是很大。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毛里求斯的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均GDP遠超當時印度的數十倍不止。有道是“良禽擇木而棲”,由於毛里求斯距離印度不算太遠,又有印度移民居住,因此很快就受到了不少印度民眾的關注,大批印度人拖家帶口前往毛里求斯打工。
令人驚喜的是,他們在當地發現毛里求斯的印度裔居然為數不少,而且該國經濟發達、生活水平高,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湧上心頭,索性徹底定居下來。就這樣,越來越多的印度人移居毛里求斯並在當地繁衍生息,加上該族羣極高的生育率,久而久之,印度裔的佔比遠遠超過毛里求斯當地土著居民人數。印度裔的到來,不僅對該國的人口結構造成衝擊,就連當地的宗教也受到了巨大沖擊——印度教隨着印度人的到來,在這個島國生根發芽,直至現在已經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成為該國的主要宗教。現如今,毛里求斯已經徹徹底底成為一個被“印度化”的非洲國家。
參考資料:
《列國志:毛里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