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所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全世界40個最缺糧的國家中,有26個是來自非洲的國家。”這是《國際新聞》在2006年10月15日的一篇報道。
從這組數據上來看,非洲是目前糧食缺乏最嚴重的一個大洲,佔據了全世界缺糧地區中的一半以上的比例。
糧食的缺乏,不僅僅會影響到國民的生存,還會引起國家政治的動盪和給別的國家操控本國政治與經濟的把柄。所以,聯合國將全世界的儲備糧進行一個最低安全線的限制,通常儲備糧的儲備大於或等於70天會被認為是最低的標準,如果小於七十天,則説明全世界將會爆發糧食危機。
有人認為,非洲地區資源豐富,大部分的土壤也相當肥沃,非洲人為什麼不種植農作物,以滿足現實的需求呢?專家説:“從他們的本土情況中就可以知道答案。”
非洲與美洲的經緯度相似,但前者並沒有後者的命。在非洲,除了剛果盆地等地區之外,其他的地方基本上都被沙漠所佔據,或方圓幾千裏都只有灌木叢和草原,如全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等。
專家認為:“高原佔據了非洲的60%以上的面積,這是該地區沙漠遍地和植被稀少的主要原因。”
也是由於地理上的特殊性,導致了這裏的氣候呈現出與其他地方不同的特點。高温乾燥、雨量稀少和氣候帶分佈呈現南北對稱是這裏最顯著的氣候特徵,俗稱“熱帶大陸”。
大洲的中部被赤道橫貫,氣温的變化也是隨着赤道的增加而降低,不過全洲95%的地方全年平均的温度均在20度以上,只有不5%的地方偶爾出現低於20度的現象。在這些高於20度的地方中,又有一半以上是終年炎熱的。
地理形態的特殊性和氣温變化的獨特性,對非洲的糧食生產又有哪些影響?
就目前而言,只有我國袁隆平領導的科研機構在沙漠種植和海水種植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是否還有其他的國家在這一領域中取得了比我們還突出的成績?尚未可知。
糧食的生產依靠兩個自然因素,第一是肥沃的土壤;第二是充沛的雨量。其中,乾旱地區的作物一般只要滿足第2個條件就可以,不過也不能過於乾旱。而其他的農作物則必須要滿足這兩種情況,才能夠茁壯成長和得到豐碩的豐收。
以非洲地區乾旱的氣候特徵來看,玉米、糜子、高梁、花生、葵花、甘薯、豆雜和小麥等均是可以種植的農作物。但這裏種植得最多的還是玉米,玉米可以給當地人帶來必要的糧食支撐,其他的基本上都不能填飽肚子。
非洲地區又沒有中國的乾旱種植技術,他們無法在沙漠之中種植水稻,所以缺糧似乎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綜上所述,專家得出結論:“非洲地區之所以糧食匱乏,與乾旱的氣候有相當的關係。因為沒有充足的雨水去支撐農作物的種植,所以更不用去説他們是因為懶惰而放棄農業的種植。乾旱之下,如果需要種植,那麼人們只能看天吃飯。”
那麼,除了我們已經知道的相當乾燥的氣候之外,還有其他的什麼因素影響到了非洲地區的農業種植?
之前講述到的非洲氣候是農業種植必須具備的兩大要素之一,其中還有一大要素是土壤問題。
據專家考證:“荒漠土、紅壤和磚紅壤是非洲土壤中最顯著的特徵,眾所公認的是這裏的土壤相當肥沃,且土質疏鬆,有的地方比我國天然的黑土還要肥沃。”
既然具備瞭如此優越的培植農作物的先天條件,非洲為什麼又會缺糧呢?是與他們自身不事農業有關,還是經營不善的問題?
在聯合國和我國同非洲進行農業扶持與合作之前,“不事農業,靠天吃飯”的確是非洲缺糧的主要原因。不過隨着聯合國的大力扶持和我國農業種植技術的傳入,非洲地區的民眾也開始從事農業方面的生產。
以《我去看世界》中的第9季為例,拍攝組在非洲當地嚮導史蒂芬的帶領下,進入了他的家鄉。在這裏,全村基本上已經通電,且電視機、冰箱和風扇等家用電器均已被使用。
攝影組進入村莊之時,偶爾在路邊也能看到玉米的種植,不過史蒂芬家並沒有種植。其主要的原因是土地早已被過多地利用,土地早已經不再肥沃,種出來的玉米雖然個子高大,但是並沒有結出多少的玉米,有的時候甚至是顆粒無收。
由此觀之,當地人並非慵懶到不事農桑,而是對於農業種植的技術不足,缺乏科學種植的觀念,導致了土地的養分降低,從而影響到了農業的收成。除了史蒂芬家鄉的例子之外,其他的地方是土質真的不肥沃。
有的國際學者也認為:“氣候和土壤問題只是自然的問題,從事生產的主體是人類,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的問題也會影響到農業生產。”是哪一些社會問題或經濟問題影響到了非洲農業的生產?
在非洲地區,除了南非發展得最好,其他的地方基本上都排在世界排名之末。對於很多的非洲國家來説,解決民眾的生存問題和經濟問題是首要的問題,將祖國建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都只是吃飽之後才能進行的第2步。
據統計,儘管非洲地區盛產黃金、鑽石、瑪瑙和其他稀缺的自然礦物,但是這些東西源源不斷地被挖掘出來的過程中,並不能給這些國家帶來豐富的財富和經濟的增長。
以津巴布韋為例,他們依靠着黃金和鑽石將國家的GDP增長起來,不過由於過度的依賴這些自然資源,給國家帶來了嚴重的隱患。在後來的危機之中,津巴布韋就沒有實現國家經濟的轉型,直接導致了其國內爆發非常嚴重的通貨膨脹,民眾的生活也今非昔比。
國家發展不好,對農業的生產又有哪些影響呢?有人説,古代的人們就不依靠今天的科技去發展農業,他們也照樣可以豐衣足食,為什麼缺少工具的非洲地區就不能這麼做?
之前講到的土地被過度開發之後,土壤肥沃度降低的問題就與國家經濟有直接的關係。
還以史蒂芬的家鄉為例,肥料是解決土地肥沃問題的最好方法,它們既可以讓土地肥沃起來,也可以中合土地中的酸鹼度,讓植物更好地生長。
但是由於國家的經濟發展不景氣,國內並沒有生產肥料的工廠,一般肥料的使用都依賴於國外進口。而肥料經過幾個流程之後,價格早已上漲到300多元每袋。
依照當地平均工資來看,他們每個月只能有150元的收入,這就意味着要花費兩個月的時間才能買到一包肥料。而這個肥料未必能夠滿足他們的農業生產,如果當年的降水量不足,有了肥料也不能讓植物生長起來,那就説明所有的投入都泡湯了。
綜上所述,由專家們的意見可得出,如果土壤和氣候都得到滿足,而國家的經濟發展的不怎麼樣,那麼農業種植也相當困難。
從總體上來看,隨着時間的推移,現在的非洲已經不再是以前我們認識到的非洲,他們與世界的交往也越來越密切。在他們的國家建設,經濟發展和科技研究中,無處不體現出與世界交往之後得出的碩果累累。
專家認為:“在農業生產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聯合國和我國對非洲的援助非常重要,我們給他們帶去了生產技術、生產經驗和生產所需要的種子。”在我們教育的基礎之上,很多非洲人早已從事農業生產。之所以不能解決糧食問題,最主要的還是之前提到的三種因素,如果這些因素都得到滿足也不能生產出糧食,那麼其他的原因應該包括懶惰和經營不善。
參考資料
《非洲調查報告:馬拉維篇》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