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華僑先烈熱血澆鑄革命豐碑(圖)
原標題:探訪中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華僑先烈熱血澆鑄井岡山革命豐碑 (圖)
井岡山9月30日電 題:探訪中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華僑先烈熱血澆鑄井岡山革命豐碑
記者蘇路程
位於江西省西南面的井岡山,古有“郴衡湘贛之交,千里羅霄之腹”之稱。1927年,中共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朱德等在這裏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闢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從此,這座幾千年來幾乎被遺忘的雄峯揚名天下,被載入中國革命歷史的史冊,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中國革命的搖籃和聖地”,成為屹立於中國革命史上的“天下第一山”。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當年,一位20餘歲的青年憑藉卓越的軍事才能,在井岡山屢建奇功,為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毛澤東稱讚他為“得力助手”,朱德稱讚其為“我黨不可多得的人才”。
時至今日,當人們提起“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時,依然會提及這位中國共產黨軍隊中的第一位總參謀長――朱雲卿。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通過文字展示“黃洋界保衞戰”史料。 蘇路程 攝
朱雲卿,1907年出生於廣東梅縣;1921年到印度尼西亞打工;1924年回國,考入黃埔軍校。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
1983年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即將他列入193位對中國革命作出傑出貢獻的軍事人物,載入最權威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他不朽的業績,將赫赫彪炳於中國革命的史書中。
9月30日是中國第4個烈士紀念日,到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祭奠先烈的遊客接踵而至。陵園紀念堂掛着朱雲卿及其他先烈的畫像,供遊客瞻仰。
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講解班班長湯小琴稱,朱雲卿是印度尼西亞歸國華僑,參加、組織過多次戰役。由於他的出色指揮,部隊先後取得了五斗江、草市坳和龍源口等戰鬥之勝利,成功粉碎了敵人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數次會剿。
根據史料記載,1928年5月,年僅21歲的朱雲卿任紅四軍11師31團團長,先後組織、領導了龍源口大捷、圍困永新城、黃洋界保衞戰等著名戰鬥。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編研陳列室主任、研究員饒道良稱,龍源口大捷是井岡山斗爭時期最大規模的一次戰鬥,戰鬥以後,根據地面積達到7200平方公里,人口50多萬;永新困敵戰鬥是1個團將敵人的11個團圍困在永新縣城30華里以內達25天,創造了紅軍游擊戰爭史上的奇蹟。“朱雲卿對井岡山最大貢獻在於領導黃洋界保衞戰取得勝利,保存了根據地,這次戰役也讓他一戰成名。”
史學界認為,黃洋界保衞戰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紅軍第四軍保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一次戰鬥,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具有重大意義,在井岡山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黃洋界是井岡山的北大門,海拔1300多米,雄峯聳立,陡不可攀,是井岡山的險要哨口之一”,饒道良表示,在這場戰役中,朱雲卿充分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指揮不足一個營的兵力,巧設疑兵憑險抵抗,擊退了敵軍四個團的輪番進攻,取得了黃洋界保衞戰的勝利,保存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為紀念黃洋界保衞戰的勝利,井岡山市在黃洋界哨口上築紀念碑2座,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展示相關史料。饒道良稱,如果黃洋界保衞戰失敗,“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必丟失,那毛澤東、朱德當時就無法回到井岡山。“在某種程度上説,如果沒有黃洋界保衞戰的勝利,將沒有後來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產生”。
本月中旬,全國政協海外列席僑胞回國考察團在井岡山考察時得知朱雲卿的英雄事蹟後,感到非常震撼。不少海外僑領表示,當今時代,應該勇於繼承僑界先烈為國為民的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應有的貢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