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樣過六一兒童節? 究竟有什麼玩具

  “六一”兒童節剛剛過去,不少孩子都希望家長給自己買點玩具當禮物。古代孩子們有玩具玩嗎?據考古發現和古籍記載,古人最早管玩具叫“玩物”,距今約5000年的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出土的“陶響球”是最早的“聲響玩具”,漢代已出現泥車、瓦狗等玩具。但真正的玩具市場則出現在公元十世紀,與現代玩具芭比娃娃頗為相似的宋代泥塑玩具土偶兒穿紅背心、系青紗裙兒,可以搭配不同服飾,甚至還出現了節令玩具“黃胖”“布老虎”以及益智類玩具“燕几圖”……

  玩具“玩物”最早出現於漢代

  東漢王符《潛夫論》:“或取好土,作丸賣之”“或做泥車、瓦狗” 戲弄小兒

  古人最早管玩具叫“玩物”,漢代已出現。東漢王符《潛夫論·浮侈篇》在評述當時的社會現象時,有這麼個説法:“或取好土,作丸賣之”、“或做泥車、瓦狗、馬騎、倡俳諸戲弄小兒之具以巧詐。”但由於在早期,玩具業並沒有得到社會的承認,製作玩具也非“正業”,玩具消費被視為“浮侈”行為,故王符認為“此皆無益也”。可見,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家長給孩子買玩具自然成不了氣候。

  中國古代的玩具市場到公元十世紀時的宋朝才真正形成,不僅生產和銷售規模都是空前的,而且出現了“玩具專賣店”、“玩具一條街”,製售玩具已成宋朝手工藝人的謀生手段和發財之道。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的玩具市場最興旺。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都是當時的玩具一條街;另外,在城內的“馬行街”一帶也有賣玩具的。南宋時,大量北方玩具藝人南渡,以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為中心的南方玩具市場也非常紅火。

  明清時期,玩具被稱為“耍貨”,以蘇州生產的耍貨質量最好,也最有名。因為玩具市場集中在城北虎丘一帶,故蘇州產玩具又稱“虎丘耍貨”,外地家長到蘇州,都會買虎丘耍貨帶回去給孩子。

  清顧祿《桐橋倚棹錄》中記述了“虎丘耍貨”的情況:“雖俱為孩童玩物,然紙泥材木治之皆成形質。蓋手藝之巧有遷地不能為良者,外省州縣多鬻於是,又遊人之來虎丘者,亦必買之歸,以悦兒曹,謂之‘土宜’。”

  明清時的家長給孩子買玩具,就如給孩子添新衣裳一樣。除到固定的玩具市場上去買,還會“趕集”或“趕會”,到定期或不定期的集市或廟會上逛逛,那裏總少不了玩具攤。

  最早的聲響玩具“陶響球”出現在5000年前

  東漢鄭玄《周禮注》:撥浪鼓“持其柄搖之,旁耳還擊”

  古代家長如何給孩子買玩具?如果是低幼兒,帶聲響的玩具是首選,“撥浪鼓”、“哨子”、“竹喇叭”,都屬於這一類。聲響玩具是中國出現最早的兒童玩具種類之一,從考古發現來看,原始社會的孩子已玩這類玩具了。20世紀50年代,在距今約5000年的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上就曾出土過被定名為“陶響球”的聲響玩具。

  陶響球較大,內部中空,裏面裝有彈丸或石粒,搖動時沙沙作響。一直到漢魏時,陶響球都是古代孩子喜歡的玩具,後來出現的“譁啷棒”、“花棒錘”,便是在陶響球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撥浪鼓是一種裝有手柄的小鼓,鼓兩側綴有彈丸,轉動鼓柄,便能甩動彈丸,擊打鼓面,發出聲響來。南方人稱撥浪鼓為“搖咕咚”,北方人叫作“小鼓”,先秦人稱為“鼗”(táo)。鼗本是先秦時與鼓、柷、簫等一起演奏的器樂,東漢鄭玄《周禮注》稱,鼗“持其柄搖之,旁耳還擊”。由於搖動撥浪鼓可以發出特殊的聲響,過去貨郎走街串巷時一般都會拿着它邊走邊搖。如南宋李嵩繪《貨郎圖》中的貨郎,便手拿一隻撥浪鼓,貨擔上則掛滿了各種兒童玩具和雜貨。

  泥塑玩具“摩羅”在宋代最為流行

  宋《西湖老人繁勝錄》:“多着乾紅背心,系青紗裙兒”

  如果長大點,撥浪鼓顯然是哄不了孩子的。這時,家長大多會給孩子買些泥塑玩具。

  泥塑玩具,古人稱作“泥貨”,人型的則叫“土偶兒”,也叫“土宜”,是中國的傳統玩具。漢朝時,民間藝人就開始製作泥塑玩具出售,到唐宋時已相當普及,特別是宋朝,泥塑玩具成為民間藝人最拿手的一種作品。

  宋朝最為流行的時尚泥塑玩具是“磨喝樂”。磨喝樂系梵文音譯,也寫作“摩羅”。宋金盈之《醉翁談錄》記載:“京師是日多博泥孩兒,端正細膩,京語謂之‘摩羅’。大小甚不一,價亦不廉。或加飾以男女衣服,有及於華奢者,南人目為巧兒。”

  磨喝樂是從西域傳來的玩偶,本是佛教之物,唐時多用蠟製作,宋多泥質。其與現代玩具芭比娃娃頗為相似,有服裝穿戴,且有不同搭配,可調換變化。南宋《西湖老人繁勝錄》稱:“御前撲賣摩羅,多着乾紅背心,系青紗裙兒;亦有着背兒,戴帽兒者。”

  由於磨喝樂的廣為流行,宋朝孩子們都喜歡模仿其動作造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當年的南宋臨安,“市井兒童,手執新荷葉,效‘摩羅’之狀。”吳自牧還特地説明,“此東都流傳,至今不改”,説明在北宋時就出現了。家長買磨喝樂,還有另外的意思。對已婚女性來説,有祈子的願望,《唐歲時紀事》記載,“(磨喝樂)為婦人宜子之祥,謂之化生。”

  明清時泥塑玩具更多,北京、天津、杭州、蘇州、無錫、鄜州等許多地方,都出現了“泥塑之鄉”,至今不衰。

  宋代出現“節令玩具”“黃胖”“布老虎”“兔兒爺”

  清《帝京歲時紀勝》:“京師以黃沙土作白玉兔”

  古代逢年過節,家長也會送玩具給孩子圖個高興,由此還形成了最有中國特色的“節令玩具”。古代的節令玩具很多,如春節有“花炮”,元宵節有“花燈”、清明有“黃胖”、端午有“布老虎”、中秋有“兔兒爺”等。

  “黃胖”是宋朝清明節時,家長愛給孩子買的玩具,成人還將之作為“勸酒工具”用。“布老虎”作為一種端午玩具,源流更早。古人認為,端午節所在的陰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最毒月份裏最毒的日子,而老虎“性食鬼魅”,可以辟邪。端午節的老虎玩具造型很多,有單頭虎、雙頭虎、四頭虎,還有的做成虎枕、虎套,造型多是“三大一小”,即頭大、眼大、嘴大,身小。在端午節時,古代家長除了送布老虎玩具給孩子,還常用雄黃在孩子的額頭畫虎臉,書“王”字。

  明清兩朝,中秋節流行送孩子“兔兒爺”。“兔兒爺”與“黃胖”一樣,也是一種泥塑玩具。據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兔兒爺攤子”條,“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八月》“彩兔”條稱:“京師以黃沙土作白玉兔,飾以五彩妝顏,千奇百狀,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

  兔兒爺玩具與嫦娥奔月和玉兔的傳説有直接關係,是古人崇月遺俗的反映。明紀坤《花王閣剩稿》記載:“京師(北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可見,兔兒爺原是孩子祭月時的“月神”象徵物。

  古代最流行的益智類玩具“九連環”

  《丹鉛總錄》:九連環“閨婦孩童以為玩具”

  益智類玩具,也是古代家長最青睞的一類玩具。古代最流行的益智玩具以拼板(圖)類和環類為代表。源流最早的“重排九宮”,就是一種拼板玩具,是在古老的“河圖洛書”,即九宮圖上發展出來的,歐洲人稱之為“幻方”。根據《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智算華容”故事發明的“華容道”,也是有類似原理的拼板遊戲。

  古代拼板玩具中,在現代最流行的當是“七巧板”。七巧板有“智慧板”之稱,是清朝家長常買給孩子的益智玩具,其源於宋朝的“燕几圖”。清嘉慶年間養拙居士著《七巧圖》刊行,讓七巧板玩具從此流行天下。

  在環類益智玩具中,“九連環”最受古代家長和孩子的青睞。九連環被外國人稱為“中國環”,明朝時已是流行益智玩具。明楊慎《丹鉛總錄》稱:“九連環之制,玉人之功者為之,兩環互相貫為一,得其關捩解之為二,又合而為一。今有此器,謂之九連環,以銅鐵為之,以代玉,閨婦孩童以為玩具。”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古代兒童玩具也不便宜,如宋朝的磨喝樂“價亦不廉”。所以,很多家長都自己動手製作玩具送給孩子,這一點現代家長不妨學學。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506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代怎樣過六一兒童節? 究竟有什麼玩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