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人大學子堅守邊疆一線4年 湯偉:基層工作讓我收穫底氣

由 諸葛寒香 發佈於 綜合

  2013年,當19歲的湯偉第一次踏進中國人民大學校園之時,他也如同眾多進京求學的年輕人一樣,期待着今後被高考改變的命運。當大官、做老闆、住豪宅、“買車起步就得是奧迪”……這些成功人士的“標配”被他清晰地羅列在了自己的人生規劃裏,併為此躊躇滿志。4年後,本科畢業的湯偉走出校園,但出人意料的是,他並沒有按照原本的打算,躋身就業洪流中衝向北京城內的各個高樓大院,而是一腳踏上了開往新疆的列車,就此與“燈紅酒綠”作別。

  在新疆阿克蘇市依幹其鄉良種尤喀克喬格塔勒村,記者見到了湯偉。在基層4年,這個湖北小夥口中已沒有了鄉音,皮膚也曬得黝黑,當年的那些人生規劃如今看來似乎也漸行漸遠:豪宅自然是住不上了,能住的只是一間宿舍;代步工具從設想的奧迪換成了大眾;至於當大官,他現在還只是一名村黨支部書記。

  在採訪當天,他拉着記者走遍了全村的家家户户,講述着這裏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興致勃勃,如數家珍。顯然,他並不後悔當初的選擇。但細細思量,你説這裏有多好?別説北京,很多城市它都比不了;你説工作有多開心?基層艱苦艱鉅的工作任務大概也談不上開心。難道他就是這樣一個樂在其中、甘於奉獻的青年典範?好像也不是。他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有着七情六慾的年輕人。人們不禁要問,那究竟是為啥?

  選擇: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

  要説湯偉的鄉土情結,便不得不提到他的專業。

  當初報志願時,他原本的打算是金融經濟這些熱門專業,可分數不夠,被調劑到了歷史學院。到了歷史學院後,適逢學院首次成立本科考古班,他聽了宣傳講座覺得十分嚮往,便毅然舉手報了名。正是這個決定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考古自然脱離不了鄉村、土地,用湯偉的話講,是個非常“接地氣”的專業。每次下鄉考古,湯偉都會和當地的村民、村幹部朝夕相處,日子愈久便愈覺親切。

  專業的學習鍛鍊讓他對鄉村產生了濃厚的感情,在考古之餘,他主動參與到學校組織的一些農村社會實踐中。一次,他獨自一人來到四川鄉下進行土地確權調研,為了讓村民相信、接納自己,他吃住在老百姓家,幫着幹活勞作,給他們買一些生活用品,得到了村民的認可。臨行時,一位老奶奶拉着他的手説:“小夥子,哪天你要是能到我們這兒來做官,那就是我們的幸運啊!”

  這句話就像一顆種子,在湯偉的心底生根發芽。

  臨近畢業時,擺在湯偉面前的是3個選擇:繼續讀書、創業、到基層。

  學院希望他能夠繼續做學問,給他推薦了一個考取直博的名額。但是,他自認為自己並不是做學問那塊料。況且,從記事起,他就在讀書,但讀書到底是為了啥?讀書如果不能與現實產生聯繫,那繼續讀的意義是什麼?他想不通。

  創業?周圍很多同學朋友在學校期間就開始創業,也已經小有名氣,這符合自己想掙錢的人生目標,不失為一個選擇。

  至於基層,這應該是最滿足他想要將所學與實際聯繫起來的地方,既然在學校沒學明白,那乾脆就到社會中,到基層去學。

  思來想去,他還是選擇了後者。他想着,基層他熟悉、有感情,而且能夠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哪怕苦點累點,只要能幹出成績,闖出一片天,就是值得的。

  談到為什麼選擇新疆,他坦言,自己只有本科學歷,在公務員系統裏並不佔優勢,內地不缺這樣的人,也不一定能受重視。但西部不一樣,人才緊缺,在學校也聽過有關“一帶一路”的講座,新疆未來有着巨大的發展潛力,自己更有空間去做一些事。

  於是,在順利通過招錄面試後,他與其他來自北京各高校的30多名畢業生一道踏上了開往新疆的列車。看着高樓變平原,平原變戈壁,湯偉感慨萬千,“感覺我們就像新時代的支邊青年,帶着一種強烈的使命感”。

  改變:從“自命不凡”到“甘於平凡”

  如果説學校教會了湯偉樹立遠大理想,那麼基層則教會了他什麼才是腳踏實地。

  湯偉自認為是一個適應能力很強的人,很多年輕人來到新疆會面臨着飲食關、環境關、語言關、勞動關,但這些對他來説都不在話下,甚至在3個月的崗前培訓後,他是30多人中唯一一個長胖了的。

  不過,他也有自己過不了的關口,比如,思想關。

  剛到新疆時,湯偉懷着滿腔熱情,準備大顯身手幹一番大事,可巨大的落差感隨即而來。他發現,自己只能在一個普通崗位上做一些小事,哪有什麼大事可做?這與自己預想的“主政一方”相去甚遠。

  他笑稱,當時想着,我們是響應黨中央號召過來的,又都是名牌大學畢業生,那未來肯定是官運亨通,一路青雲直上。但現實是,他在這裏目光所及之處,甚至連個處級幹部都見不到。有時,他引以為傲的名校身份也會成為一種負擔,有人會説,“你看這大學生還名校畢業的,幹活兒也不行嘛!”

  考驗還不止於此,在一段時間裏,湯偉發現,很多基層工作又苦又累似乎又看不到意義,自己在最接地氣的地方幹着不接地氣的活,很難理解。這樣的感受也同樣出現在很多“戰友”身上。經過一番思想鬥爭,湯偉想通了。多年的歷史學習讓他醒悟,很多事情需要放在歷史的維度上,拉長了去看。如果只單純去探究一項工作的意義,那難免會陷入困惑,因為從眼下來看,不一定所有的工作都能看到意義,只能看到艱難。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很多的工作成果都是無數前輩們的堅守換來的,我們現在的每一份小工作在以後也會發揮出很大的作用,功在將來。”湯偉説,“有時候對於我們來講,可能堅持就是一種意義,只要堅持下來,總有它發光發熱的時候。”

  回想自己4年的基層經歷,湯偉覺得自己最直觀的改變就是愈發“老成”。很多時候與不相識的人交談,大家都估摸着他得三十好幾了,但今年他才剛滿27歲。

  “如果是在普通單位上班,我才工作了4年,我肯定會覺得我還小,我還是個學生。但現在,我覺得自己跟學生這個詞已經完全聯繫不起來了。”

  這句話從這個年紀輕輕的小夥子口中説出來,並非玩笑。4年裏,他似乎經歷了數倍於這個時間維度的事情,美好的、醜惡的、開心的、難過的、憤懣的、感動的……所有瞬間都成為他人生閲歷中的一部分,經歷愈豐富,內心便愈加強大。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覺得人生一定要有點波瀾,要夠刺激。但現在,平平淡淡成了自己嚮往的生活。”湯偉説,並不是説基層工作磨滅了自己的志氣,而是基層工作讓他承認了自己的平凡,沒有誰是“天選之子”,多麼與眾不同,每個人都是一顆螺絲釘,都是在平凡的崗位中做着平凡的事。

  “從另一角度來講,自己工作的意義,也是為了能夠讓更多的人過上這樣平淡安穩的生活,每一個家庭的幸福背後都需要無數基層工作者日夜的付出。”湯偉説,“這樣看來,一個人能夠掙多少錢,當多大官,有多高的社會地位,便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收穫:“心中有底”,方能“成竹於胸”

  有時閒聊起來,湯偉也會感嘆,當年的自己有點傻,像個“愣頭青”,好好的“直博”名額不去爭取,讀了博士出來,去任何一個地方,這個學歷也不吃虧。“如果再重來一次,我可能不會再這樣選。”他坦言,“但現在我並不後悔。”

  基層4年到底讓他收穫了什麼?

  “要説收穫,一個體面的工作,穩定的收入,好的發展前景,哪怕是老百姓對我的認可,這些其實都是外在的,真正內在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沉思良久,他説出了一個詞——底氣。

  在年少時,湯偉並不算是一個自信的人,這更多緣於他的家庭。父母平時在外做些小生意,家庭條件比不了其他同學,越長大,就越有些自卑。既然家境比不過,那就比學習。那時的自信便來自考多少分、排多少名。

  這種自信在高考後達到了巔峯,拿到成績單時,湯偉是全校第一名。他相信只要努力,什麼事情都能幹好。

  但隨着走入大學校園,他發現,在北京,名校的學生一抓一大把,個個都很優秀。而且,他們不僅學習成績好,可能還多才多藝,有很多特長。可能去過很多國家,見多識廣。還有的同學平時談談金融講講投資,偶爾炒炒股,自己還是個學生,人家都開始掙錢了。

  這樣的差距讓他心裏瞬間又沒了底,直到他4年前踏上這片土地。

  一個很直觀的佐證是,以前在全班同學面前作個演講,有時還會哆哆嗦嗦,緊張尷尬。現在,別説幾十人,哪怕是上千人坐在下面,他都能“臉不紅心不跳”,侃侃而談。

  過去,路遇糾紛或事故,他一般不會摻合,頂多看個熱鬧,現在不管是在哪裏,只要見到類似情況,他都會第一時間上前協助解決。

  “原因很簡單,過往工作經歷不僅教會了我方法,鍛鍊了能力,更讓我知道我能夠遊刃有餘地去應對,心裏便有了底。”

  去年,湯偉帶領村裏紅棗種植户自籌自建的自來水管道貫通,十幾年來,老百姓家裏第一次通上了自來水。這期間,如何跟水務部門對接;買多大的管道、什麼樣的水錶;怎麼施工;管道路線如何選;經過別人家的農地怎麼賠償;有人離管道近有人離得遠,怎麼收費;怎麼應對糾紛等問題,拎出哪一個,對湯偉而言都是聞所未聞。

  隨着工作的一步步推進,每破解一道難題,他的自信便增添一分,他説,“現在我越來越有信心能做成更多改變老百姓生活的事情。哪怕有一天讓我掃大街,我也有信心掃得比別人乾淨,這就是基層工作帶給我的底氣。”

  這不,看着老百姓用上了自來水,湯偉又開始着手為全村鋪設下水管道,將村裏的下水接到城市的排污管網中。現在,已經有不少村民家裏換上了抽水馬桶,裝上了可淋浴的熱水器,老百姓的生活更便利了。

  當初湯偉曾經給自己定下了要在基層一線堅持3年的小目標,如今已超額完成任務。

  可是湯偉並不急於另謀高就,他想再多幹一點,為老百姓多做些實事好事。“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就不能拿自己當外人,我們擔負着帶領數千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責任,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

  他也有私心,他希望多年之後,這裏的村民們還能記得他,茶餘飯後會談起當年的那個小夥子如何如何,這個是他乾的,那個是他乾的。而不是説“你們説的誰?我咋沒印象”。

  談到下一個“3年計劃”,他説,“3年後自己就30歲了,目標要再高一點”。他希望等他30歲時,在事業上能提拔個正科,在學業上能有機會考個在職研究生學歷,還有愛情,他希望能找到一個談得來的姑娘,直接結婚。

  當然,對於這個村子的未來,他還有很多大目標。比如調整產業格局、帶領老百姓增收致富、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等,還有很多“硬仗”要打。

  不久前,湯偉剛剛談成了村裏兩塊土地的流轉承包,村子裏人多地少,潛力有限,他正琢磨着怎麼發展新產業。在一塊空地前,他轉過頭滿懷信心地對記者説:“你看這塊地,我們不準備種菜種樹了,我們要種花。在未來,這會是一個花卉育苗基地,以後只要阿克蘇市人想買花,第一個就會想到我們村。”

  4年前的湯偉還在為一腔熱情無處施展而苦惱,如今他已頗有身為一方父母官的架勢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金卓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