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規範電動車掛牌到頭盔佩戴,文明騎行漸成文明城市風景線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見習記者 張倩男 記者 孟傑

交通狀況是衡量一個城市是否文明的一個很直觀的指標。電動車不規範行駛、行人扎堆過馬路、機動車不禮讓行人等問題,不僅加劇了交通混亂、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也一度成為濟南文明交通整治的一大痛點。近兩年,濟南從規範掛牌、規範行駛、規範頭盔佩戴等方面對電動車進行綜合整治,機動車禮讓斑馬線、行人規範過馬路也逐漸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在濟南,隨着文明城市創建的深入,城市的交通情況也煥然一新,市民們對於濟南文明交通的感受也愈發深刻。

從規範電動車掛牌到頭盔佩戴,文明騎行漸成文明城市風景線

加大整治曝光力度,違規人員信息抄送文明辦

濟南市經十路、博文路是一條位於CBD的幹道,周邊多是白領一族上班的寫字樓,為了方便交通,很多人選擇騎電動車出行,寫字樓下也停放了大量的電動車。17日早上8點半到9點,正值上班早高峯,在經十路博文路路口由東向西,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觀察到,半小時內大約有330輛電動車從路口經過,未佩戴頭盔的電動車車主約有190人,佔比超過了半數。

等信號燈期間,記者採訪到幾位騎電動車未按規定佩戴頭盔的市民,他們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門。從事餐飲行業的市民王先生解釋説:“近幾日確實看到路口有交警在查頭盔的事情,已經從網上購買了,還沒收到,收到後會及時佩戴。”從事前台工作的劉女士則表示:“戴頭盔會壓壞髮型,影響一天的形象。”少數人表示不太瞭解需要佩戴頭盔的政策,安全意識較為薄弱。

記者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現後座乘車人未佩戴頭盔二十餘名電動車車主,其中有一部分是駕乘人員都未佩戴,一部分是駕車人員佩戴了頭盔,而乘車人員未佩戴頭盔。《通告》中明確規定電動自行車駕乘人員須佩戴安全頭盔,駕乘雙方都需要提高安全意識,按照規定佩戴頭盔。另外記者還觀察到,小孩乘車未佩戴頭盔的現象,記者採訪到一名送孩子去上藝術培訓班的媽媽馮女士,馮女士佩戴了頭盔,但是並沒有給孩子佩戴,對此馮媽媽表示,佩戴頭盔是為了保證駕車人的安全,自己和家人都非常支持騎車戴頭盔,也都在第一時間購買了頭盔,但是也的確忽略了小孩子的安全問題。馮媽媽表示,回家就給孩子安排上。

7月26日,濟南市公安局再次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電動自行車管理的通告》,通告第五條再次強調,電動自行車駕乘人員佩戴安全頭盔,雨天或夜間騎行着顏色鮮明的雨衣或易被識別的衣物,更利於保證人身安全。對此,濟南市交警部門近期也是加大了對騎電動自行車未佩戴頭盔的整治。針對路口駕乘電動自行車未佩戴安全頭盔等不文明行為,很多地方都推出了人臉識別自動信息採集系統。市民騎電動車未佩戴頭盔,被人臉識別系統抓拍,顯示在路口的曝光台上。另外,不戴頭盔的人員信息下一步還將被抄送到市文明辦,對涉及到文明單位的人員將會通報其單位。

據報道,截止到去年年底,濟南全市308萬電動自行車完成掛牌登記工作。為進一步規範電動自行車管理,濟南交警部門也將電動自行車的綜合整治納入了常態化工作,重點對未按規定佩戴安全頭盔、未按規定懸掛號牌、未在非機動車道內行駛等違規行為進行整治。

從“湊夠一撥人走”到“出行就看紅綠燈”

“以前的人對交通安全認識不夠,過馬路時湊夠一撥人就走,從來不管是紅燈還是綠燈。”18日上午,在草山嶺東公交站牌前,正在等公交的王大爺表示,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濟南人,他對濟南交通的變化感受深刻。

“現在的人出行都看紅綠燈了,紅燈停、綠燈行,我們以前上班的時候,誰管它紅燈綠燈,都是看人多了就走,路口經常發生機動車撞了行人的交通事故。”據記者瞭解,1956年濟南安裝了第一個交通信號燈,隨着科技的發展,濟南信號燈也在不斷改進升級,曾經的濟南,行人不按信號燈指示過路口的現象並不少見,如今很多信號燈有了“人臉識別抓拍”功能,有效約束了行人亂闖紅燈的現象,再加上交警部門文明交通宣傳力度的加大,現在的濟南路口已經很少有行人闖燈、越線、斜穿馬路了。

剛到濟南上班的趙女士對濟南的交通情況評價很高,“沒來濟南之前就瞭解到濟南的交通非常便利,到了濟南以後,看到再繁忙的路口也是井然有序,行人不闖紅燈、車輛避讓行人,互相禮讓,讓人暖心。”在濟南,像趙女士一樣每天奔波在路上的上班族不在少數。李先生稱,道路的暢通很好地保障了他們能夠按時到崗,也直接影響他們上班的心情。人們對於信號燈的遵守,不僅保障了出行安全,提高了出行效率,也讓人們看到了濟南文明交通的改善。

“人臉識別抓拍設備”“空中交警”等科技的運用,在改善了交通環境的同時,也讓交通文明真正“看得見”。在濟南很多路口的斑馬線上“車讓人,人快走”的標語清晰而醒目,斑馬線上的行人基本上會遵守交通規則,快速通過,右轉的車輛也會放慢速度,遇到行人則停車禮讓。記者觀察發現,即使在一些沒有信號燈的路口,遇到過馬路的行人,車主也會選擇停車禮讓,“禮讓行人已經成為習慣,也希望將這份文明傳遞下去。”機動車車主王先生表示。

“在沒有信號燈的路口過馬路,遇到車輛我會停下來等待,有時候遇到好心的司機會示意讓我們先走,真正以禮相待,讓我們回家的路都温暖了幾分。”張女士的家離公交站牌還有500多米,回家的路上需要過一條沒有信號燈的馬路,“這條馬路車不是特別多,偶爾遇到車輛也會禮貌讓行,我們開車出行路過的時候也會禮讓他人,這也是一種文明的傳遞。”

每天在路口打掃衞生的孟先生談到濟南文明交通的變化也説到,以前的濟南道路比較擁擠,一到上下班的點,車輛行人你爭我搶,互不想讓,造成交通阻塞,但是現在濟南對不禮讓行人的行為監管力度增強,還設立了抓拍設備,車輛不讓行人的現象確實減少了,現在的濟南人和車不爭不搶,文明禮讓,是濟南文明交通的一大兩點。

交通文明是城市文明的生命線和基礎

據媒體報道,2020年11月10日,中央文明辦公佈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入選城市名單和複查確認保留榮譽稱號的前五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並對複查測評成績排名靠前的33個全國文明城市(區)通報表揚。濟南市再獲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繼續位列省會、副省級全國文明城市第一,實現了自2018年以來年度測評“三連冠”。11月11日出版的人民日報,以《創建文明城市—— 讓美好與生活相伴》為題,重點推廣濟南等地的文明城市創建經驗。

一個城市是否文明,交通狀況是一個很直觀的指標。通過創建文明城市,不少城市的交通狀況煥然一新,羣眾滿意度大增,濟南也不例外。

對於近期濟南加大對電動自行車等違規行為的整治。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認為很有必要。“電動自行車作為一種大眾交通工具,在濟南的保有量逐年增多,但不可否認的是電動自行車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和不文明行為。”王忠武稱,交通是一個城市的生命線,影響着一個城市的發展和出行效率,同時也對羣眾的生活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度造成很大的影響。交通文明更是一個城市文明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

“交通文明也是城市文明的窗口,是一個城市形象最直觀集中的呈現。”王忠武認為,就濟南的實際情況來講,交通文明其實是濟南文明城市建設中的一塊短板,這就更需要有關部門集中力量加大對交通文明的整治力度。除了前期的宣傳引導,法規法規的完善也尤為重要,不論是行人、電動自行車,還是機動車,作為交通行為的參與者,同時也應該是文明交通的維護者,做到人人有責,才能更好的讓城市的交通更加文明順暢,城市的形象才能更好的展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47 字。

轉載請註明: 從規範電動車掛牌到頭盔佩戴,文明騎行漸成文明城市風景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