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更是城市發展的精髓和軟實力所在。近年來,臨川區圍繞“文化強區”目標,採取切實措施,不斷加快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文化服務水平,全力建設覆蓋區、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大投入,建設城市文化新地標
“這個文化中心建的漂亮、大氣,讓人眼前一亮。”今年,不少前來上頓渡城區的市民看到新建成的臨川區文化中心後紛紛點贊,為臨川擁有如此高大上的文化建築感到驕傲。他們都認為,區文化中心為上頓渡城區增光添彩,進一步提升了城市品位和檔次。
臨川是聞名全國的才子之鄉,文化之邦。隨着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區框架的不斷拉大,上頓渡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卻一直沒有文化標誌性建築。為了繼承、壯大臨川文化,2019年,區委、區政府在財力比較緊張的情況下,果斷決策,投資2億元建設臨川區文化中心。該項目規劃用地26.2畝,總建築面積35100平方米。地上建築共5層,由文化藝術中心、智慧圖書館、博物館、融媒體中心、大數據發展中心組成。其中,智慧圖書館將實體與虛擬、資源與服務、人與圖書館相結合,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讀者提供全方位、高效便捷的智慧服務,實現了人、圖書館、館藏資源之間的廣泛互聯互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此外,還建成了目前為止江西省最大的仿宋書院建築羣——臨汝書院。書院內設有臨川名人館、文脈展區、俊彥展區、科技展區、古代書院展區、狀元閣等13個展館,布展面積約1萬平米,講述臨川兩千年曆史演變,是一站式體驗臨川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全覆蓋,打造鄉村文化升級版
“這個地方確實不錯,可以讀書、看報,還可以上網聊天、購物、看電影,我經常都會帶小孩來。”9月23日下午,在河埠鄉油頓村文化服務中心,村民章國平帶着剛放學的孩子享受“文化大餐”。村裏不少孩子也都在這裏寫作業、學習知識。大家都説,有了文化中心,孩子有了好去處,再也不用擔心他們到處亂跑了。
臨川是農業大區,農村人口近80萬。該區不斷提升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里”。截至2020年底,全區已建成2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362個,村級文化服務中心415個,覆蓋率達到100%。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以黨羣服務中心為基礎,整合農家書屋資源,進一步補齊文體設施器材建設。同時,將分佈在基層的公共文化資源有效整合,實現統籌使用,提升服務效能。利用農家書屋組織羣眾開展全民閲讀活動,為羣眾提供圖書報刊借閲服務;定期組織文化培訓和體育活動,讓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成為羣眾運動的舞台和健康的平台。同時,為全去每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配備1名文化管理員,解決基層公共文化“陣地有人管、活動有人辦、隊伍有人帶”的問題。
辦活動 共演共享文化盛宴
“今天是個好日子,心想的事兒都弄成。”日前,騰橋鎮舉辦了全鎮廣場舞比賽。活動開展以來,各村羣眾團體積極參與,熱情演出,好評不斷,場場演出觀看人數爆滿。精彩的節目、豐富的內容、新穎的形式,受到了羣眾的熱烈歡迎 。
不僅僅是農村,城區文化活動也是熱火朝天。中秋節前,六水橋街辦舉辦了”迎中秋,我快樂“文藝匯演。搞笑的小品相聲,熱情奔放的歌曲,有模有樣的舞蹈,讓市民大飽眼福。“大家參與熱情高漲。不管颳風下雨,都準時來排練唱歌,既愉悦身心,又增強凝聚力。”街辦負責人興奮地説。
讓羣眾唱“主角”,既展示了全區羣眾文化發展水平,又滿足了人們精神文化的需求。在一系的文化活動中,羣眾不再只是坐在台下欣賞的觀眾,更是台上盡情揮灑的演員。據介紹,全區每年開展羣眾性文化活動3000餘次,羣眾演員1000餘人,觀看人數超過20萬人。(章晉輝攝影)
(中國日報江西記者站記者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