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IS“一把手”巴格達迪“被擊斃”意味着什麼?

由 解洪海 發佈於 綜合

  如果沒有巴格拉迪掌舵,IS很可能遭遇“身份危機”。IS不可能一夜崩盤,但由此產生的領導層真空可能會加速其死亡,至少將導致其陷入重大分裂。

  巴格拉迪,這個神秘的“伊斯蘭國” (IS)領導人還活着嗎?他的命運將對IS的未來產生怎樣的影響?22日,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匹茲堡辦公室政治學者科林·克拉克在《外交事務》雜誌發表文章,現編譯如下:

  上週,俄羅斯軍方宣佈,他們可能在敍利亞空襲行動中擊斃了巴格拉迪。西方和伊拉克官員都對此持懷疑態度。這個消息目前仍在進一步確認中。這遠不是巴格拉迪第一次被宣佈死亡。然而,即使這些消息最後被證偽,有一個問題仍然值得思考:巴格拉迪的死亡意味着什麼。

  巴格拉迪掀起的熱潮

  出生在伊拉克的薩馬拉,巴格拉迪2004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位於伊拉克南部的美軍監獄布卡營裏度過。這也為其與各種犯罪分子、敍利亞社會黨前成員、極端主義者建立網絡狀聯繫提供了機會。獲釋後,巴格拉迪幫助策劃了伊拉克“基地”分支從“基地”組織中分離。此後,巴格拉迪與其他三人組成了IS前身的核心。從那時起,他一直擔任IS的領導者。

  巴格拉迪自稱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被認為曾在伊拉克伊斯蘭大學學習《古蘭經》,並獲得博士學位。家族血統和所接受的教育,使他比其他“聖戰”領導人(包括“基地”組織的本·拉丹和扎瓦赫裏)似乎具備更優越的宗教背景。這也是巴格拉迪能夠掃清障礙、在2014年6月自封為“哈里發” (所有穆斯林的領導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出意外,這則“就職宣言”遭遇了西方安全和情報界的漠視。但它卻在伊斯蘭世界掀起了一股空前的熱潮:成千上萬名穆斯林從世界各地蜂擁前往伊拉克和敍利亞,加入IS——一個旨在打敗所有眼前的敵人,建立一個現代阿拉伯帝國的組織。

  殺死頭目有效果嗎?

  如果巴格拉迪死了,會給IS的生存帶來多麼重大的打擊?學界關於定點清除恐怖組織頭目有效性的觀點形形色色。一項由恐怖主義專家皮特·諾伊曼領導的研究發現,就防止未來的攻擊而言,清除一個恐怖集團內的中層指揮官要比清除最高頭目更有效果。因為消滅中層管理人員,不僅可以割裂普通戰鬥人員和基層支持者之間的聯繫,而且他們往往擔負着策劃襲擊和制定總體戰略等任務。

  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學者珍娜·喬丹在“當領導層發生動搖:清除頭目的有效性”中寫道,“定點清除”有時適得其反。它反倒能使一個團體的決心更堅定,並觸發一些報復性攻擊。另有學者認為,在某種情況下,清除一位恐怖頭目可能會促使另一位更殘忍、更實幹的新頭目“上位”。當年,巴格拉迪就以這種方式,取代了伊拉克“基地”分支前頭目扎卡維。此外,擊斃某組織的領導人,還可能在其核心追隨者外引發同情。在眼下正遭遇摩蘇爾潰敗等重大挫折之際,幾乎可以肯定,IS會用巴格拉迪的死亡作為重要的宣傳機會,吸引歐美地區的新成員,並號召發起更多襲擊。

  也有另一些學者發現,“斬首”打擊行動是一種削弱該組織凝聚力有效方法。美國學者帕特里克·約翰斯頓的研究指出,與一次失敗的“斬首”行動相比,當恐怖頭目被成功抓獲或者擊斃後,相關恐怖活動更有可能在短期內告終,雙方衝突的強度更有可能下降,武裝分子襲擊的次數更有可能減少。

  IS和“基地”的和解之機?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以IS之名製造襲擊的恐怖分子,其初衷就是竭盡全力履行誓約,他們首要效忠對象就是“哈里發”巴格拉迪,其次才是IS這個事務性的組織。如果沒有巴格拉迪掌舵,IS很可能遭遇“身份危機”。由此產生的領導層真空可能會加速IS的死亡,至少將導致這個組織陷入重大分裂。

  無論如何,殺死這個“自我命名”的哈里發,至少是一個象徵性的勝利,也向人們展示了眼下IS的脆弱狀態。在各路對手(包括美國領導的反IS聯盟、俄羅斯和其他很多非國家行為)的連續猛攻下,IS 甚至已無法保護其崇敬的領袖。巴格拉迪的死亡可能將開闢打擊IS的新階段,後者的指揮力和控制力將顯著下降。但是,IS不會因此一夜崩盤。去年,包括髮言人阿達納尼等多位高階領導人被擊斃後,IS還是安穩地活了下來。正如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和美國和平研究所的研究記錄所示,即使沒有“哈里發”,即使失去了對領土的控制,IS仍可能以地下秘密恐怖組織的形式存在,仍將保留在中東、甚至更遠的地方進行大規模襲擊的能力。

  因為在可預見的將來,它們復甦、回潮的根源——敍利亞內戰、伊拉克遜尼派所遭受的不公平對待——仍然無法解決。而IS運作策劃的重心,可能會轉移到其在利比亞的分支。後者製造了去年12月柏林聖誕市場卡車撞人事件和今年5月曼徹斯特音樂會爆炸事件。

  當2011年5月本·拉丹被擊斃後,他所領導的“基地”組織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這條路徑:沒有一夜崩盤,而是繼續適應、發展和擴張。如今,它自誇,在敍利亞的成員數量之多前所未有。儘管在巴基斯坦崎嶇的部落地區,它正遭受無人機的猛烈空襲。但在也門、敍利亞和北非等地,“基地”分支正通過對遜尼派的支持,不斷積累政治合法性。夾帶着濃重的宗教議程,IS完全可以效仿和利用“基地”組織的行動藍本,重拾昔日“光輝”。

  從這個角度看,巴格拉迪的死亡甚至可以打開IS和“基地”組織之間潛在的和解大門。正如美國喬治城大學教授布魯斯·霍夫曼在《外交事務》雜誌中所寫,消滅了巴格拉迪可能將使IS陷入完全混亂,這就給了“基地”組織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機會:在雙方自願或一方強制的情況下,實現統一。

  如果俄羅斯真的已經擊斃了巴格拉迪,這將是IS的重大損失。它並不意味着這個恐怖團體瀕臨死亡,但卻有重要的象徵意義。當年,巴格拉迪圍繞着對他的個人崇拜,建立起自己的組織。如今,似乎沒有哪個人具備足夠的魅力來接他的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