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象,美國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説服總統特朗普同意在阿富汗不撤兵的方法,竟然只是向他出示了一張黑白照片。據美國國會山網站援引《華盛頓郵報》8月22日報道,在麥克馬斯特向特朗普展示的這張“神奇”照片裏,1972年的阿富汗婦女身穿着象徵“西方文化”的短裙走在喀布爾街頭。
報道稱,麥克馬斯特的這張照片意在表明,西方文化曾一度在阿富汗盛行,伴隨着現在美國打擊塔利班的努力勢頭,西方風潮可以再次在這片土地繁盛起來。儘管特朗普的團隊曾承諾撤除美國在阿富汗的駐軍,麥克馬斯特和其他美國國家安全團隊成員仍希望借這張照片説服特朗普改變想法。《華盛頓郵報》稱,麥克馬斯特希望通過照片告訴特朗普,阿富汗並不是毫無希望。
21日晚,特朗普公佈對阿富汗戰爭新戰略稱,美國不會從阿富汗撤軍,反而要增兵,繼續“為勝利而戰”,不再尋求國家重建,而是“殺掉恐怖分子”。國會山網站報道稱,這一決定被視為美國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和國防部長馬蒂斯的勝利。兩人曾警告特朗普,一旦美國撤軍,阿富汗將再次成為恐怖主義的温牀。
特朗普21日在電視講話中,隱晦地提及新戰略將包括向阿富汗增派部隊,為避免進一步惹怒厭倦戰爭的美國民眾,他並未透露具體增兵人數。但《華盛頓郵報》援引美國國會官員的消息説,特朗普政府向他們表示將向阿富汗增兵約4000人。
前言:阿富汗戰爭,是1979年12月末,蘇聯入侵阿富汗導致的長達10年的戰爭,時至今日,這場戰爭在阿富汗的土地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傷。
70年代,蘇聯推行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戰略,加緊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為實現其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亞樞紐地區的戰略企圖,從1973年起對阿富汗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滲透。
1979年9月,阿人民民主黨內部發生火拼,政府總理 H.阿明殺死黨的總書記N.M.塔拉基,自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兼總理。阿明上台後試圖擺脱蘇聯控制,聲稱要與美國實現關係正常化。蘇擔心失去對阿富汗的控制,決定採取軍事行動並進行戰爭準備。
1979年8~10月,蘇聯派遣陸軍總司令帕夫洛夫斯基等人赴阿進行實地勘察,並以援助為名向阿富汗派兵,控制馬紮裏沙里夫、巴格蘭、赫拉特等戰略要地;同時以檢查武器為名封存阿政府軍的輕武器,拆除重裝備,使其失去應付突變的能力。
1979年底,蘇軍集結10個師的兵力,大舉入侵阿富汗,使阿富汗原來各派力量的流血軍事政變,演變成阿富汗游擊隊與入侵的蘇軍之間的曠日持久的民族戰爭。
在阿富汗戰爭中,蘇聯耗資200多億美元。1988年5月25日,蘇軍總政治部主任利濟切夫宣佈:在阿富汗戰爭中,蘇軍死亡12210人,傷35478人,失蹤311人。阿富汗戰爭成了蘇聯日夜不停的“流血的傷口”。
蘇軍歷來是把坦克作為攻擊的主力,但是在阿富汗的經驗證明,步兵戰車比坦克更有效。
侵阿初期,蘇軍主要使用T-55、T-62型坦克。實戰中,蘇軍大量的坦克對游擊隊作戰效果並不好,在山地,由於蘇軍坦克炮俯仰角太小(-4°~+10°),不能有效射擊。
而且由於坦克在山地磨損大,故障率高,油耗大反而成了蘇軍的負擔。所以後來蘇軍逐步把大部分坦克部隊撤回國內,留下的坦克主要用於火力支援。
戰爭中,蘇軍使用大量先進武器,採取多種戰略戰術,但由於進行的是非正義戰爭,受到國際社會和蘇聯人民強烈反對。
阿富汗人民抵抗力量雖然在兵力兵器等方面處於劣勢,但由於從事的是正義戰爭,受到廣大人民擁護和國際社會支持,部隊士氣高昂,加上成功地開展游擊戰,使強敵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並最終迫使侵略軍撤離國土。
現在,這些在戰爭中遺留的蘇聯坦克靜靜地躺在阿富汗的坦克墓地中,訴説着阿富汗人民抗擊外敵的英勇事蹟,同時也是蘇聯心中永遠的創傷。
文:天下軍武
(2016-11-14)
美國和俄羅斯至少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在阿富汗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戰爭,但沒有取得積極成果。
儘管美國仍在尋求在阿富汗取得軍事勝利,但俄羅斯在近30年前退出了阿富汗,並開始尋求一種非軍事方式來影響這個飽受戰爭蹂躪的國家,而且似乎正在為此付出代價。
俄羅斯正在加大政治、經濟和宣傳活動的力度,以改善他們的形象,並在普遍存在的腐敗現象中重建他們的影響力。腐敗正在阻礙阿富汗的進步。
克林姆林宮似乎正在幫助阿富汗政府和塔利班,有效地對沖了其在某一方取得勝利的賭注。
俄羅斯幫助塔利班打擊ISIS——儘管據報道,這兩個激進組織有時一起合作。
莫斯科最近還向政府提供了1萬支卡拉什尼科夫步槍,為該國的住房部門提供了經濟支持,重新開放了一個俄羅斯文化中心,並投資了大約150個項目,這些項目可以促進阿富汗經濟,幫助俄羅斯重獲道德權威。
穆尼奧斯寫道:“據一位經驗豐富的阿富汗商人説,俄羅斯在喀布爾的商業冒險活動和其他活動不斷增加,與美國人產生了負面的對比。”
據報道,俄羅斯人現在在街上毫無畏懼地行走,或者需要護送,而美國人則需要或需要正好相反的東西。
儘管俄羅斯似乎在利用軟實力,但美國仍在使用硬實力。目前仍有近1萬名士兵駐紮在地面上,五角大樓週二宣佈,將向阿富汗增派100名海軍陸戰隊員。
美國一個月的軍費開支約為31億美元,自2001年以來,已造成2200多名美國人死亡,2萬多人受傷。
(2017-08-11)
翻譯:cod9
空中力量的使用在漫長的阿富汗衝突中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無人機的增加使用,反映了政治成本和減少對平民的錯誤誤傷,無人機可以長時間潛在監視目標,不會造成飛行員和昂貴的戰機損失。
然而戰鬥機飛行員,仍然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原因是盟軍的後勤工廠幾乎沒有被認為是多用途的改善飛機的傳感器。
2012年1月10日,北阿拉伯海,航空母艦約翰·C·斯坦尼斯號。萊恩麥克道爾飛行官,準備駕駛F/A-18戰機執行任務。(Tyler Hicks/The New York Times)
2012年1月12日,北阿拉伯海,航空母艦約翰·斯坦尼斯號。武器系統官和飛行員在一起作一個任務簡報。(Tyler Hicks/The New York Times)
2012年1月11日,北阿拉伯海,航空母艦約翰斯坦尼斯號。一名士兵正在練習如何掛裝一個500磅的航空炸彈。(Tyler Hicks/The New York Times)
北阿拉伯海,航空母艦約翰·斯坦尼斯號。航母后勤指揮人員在飛行甲板上。 (Tyler Hicks/The New York Times)
航空母艦約翰斯坦尼斯號,一個飛機軍械師在機身上畫着標誌,這些圖案表示戰機在甲板上需要加掛武裝或停留在飛行甲板上。(Tyler Hicks/The New York Times)
2012年1月11日,北阿拉伯海,航空母艦約翰·斯坦尼斯號。一個飛機軍械師在飛行甲板上。 (Tyler Hicks/The New York Times)
2012年1月9日,北阿拉伯海,航空母艦約翰·斯坦尼斯號。戰機指揮員指揮飛機上飛行甲板準備。(Tyler Hicks/The New York Times)
2012年1月12日,北阿拉伯海,航空母艦約翰斯坦尼斯號。一個士兵在航母的作戰實驗室裏,他的這個位置是作戰實驗室裏的反潛作戰模塊。 (Tyler Hicks/The New York Times)
2012年1月10日,北阿拉伯海,航空母艦約翰·斯坦尼斯號。海軍少將 Craig Faller(左)和上尉Dell Bull準備駕駛戰機起飛。 (Tyler Hicks/The New York Times)
北阿拉伯海,航空母艦約翰斯坦尼斯號。一個指揮員在飛行甲板上指示戰機。(Tyler Hicks/The New York Times)
2012年1月8日,阿富汗。一架F/A-18F戰機飛過坎大哈省。 (Tyler Hicks/The New York Times)
2012年1月11日,北阿拉伯海,航空母艦約翰斯坦尼斯號。一個指揮員在飛行甲板上指示飛機。(Tyler Hicks/The New York Times)
2012年1月12日,北阿拉伯海,航空母艦約翰·斯坦尼斯號。高級軍官聚集在一起,抽着雪茄,討論着飛行話題。 (Tyler Hicks/The New York Times)
(2017-04-09)
2018電影《Horse Soldiers》劇照
2018年將上映一部名為《Horse Soldiers》的戰爭題材電影,背景設定在2001年阿富汗戰爭爆發後不久,主角則是最早一批進駐阿富汗的美國陸軍特種部隊人員。
1959年電影《Horse Soldiers》
題外話一句,早在1959年,便有一部由約翰·韋恩主演的電影,同樣叫做《Horse Soldiers》,中文也被譯作《騎兵隊》。當然這部電影説的是南北戰爭時期,正兒八經的“騎兵”。
上圖也就是我們幾日前介紹過的ODA 574,他們另一款紀念布章上我們能清楚的看到“Horse Soldiers”的稱呼字樣, 而“Horse Soldiers”這個詞也是最早一批赴阿作戰的“綠色貝雷帽”們另一種 共有的別稱 。
2001年進駐阿富汗的美國陸軍特種部隊人員只是因為根據當時特殊的人文和地理環境需求,方才跨上戰馬,橫走疆場馬踏敵營,成為了一羣“特種騎兵”……
騎馬行進中的阿富汗北方聯盟部族武裝和美國陸軍特種部隊
2001年9月11日之後,反恐戰爭正式在阿富汗拉開序幕,美國陸軍特種部隊奉命滲透進入阿富汗,為配合當地北方聯盟陣線剿滅塔利班武裝。
由於阿富汗的環境特殊,即便“綠色貝雷帽”們有能力採用適應地形的全地形載具進行作戰,但是這羣北方聯盟陣線的部族武裝民兵卻習慣於採用騎馬的方式作戰,為忠於美國陸軍特種部隊打入民兵武裝內部的習慣,這羣特種部隊在和北方聯盟接上頭後,便“入鄉隨俗”。
2001年,與北方聯盟共同騎馬作戰的美國陸軍第5特種作戰羣人員
同時,為了契合當地人文環境,也是為表達作為“客”對“主”的尊重,蓄起了大鬍子,頭戴煎餅帽,並在自己原有的軍裝外套上了自己的普通民裝或是當地的民間服飾,而這也是我們所熟知,阿富汗戰爭早期陸軍特種部隊的經典形象。
同時進駐阿富汗行動的中央情報局(CIA)也配合陸軍特種部隊在後方,在阿富汗民間市場為其採購適合阿富汗馬匹的各類馬具,其中阿富汗當地的木質馬鞍的舒適性便給這羣“特種騎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為了騎馬配合北方聯盟作戰的陸軍特種部隊在一見面後,也碰到了一個大問題,由於現代特種部隊習慣於機械化作戰,除了那些從小就會騎馬騎牛的“紅脖子”兵外,很多“綠色貝雷帽”都鮮有騎馬的經驗。
當然,臨場調換人手召集更多的“紅脖子”綠色貝雷帽並不可能,唯一的辦法只有現學現用,美軍在為他們空投不久前採購的那批“傳統木質馬鞍”時,還從庫存裏翻出了僅有的陸軍公發騎馬教學手冊,而且這些教材上一次批量印製,還是二戰時期……
2011年,靠近紐約世貿大廈遺址,在“911”十週年之際,美國陸軍特種部隊的現役退役人員共同揭幕了以“Horse Soldiers”為主題的雕塑。紀念這批最早響應反恐戰爭的美國陸軍特種作戰人員,而“Horse Soldiers”則是他們在那個時期的標誌形象。
(2017-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