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鄭可 環球時報記者 陳子帥 陳欣 柳玉鵬】“競贏中國和約束俄羅斯。”在當地時間12日出台的新版《國家安全戰略》中,美國的霸權思維再次暴露無遺。由於俄烏爆發軍事衝突,這份文件的發佈被推遲數月,它聲稱,俄羅斯“仍然非常危險”,但中國是“唯一既有重塑國際秩序意圖,也有越來越多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來推進這一目標的競爭對手”。在美媒看來,拜登“迴歸”到他上任兩個多月後就確立的主題,即渲染民主國家與所謂“專制國家”之間的鬥爭,並將其一直以來的對華政策“系統化”:加大國內投資以提高經濟和技術競爭力,更多地依賴美國的聯盟網絡限制中國。“我們反對固守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等陳舊觀念,也不贊成渲染地緣衝突、大國競爭。”對於這一戰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13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如是駁斥道。路透社引述美國前助理國務卿拉塞爾的觀點説,新版《國家安全戰略》聲稱要建立最廣泛的國家聯盟以應對全球挑戰,但如果不與中國合作,這將很難做到。
“決定性十年”被反覆提及
《紐約時報》介紹説,對於美國每一屆政府來説,《國家安全戰略》既是指導原則、向盟友和對手發出的意圖信號,也是美國實力的自我頌揚。
在這份48頁的文件中,只有關於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國家的闡述被放在單獨的章節中。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12日稱,該文件大致描繪了一幅如何在俄羅斯構成的短期威脅和中國帶來的長期威脅之間行進的路線圖。
拜登政府聲稱,“將優先考慮保持對中國的持久競爭優勢,同時約束仍然非常危險的俄羅斯”。該文件將俄羅斯視為“自由和開放的國際體系”面對的“直接威脅”,將中國描述成“唯一既有重塑國際秩序意圖,也有越來越多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來推進這一目標的競爭對手”。法新社解讀説,美國將中國視為唯一全球競爭對手。《華爾街日報》認為,自俄烏軍事衝突爆發以來,俄羅斯軍隊的“疲軟”及其在國際舞台上的狀況強化了中國是美國最大威脅這一觀點。
“決定性十年”在這份戰略文件中被反覆提及。拜登在前言中寫道,這份文件闡述了他的政府將如何在“決定性十年”中推進美國的關鍵利益。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12日稱,美國已經進入“決定性十年”,面臨兩個基本戰略挑戰。第一個是“塑造未來國際秩序”的大國間競爭,第二個是應對影響全世界人民的“跨國挑戰”,包括氣候變化、糧食安全、傳染病、恐怖主義、能源轉型、通貨膨脹等問題。另外,這份文件聲稱“未來十年是美國與中國競爭的決定性十年”。根據《紐約時報》的分析,拜登政府在《國家安全戰略》中描述的大部分軍事規劃都是為了在太空、網絡空間和海上對抗中國。
對於台灣問題,《華爾街日報》評論説,該文件對華“安撫與警告並用”,一方面表態不支持“台灣獨立”,另一方面聲稱將維持美國抵禦“任何對台訴諸武力或進行脅迫”的能力。
沙利文12日説,新版《國家安全戰略》主要是由變化的形勢驅動。“後冷戰時代已徹底結束”,文件如是描述這一點。沙利文稱,中國是美國目前面臨的“最大地緣政治挑戰”,但“美國不尋求讓競爭轉變為對抗或新冷戰”。“中國對全球經濟至關重要,對全球共同挑戰有重大影響,特別是氣候變化和全球公共安全。美國和中國和平共存是可能的,可以共同分享人類進步(的成果)併為之作出貢獻。”《國家安全戰略》這樣闡述。
“與中國競爭充斥在每一章節”
據英國《金融時報》13日報道,除了闡述地緣政治挑戰,沙利文還提到這份文件的其他特點:打破外交政策和國內政策之間的分界線,以及將聯盟置於這一戰略的核心。美國《國防雜誌》網站注意到,“與合作伙伴和盟友合作”是文件中最常見的短語之一。
《華爾街日報》認為,文件中更令北京擔憂的可能是華盛頓對聯盟的強調,尤其是以“新的、更深層次的合作方式”拉攏歐洲以及印太地區的盟友。美國蘭德公司國防和安全專家邁克爾·馬扎爾稱,美國盟友或許因此能對拜登政府放寬軍售、技術轉讓等措施以更好照顧它們的利益而抱有期待。在馬扎爾看來,當拜登政府宣佈未來十年是與中國競爭的關鍵時期時,它將不得不趕緊制定經濟和投資政策,以爭奪在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並增強國防能力。
據路透社報道,曾在奧巴馬政府時期負責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拉塞爾表示,經過21個月的醖釀,該戰略很明顯地轉變為壓倒性地強調與中國競爭,儘管它聲稱要避免僅通過戰略競爭的稜鏡來看待世界,但“與中國競爭(的內容)充斥在每一章節”。
“相較於拜登政府去年3月發佈的《臨時國家安全戰略指南》,此次《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對中國的定位更加明確與直接,也提出了具體應對措施。”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刁大明13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外界可以將這份文件視為美國對華競爭戰略的“劇本”。
刁大明強調,儘管美國在文件中聲稱要與中國進行所謂“負責任”的競爭,但這種“負責任”更多是遵從美國利益最大化原則,一方面在對美國有利的領域與中國進行互動與合作,另一方面在對抗領域加強管控,並在國內形成 “反華”氛圍,這體現了美國長期以來“自己生病讓別人吃藥”的錯誤執念。
“什麼都有,就是沒説清楚”
一些美媒注意到新版《國家安全戰略》的“變化”,比如曾是美國國安優先議題的中東部分被大幅縮減。《星條旗報》12日説,《國家安全戰略》共提到俄羅斯71次、中國逾50次,而中東只出現11次,伊拉克和沙特未被提及。另外《外交政策》説,阿富汗問題是迄今拜登政府外交政策記錄中最不光彩的一章,該國僅被提及4次。
《紐約時報》還認為,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反映出拜登採取了一些不同尋常的立場,特別是對於民主黨人來説。他敦促軍隊加快現代化進程,並對全球化的好處持負面看法,詳細描述了全球化如何助長疫情蔓延和虛假信息,並導致供應鏈脆弱。
不過整體而言,拜登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的中心主題沒有讓密切觀察拜登外交政策的人士感到意外。在路透社看來,這份文件既未出現重大思維轉變,也沒有引入新的重要外交政策原則,它強調了一種觀點,即美國領導力是克服氣候變化和威權主義崛起等“全球威脅”的關鍵。
在美國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協會執行董事加布裏埃爾·沙因曼看來,該文件看起來像是由民主黨內兩個不同陣營撰寫的,存在一些內部矛盾,“我懷疑是為了安撫不同的選民”。《外交政策》引述美智庫史汀生中心高級研究員艾瑪·阿什福德的觀點説,該戰略既強調美國繼續在某些領域發揮領導作用的必要性,又肯定了自由國際秩序以及國際機構的重要性,而這兩者之間本身就存在“真正的緊張關係”。
“驚人的精神分裂”,俄羅斯塔斯社13日稱,政治學者昆西·斯坦利這樣形容美國新版《國家安全戰略》。這名學者表示,該文件提出雄心勃勃的承諾並表示美國要領導國際合作以解決跨國問題,但同時描述了幾乎不可調和的世界競爭。給人的整體印象是,美國外交政策領導人似乎意識到合作的必要性,但面對世界分裂的趨勢,他們束手無策。
“遏制俄羅斯、對抗中國、壯大中產階層——這份文件什麼都有,就是沒説清楚。”《外交政策》這樣評論。
面對美國咄咄逼人、不理性的競爭態勢,刁大明表示,中國應該以不變應萬變。他説,中方對美政策是一貫的、明確的,強調合則兩利、鬥則兩傷,中方一直採取對雙方以及世界高度負責任的外交態度處理兩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