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年輕人都不願留在農村生活,更不知農情,而“90後”的蔣鴻飛卻毅然回到了農村,與村裏五六十歲的老人們打成一片,討論種子品質、如何施肥等,甚至和老人們一起唱戲。村民們親切地喚他“弟弟”,如同自家的孩子一樣。
蔣鴻飛出生於1991年,是石湖蕩鎮金匯村人,2009年,在完成學業後成為了一名“世博兵”,服役於武警上海三支隊一中隊。2014年退役後至廣富林網格中心工作,2016年5月,他回到了金匯村這片對他而言再熟悉不過的土地,幹起了信息員、民兵連長。
四年來,他守着這片土地,傾力參與建設,看着村莊一天天地美了起來……
環境變乾淨村民生活變舒心
乾淨整潔的村落、錯落有致的房舍。漫步在金匯村的田間地頭,低矮圍欄頗具特色,片片青瓦交錯着壘起來,構成圍欄裏獨有的鏤空圖案。“那是特意在人居環境整治時,把村民閒置的瓦片收集起來做的。”蔣鴻飛説。
去年7月,人居環境整治開始,清垃圾是第一步。每次來到村民家裏,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場地是我的,我自己放些東西不行嗎?在村民們看來,宅前屋後都是自家的區域,堆放東西再平常不過,所以,柴丕、磚頭、瓦片、秸稈等隨處可見。
“清垃圾最重要的是轉變村民們的思想。”張家浜隊基礎環境相對較好,離村委會近,為此,他決定先從張家浜隊着手。
吳木生是第一家響應整治的,他把自家養的雞鴨殺了,拆了禽棚。場地上澆築了水泥,裝上了晾衣架。有了“樣板”,蔣鴻飛就帶着其他村民們去看效果。“我要讓村民們知道,鄉村可以擺脱原來的樣子,展現乾淨美麗的田園風光。”
這麼一來,村民們的想法開始鬆動了,同意整改的人也多了起來。當然,不同意的聲音仍舊存在。限期整改的通知是早就發了的,可還是有幾家成了“釘子户”,其中有一家鴨棚就建在自留地裏。
“鴨棚拆了後,我們幫你把自留地復墾,建一個小菜園怎麼樣?”蔣鴻飛嘴巴甜、想法多,走進走出也總是“叔叔、阿姨”地各種寒暄,即使村民不答應整改,也願意聽他講講。在一番軟磨硬泡下,這家總算默許,並要求在農溝旁邊加裝木柵欄。蔣鴻飛欣然答應,還幫他賣了棚裏的幾隻鴨子。
就這樣,從一開始的7、8家到後來的90多家,金匯村的樣貌一天天地發生着改變。
“以前飯後不敢在場地上休息,拍蚊蠅都來不及,現在變化真是大啊!”家位於村口的陸明芳感慨道,除了家門前的這片區域,再往前100米處還建成了一處小花園。去年栽種的紫藤花攀巖直上,到今年4、5月的時候,花上枝頭,掛滿了園中廊架。花園旁還有一處健身場所,特別受歡迎,清晨和傍晚時分,使用健身器材的人很多,還有特意從別村開着小車來的。
清理了亂堆物、修繕了農房、砌上了水泥農溝、整治了河道、補種了綠化……金匯村變了,而這一切正是蔣鴻飛心心念念想看到的。整治期間,他幾乎天天都在村裏走着,成了村民和工程隊溝通的橋樑,“村裏就是個人情地兒,走得勤了,跟村民的心就近了。”
文化生活多了心情美了
對村民們來説,吃得好住得好已是小康,可蔣鴻飛覺得,村民們還應該有些精神文化生活。為此,蔣鴻飛組建了一支舞蹈隊伍,把村裏的阿姨們召集起來,一週開展兩次活動。“既然決定做,就要正兒八經地籌劃一下。”蔣鴻飛請來了文體所的專業老師,並負責老師的接送。然而,大家跳着跳着漸漸沒了興趣,隊伍從最初的20人減少至15人。
曾經的軍旅生活練就了蔣鴻飛堅韌不拔的性格,他堅信,村民們需要文化生活,且可以更加豐富多彩。“這些阿姨都是五六十歲,跟我媽媽一個年代的,他們年輕那會兒滬劇最為時興,要不搞搞滬劇?”今年6月,一支30人的滬劇隊組建完成。
“以前真是無聊,每天除了燒飯就是收拾,中飯後睡一覺,最多晚上看看電視。”彭秋萍今年64歲,是王家隊的村民。為了參加滬劇隊的活動,她換上了靚麗的衣服,還塗上了口紅。她笑着對小松説:參加滬劇隊後,自己心情好了,每每想到又要跟姐妹們見面了,就特別高興,感受到村裏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人居環境整治也好,文化生活豐富也好,最終的目的還是讓村民們的生活美起來。”有些人覺得,農村對於年輕人來説會有些單調,可在蔣鴻飛眼裏,農村有着最質樸的人情味。村民們有好吃的會想着給他送來,有需要就找他幫忙,鄉里鄉親走進走出也總是笑臉相迎。他想紮根這片土地,為家鄉做更多的事情,見證更美好的未來。最近,他計劃着,再排練一出摺子戲,讓村民們到各個隊裏去巡迴演出,展現他們的風采。
【來源:上海松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