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犯錯後,父母及時糾正他們的錯誤並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很重要,但是要注意,也得選對“時間”才可行。
執筆:王豔微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孩子不聽話肯定是要受到教育的,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不能完全憑藉自己的心情,尤其是有些時間段最好能避開。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1、人比較多的公共場合
試問一下,如果有人在公眾場合批評你,你會不會覺得自己顏面無存?孩子也不例外,別看他們年紀尚小,但其實也有自尊心。
若是家長當着眾人批評、數落孩子,一方面可能會讓孩子感到害怕,自尊心受挫,使得他們今後説話和行為都會變得小心翼翼,甚至會害怕別人的目光,不敢在公眾場合講話等。
另一方面會讓其產生怨恨的心理,甚至仇視父母,從而變得越來越叛逆。
前兩天幸孕姐看到一篇文章:胡適的父親在他年幼時就去世了,所以一直都是母親含辛茹苦拉扯大的。之所以能將胡適培養的如此優秀,除了天資聰穎之外,更重要的是每當他犯錯時,母親第一時間不是當眾批評他,而是到夜深人靜沒人干擾時,以平靜的姿態再開始進行教育。
2、早晨起來
當孩子早晨起牀後,可能意識還處於朦朧狀態,會出現磨蹭拖拉的情況,但此時家長最好不要念唸叨叨開始一頓教育,甚至把他之前犯過的錯誤重新翻出來再説一遍。
俗話説“一日之計在於晨”,早晨起牀後開始迎接新的一天,本來心情美好,卻一早就要開始受氣,試問誰能不煩躁?最後結果是孩子垂頭喪氣的出門,甚至還影響到一整天的心情。
建議家長在早上還需剋制的脾氣,讓孩子有個愉快的早晨。
3、飯桌上
當一家人吃飯時,本來其樂融融、有説有笑的温馨畫面,如果家長在一邊批評、指責孩子的過錯,無疑破壞了寧靜的家庭時光,從而直接變成了孩子的“批鬥大會”。
對於孩子來説,眼前的美味佳餚瞬間變成了又硬又澀的饅頭,每吃一口都感覺在受罪,不僅讓孩子會把吃飯和捱罵聯繫在一起,還會影響孩子的食慾及身心健康。
所以,在飯桌上吃飯時家長還需剋制自己的行為,讓一家人開開心心的吃一頓飯,既能讓孩子享受父母的陪伴,又能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定會出現大量的錯誤,從而惹得父母怒火中燒,但要注意的是,批評孩子時也有警戒線,父母最好不要越,否則可能會給娃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
批評孩子時,父母不要越過這2條“警戒線”1、給孩子貼“負面標籤”
“你怎麼這麼笨,像傻子似的 ”,“這點小事兒都會做錯,跟廢物有什麼區別”,這些話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有些家長甚至每天掛在嘴邊,殊不知給孩子貼上的“標籤”,容易給其造成心理暗示,從而讓他們自暴自棄。
2、“否定”多過“肯定”
有些家長信奉“批評式教育”,希望能通過刺激、打擊來喚起孩子的上進心,但這種“否定”多過“肯定”的方式不僅會磨滅孩子的自信心,還會造成自我的錯誤認知。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這本書中説道:在孩子成長道路上需要父母的鼓勵和肯定,當父母給予的負面信息多過正能量時,那麼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不容易被調動。
很多父母當孩子在犯錯的時候,總是會控制不住地一頓數落和打擊,但其實面對他們一些不被理解行為,作為家長有時則需要通過表面看到本質才行。
讀懂孩子的心理,是教子的前提不論是在批評或鼓勵孩子時,首先要走入孩子的內心,讀懂他們的想法,然後再通過語言的魅力,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這樣才能讓娃成長為參天大樹。
這本《教育孩子要懂的心理學》,揭開其行為背後的心理真相,比如“孩子為什麼愛扔玩具?”“孩子子為什麼總是説不?”等,從根源上找到問題並解決它,而不是一言不合就開始不分場合,不分時間的批評教育他們。
其次,書本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給出具體的溝通交流方法,幫助父母很好的瞭解孩子的成長過程以及年齡特點,從而在溝通時能更好的達到教育的目的,不僅能避免一味的説教,還能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另外,書本採用的原漿輕型紙,既不會反光,也不會刺眼,在閲讀時眼睛沒有壓力;而且字的大小,間距合適,版式精美,會讓閲讀體驗更好。
更關鍵的是價格實惠,只要一杯奶茶錢就能讓你瞭解孩子的內心,從而給予正確的教育,而不是一味的批評、訓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