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全球多地都出現極端降雨?

新京報訊(記者 欒若曦)“英國倫敦僅用3個小時便下了一個月的雨量。”英國《每日電訊報》指出。

當地時間7月25日,暴雨侵襲倫敦及周邊地區。《紐約時報》指出,這已經是倫敦地區在兩週內,第二次遭遇暴雨襲擊。

近期,強降雨天氣事件頻繁發生,困擾世界多個地區。除倫敦外,印度西部城市也遭遇連日暴雨襲擊,中國河南剛經歷了一場罕見暴雨,歐洲中西部地區也受到暴雨侵襲。

專家指出,儘管具體成因不同,但各地強降雨事件背後其實有所關聯。暴雨過後,倫敦還出現嚴重內澇問題,專家認為,世界上許多城市情況都與倫敦相似,並沒有為氣候變化做好準備,因此應主動採取措施調整城市結構以適應氣候風險。

“這是一條運河,不是道路”

在倫敦及周邊地區經歷暴雨期間,原本停靠在街道邊的汽車看上去就像被困在河流裏,救援人員不得不乘筏子營救困在公共汽車中的乘客,火車站也被淹沒,交通情況一度非常混亂。

“在人行道上走路是不可能的,這是一條運河,不是道路。”28歲的埃迪·艾略特告訴美聯社,他從小在倫敦長大,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場景。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就平均降雨量而言,7月份的降雨量預計將達到47毫米,然而倫敦東部在3小時內降雨量便達到了51毫米。

據BBC報道,強降雨引發洪水,由於洪水氾濫,倫敦許多道路都被關閉,其他未關閉的道路也出現了長時間的交通延誤。另外,9個地鐵站也被關閉,其中包括8個地下站和1個地上站。此外,倫敦的兩家醫院因受到洪水影響,將非急診患者拒之門外。

當地時間7月26日,倫敦消防隊表示,他們一共接到了1000多個與洪水有關的緊急求救電話,有民眾被困在車裏,還有民眾被困在住所中。

就未來天氣而言,英國《衞報》指出,未來一週的天氣情況仍將很不穩定,當地時間7月27日之後可能會發出更多的降雨以及雷暴警告。

全球各地暴雨背後“千絲萬縷”的聯繫

關於此次倫敦及其周邊地區暴雨天氣的成因,英國氣象局氣象專家史蒂文·基茨(Steven Keates)解釋稱,近期英國經歷了連續的高温天氣,熱浪使得地球表面熱量上升,與大氣中的冷空氣相遇,導致氣流匯聚進而引發強降雨。

德國氣候服務中心(GERICS)氣象學教授卡斯滕·豪施泰因(Karsten Haustein)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在歐洲大部分地區,強降雨天氣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而且屬於夏季天氣的重要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強降雨事件發生的頻次和降雨量水平。這背後其實與氣候變化相關。英國雷丁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系水文學家傑斯·諾伊曼(Jess Neumann)對新京報記者指出,隨着全球變暖,温暖的大氣可以容納更多的水分。近年來,全球平均氣温已經上升了1.2℃,這意味着大氣可以多容納7%至8%的水分。

豪施泰因進一步分析稱,這就會導致兩個結果,一方面,將需要更多的能量才能讓雨水落下,這就意味着在降水前,將出現更長時間的乾旱期。另一方面,一旦降雨,降雨量也將較以往大得多,進而導致局部地區出現洪水。

倫敦不是近期唯一遭遇暴雨侵襲的地區。

上週,受颱風“煙花”影響,中國北方經歷暴雨天氣。近期,印度多地受到暴雨天氣影響,出現多起洪水和山體滑坡事件。7月中旬,歐洲西部多國出現暴雨天氣,並由此引發洪災,其中受災最嚴重的是德國,目前已有至少177人在洪災中喪生。

豪施泰因指出,近期全球各地的極端降雨事件之間並沒有直接聯繫,它們均由各自地區特定的天氣模式所引起。不過,極端天氣之間的間接聯繫在於,它們再次證實,隨着全球變暖,在世界許多地區的極端降雨事件都在變得愈加頻繁。

專家稱城市應為氣候變化做好準備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如今倫敦在暴雨之中的內澇場景也在殘酷地提醒民眾,即使是世界上最富裕的部分城市,也沒有做好應對極端天氣危險的準備。

上個月,英國政府的獨立氣候諮詢機構——氣候變化委員會(the Climate Change Committee)發佈了一份報告,旨在研究氣候變化對英國的影響。該報告指出,英國的“適應措施未能跟得上氣候風險惡化的腳步”。

此前,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氣候學教授西蒙·多納(Simon Donner)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就表示,當前氣候問題的核心在於人們改變氣候的速度快於適應的速度。

而提升適應能力,可以從政府、民眾以及城市建設本身三方面入手。

面對未來的極端天氣,政府部門應首先做到更好的預報和預警溝通。諾伊曼指出,歐洲洪水感知系統(EFAS)提前4天預測了德國的洪水,這些信息和警告被髮送給德國政府,本應進一步轉交給地方政府以幫助他們採取行動。然而,德國部分地區“警告鏈”中斷,導致重災區沒有收到任何警報,這種情況不應該再發生。

在倫敦暴雨之前,雖然英國氣象局、環境署等多次發佈預警,但英國雷丁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系)副教授利茲·斯蒂芬斯(Liz Stephens)指出,英國應對地表洪水的管理與組織機構極為複雜,各自為政,也難以起到應有的預警作用。

其次,從人的適應角度出發,斯蒂芬斯認為,就目前而言,即便提前有洪水或其他災害預警,民眾並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些信息,這導致民眾無法提前做好準備。

據CNN報道,倫敦暴雨中,還有不少民眾在水位明顯上升的情況下,想要開車離開街道,這其實非常危險,汽車被沖走及民眾被困車中的可能性非常大。這都體現出,民眾並未認真對待洪水或不知道如何認真對待洪水。

因此,教育至關重要。諾伊曼指出,教育可以確保民眾在面臨洪水風險時掌握所需信息,充分了解如何應對洪水以及如何保護自己。這不僅限於洪水,其他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災害教育也同樣重要。

最後,想要提升城市“適應”的速度,就需要重新考慮城市的規劃和發展。

諾伊曼指出,城市地區長期鋪設混凝土和硬質材料,這就導致地面無法吸收任何水分,因暴雨發生洪災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僅建立堤壩、水壩等堅固防禦措施是不夠的,適應行為需要“軟硬兼施”。這意味着重新思考和設計城市區域,以幫助緩解炎熱和潮濕的條件,例如綠色牆壁、綠色屋頂、雨水花園,建造可持續的城市排水系統、更透水的表面,對城市規劃實行更嚴格的控制。

新京報記者 欒若曦

編輯 張磊 校對 盧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65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全球多地都出現極端降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