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機構密集發聲 給中國經濟投“信任票”

  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經合組織相繼發佈報告,看好中國經濟增長前景。

國際機構密集發聲 給中國經濟投“信任票”

  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正成為世界經濟的一股“暖流”。

  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經合組織相繼發佈報告,看好中國經濟增長前景。

國際機構密集發聲 給中國經濟投“信任票”

  IMF和經合組織分別上調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世界銀行也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勢頭穩定。此外,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多家國際金融機構也發佈研究報告,認為中國經濟正由傳統發展模式轉為消費升級、新興產業引導的新發展模式,實現政府全年經濟增長目標無憂。

  IMF日前發表聲明表示,中國經濟繼續轉向更可持續的增長路徑,改革在廣泛的領域取得進展。政策支持幫助中國保持了強勁增長。IMF預測中國經濟在2017年將增長6.7%,2018-2020年平均每年增長6.4%。

  世界銀行日前發佈最新《全球經濟展望報告》稱,中國經濟增長勢頭保持穩定。儘管面臨一些困難,但國內外需求回暖拉動貿易增長,積極的財政政策也將繼續加大對經濟增長支持力度,經濟結構調整將增強未來增長可持續性,將中國2017年-2019年經濟增速預期分別維持在6.5%、6.3%和6.3%不變。

  經合組織日前也發佈最新《全球經濟展望報告》稱,中國的財政政策推動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擴張,短期內支撐內需持續增長。同時,隨着政府對金融風險強監管的持續推進,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繼續向消費與服務業驅動轉變,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預計將進一步增強。該機構因此將中國2017年、2018年經濟增速預期均上調0.1個百分點至6.6%、6.4%。

國際機構密集發聲 給中國經濟投“信任票”

  摩根大通亞太區副主席李晶日前説,中國正在由傳統發展模式轉為消費升級、新興產業引導的新發展模式,這使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更有信心。摩根大通預計中國2017年全年經濟增速為6.7%,高於中國政府今年6.5%左右的增長目標。

  李晶指出,消費將成為接下來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2016年,中國的零售規模已相當於美國的87%。從電商交易量看,中國的電子商務規模幾乎是美國的兩倍,且正以美國兩倍的速度增長。

國際機構密集發聲 給中國經濟投“信任票”

  與此同時,摩根士丹利發佈報告,將2017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測從此前的6.4%上調至6.6%;將2018年增速從6.2%上調至6.4%。其原因是年初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強勁,同時全球需求好轉將助力中國經濟。同時,摩根士丹利將MSCI中國指數12個月目標水平預期從72點上調至81點,將該指數2017年、2018年盈利增長預期分別從12.9%、11.2%上調至15.5%、12.6%。

  該機構給出的理由是,人民幣走強、科技股權重上升以及金融股看漲。此外,報告稱,中國當前的去槓桿是“可控的收緊”,將遏制信貸擴張控制金融風險,使中國經濟前景更加向好。

  延展閲讀:

  穆迪為中國一件事操碎了心?呵呵

  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今年5月24日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3調降至A1,同時將評級展望從“負面”上調至“穩定”。穆迪提出調降評級主要有三個理由,即中國實體經濟債務規模將快速增長、相關改革措施難見成效、地方債及企業債將增加政府或有債務。專家認為,穆迪的觀點存在對中國經濟明顯的誤讀和誤判,評級結果存在偏差。

  逐一攻破穆迪三大誤判

  1、中國政府債務有望保持合理規模

  首先,穆迪在報告中預測,2018年中國政府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將達40%,2020年達到45%。但事實上,2016年中國政府債務佔GDP比重為36.7%,與上年相比變化不大。今後,隨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進,政府舉債受到嚴格控制,政府債務有望保持合理規模,2018至2020年中國政府債務風險指標與2016年相比預計不會發生大的變化。

  中國銀行全球市場部高級交易員李凡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穆迪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只是“一家之言”。今年以來,中國5年期國債信用違約互換(CDS)的基準價格在80個基點左右,而這一指標幾年前曾高達150個基點,這説明國際市場認為中國經濟基本面在改善、信用風險在降低。穆迪公佈下調中國評級的消息後,離岸人民幣微跌,總體來説市場反應平穩。

  2、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被低估

  其次,穆迪認為,中國相關改革措施難見成效,中國經濟增速將持續放緩。這一觀點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低估了中國政府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適度擴大總需求的能力。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仍然延續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一季度GDP增長6.9%,同比加快0.2個百分點,充分顯示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效果正在不斷顯現。隨着改革持續深化,中國經濟有望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3、中國擁有充足的“財政火力”來管理債務風險

  再次,穆迪在報告中稱,除了政府直接債務,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國有企業等債務水平持續增長會增加政府或有債務。這更是對中國法律和相關法規缺乏必要的瞭解。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等規定,穆迪的上述觀點不成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財政事務部主任維托爾·加斯帕爾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從國際標準來看,中國政府債務水平仍然比較低。同時,中國政府的資產負債表比大多數新興經濟體都要健康,中國政府持有的金融資產遠超負擔的金融債務,中國擁有充足的“財政火力”來管理債務風險。

  西方評級機構方法存在缺陷,信譽早已受到質疑

  自去年以來,不少西方機構和媒體多次談及中國債務風險。去年3月,穆迪就曾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中國經濟後來的實際表現卻是“穩中有進”。

  穆迪此次在調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的同時,上調了中國的評級展望,似乎在顯示其評級的平衡與公允。但業內人士指出,穆迪此舉更多是一個技術層面的變化,在對未來前景持同樣預期的情況下,調低當前評級,展望就會上調。

  有分析人士認為,長期以來,西方評級機構對信用諮詢市場具有重大影響,但其評級方法存在缺陷,信譽早已受到質疑。

  首先,西方評級機構過分看重製度因素,定性分析比重較大,主觀性較強,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存在一定的歧視性。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程偉力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2007年,新興市場國家獲得的評級通常比負債水平近似的發達國家低8到12個等級。隨着新興市場的蓬勃發展,這一差距有所改善,但截至2015年也僅僅縮小了兩個等級。

  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2016年股東大會上,“股神”被問及為何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沒有得到3A最高信用評級時説:“這種信用評級根本是錯誤的機制,而且是阻礙不前的機制。”

  其次,評級機構過度依賴歷史數據,評級行為高度順週期,難以做出前瞻性的預警。例如,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穆迪評級沒能起到預警作用,仍一直將希臘的A1評級保持到2009年年底。要知道,A1評級是穆迪評級體系中的第五高評級,這説明穆迪評級存在滯後性,缺乏前瞻性。

  “兼聽則明”,把風險管控進一步做牢做實

  當然,儘管西方評級機構對中國的信用評級存在偏差,我們不妨本着“兼聽則明”的精神,將這些機構的觀點視為對防範風險的提醒,把風險管控進一步做牢做實。

  近年來,中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措施管控債務風險,包括建立債務風險預警機制、全面構建債務監管體制、實施地方政府債務置換等。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專家加斯帕爾所説:“中國政府已充分認識到債務風險問題,並已採取相應措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24 字。

轉載請註明: 國際機構密集發聲 給中國經濟投“信任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