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製造”的世界級信譽正在經受嚴峻考驗。
高田安全氣囊問題、三菱燃油效率造假等醜聞尚未平息,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户制鋼所8日再次曝出重大丑聞,該公司承認篡改了其生產的部分鋁和銅製品的強度等性能數據,將不合格產品交付客户,問題產品涉及包括豐田、三菱、日產在內的眾多日本製造企業。從汽車到新幹線列車、從飛機到火箭,這些日本製造業引以為傲的領域,均在此次醜聞中“淪陷”。
據共同社報道,神户制鋼在栃木、三重、山口3縣的所有該業務工廠均發現篡改數據,位於神奈川縣的子公司生產銅製品的工廠也有篡改行為。據悉鋁和銅約佔總出貨量的4%。《朝日新聞》報道稱,涉及篡改數據的產品數量超過2萬噸。報道更指出,上述違規行為乃有組織地進行,部分從10年前就已開始。
對於造假事件,神户鋼鐵副社長(副總經理)梅原尚人8日在記者會上坦誠,造假行為是有組織性的參與,包括神户制鋼管理層在內有數十人蔘與了篡改一事。梅原尚人在記者會上謝罪稱,“讓大家擔心了,很抱歉”。梅原還表示工廠“有對於完成出貨目標的壓力”,但他否認有來自總部上層的違規指示。
對於近年來日本製造業造假醜聞頻現的原因,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化經濟學院副教授張建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認為,隨着泡沫經濟的破滅,日本製造業本來具有的“現場主義”優良傳統正在逐漸喪失。
張建指出,日本企業高層開始關心資本運作、海外投資等更加“宏大”的議題,對生產領域的瞭解越來越少,以至於經常制定不切實際的生產和銷售目標。這是日本產業轉型中出現的一個普遍現象。
問題產品波及面廣,或引發汽車召回
日本共同社報道,造假鋁製品涉及約200家企業,但是神户制鋼沒有透露具體的企業名稱。
神户鋼鐵官方網站顯示,該公司在華擁有30多家合資和獨自企業。其中多家企業員工均對澎湃新聞表示目前不瞭解相關情況,或者拒絕回應。
由神鋼和鞍鋼合資設立的鞍鋼神鋼冷軋高強汽車鋼板有限公司日方副總經理青川岡申(音)對澎湃新聞表示,對於神户鋼鐵發生的篡改數據問題感到很吃驚,但報道涉及的問題與鞍鋼神鋼冷軋高強汽車鋼板有限公司無關。
在日本,豐田、日產汽車、斯巴魯、馬自達等企業先後透露在其各自的汽車中使用了神户制鋼生產的鋁製品。豐田8日透露,部分車型的引擎蓋和後備箱門使用了存在問題的鋁製品,目前正在對汽車安全性進行確認,如果涉及汽車性能和安全,或將啓動大規模召回。此外,本田、三菱汽車等其他廠商也正加緊進行核實。
除了上述汽車企業,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稱,正在開發的首款國產噴氣式支線客機MRJ也使用了該鋁製品。三菱重工業(中國)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對澎湃新聞表示,三菱重工業公司使用神户制鋼所材料所製造的飛機尚未交付投入使用,目前也尚未得到來自神户制鋼所或日本公司的任何情況通報。
另外,三菱重工透露,其為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開發的H2A火箭也使用了相關製品。三菱重工未透露詳細信息,表示調查是否用於其他火箭。共同社此前報道稱,已確認(火箭)技術層面不存在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就在10月10日,日本政府剛剛在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使用H2A火箭進行了一次發射,發射獲得成功。
另一家日本企業斯巴魯生產的飛機也使用了此次涉事的相關鋁製品。共同社透露,斯巴魯生產的飛機包括自衞隊教練機以及美國波音中型客機“787”中央翼等。
另外,JR東海公司也發現涉事產品被用於新幹線的台車零部件等,公司表示將在定期維護時更換零部件。
神户制鋼造假“前科累累”
共同社10日報道指出,神户制鋼早在今年8月底已掌握鋁製品數據篡改一事但一直未公開,直至經濟產業省指示其舉行記者會。
張建指出,日本政府通常對企業產品質量的監管較為寬鬆,主要靠的是完善的企業內部監督和行業組織約束,除非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等直接影響消費者健康的問題出現,責任人一般不會受到起訴。
事實上,這並不是神户制鋼第一次曝出造假醜聞。
2008年,神户制鋼也曾因旗下一家子公司在鋼材發貨前未進行日本工業規格規定的相關測試而曝出違規醜聞。
去年6月,神户制鋼所宣佈,神户鋼鐵下屬的神鋼不鏽鋼鋼絲公司篡改不合格鋼絲的拉伸強度試驗數據,將不合格產品作為合格產品發貨。當時,神户制鋼所還表示,將成立調查委員會徹查此事,並調查集團整體是否存在不正當行為,卻並未發現此次曝出的更為嚴重的造假問題。
澎湃新聞在神户制鋼網站上查閲了該公司去年6月21日公佈的調查結果通報。調查的結果是,從2007年4月到2016年5月發出55.5噸違規產品,但是“並未發現新的篡改數據等違規現象”。
此外,2016年的調查也顯示,至少在2001年左右篡改試驗數據的現象可能就已經開始,但由於沒有檢查記錄,因此並未確定是否屬實。
這份通報最後還表示,調查委員會將於2016年7月末徹底查明違規現象的根本原因,並出台具體的行動計劃,以杜絕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日本製造”出了什麼問題?
《金融時報》9日表示,這樁醜聞是對這家日本第三大鋼鐵製造商的一次打擊,並且凸顯出對檢驗和質量控制的更廣泛擔憂。不過,因此次造假醜聞而受到打擊的可能不僅限於神户制鋼一家企業。以高質量著稱的“日本製造”,近年來正遭受到一連串造假醜聞的打擊。
就在上個月18日,日本國土交通省在調查中發現了日產汽車出廠前的最終檢查是由未被日產認定為正規檢查員的“輔助檢查員”實施的。日產汽車9月29日不得不宣佈停止銷售店鋪庫存的約6萬輛新車。如果發現已出售的車輛也有上述違規問題,可能召回多達100萬輛汽車。
今年6月,日本高田公司申請破產保護。八年以前,高田公司缺陷安全氣囊的召回演變成了汽車業史上最大的安全危機。高田公司在今年年初承認,隱匿其生產的安全氣囊致命風險長達15年,並同意向美國監管部門、消費者和汽車製造商支付共計10億美元。截至2017年5月,本田、豐田、日產、寶馬、奔馳、特斯拉等19家汽車製造商在全球市場召回汽車高達1.2億輛。
去年4月份的三菱汽車“燃效門”也令日本製造業企業的信譽備受打擊。2016年4月,日本三菱汽車工業公司承認,企業在燃油經濟性測試中誇大了汽車的燃油效率,美化了油耗數值。據調查報告顯示,三菱汽車修改燃效數據的行為已經持續了25年。三菱汽車不得已向日產公司尋求資金援助,最終日產公司同意以22億美元收購了三菱汽車三分之一的股份。
張建指出,製造業的整個產業鏈條中,位於前後兩端的技術專利和品牌服務附加值高,而中間的生產領域附加值很低。這一“微笑曲線”在日本製造業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製造業企業的競爭力根源,本來應該來源於通過革新生產和物流技術,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但由於日本國內的經濟長期低迷,企業不願意將錢用在國內工廠的效率提高上,反而更加熱衷於在海外進行投資。很多企業寧可走“旁門左道”來擴大利潤,也不願意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上做文章。”張建説。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邢台用户66xxxx658”:開心贊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