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4日,是白色情人節,也是許多新人視為結婚登記的“好日子”,因為含有“1314”,諧音“一生一世”。從現代人鍾愛的數字偏好中,可以看出人們對於美好的期望。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高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婚姻是人生的頭等大事。中國的傳統禮俗中將選定婚期稱作‘選擇吉日’。隨着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很多繁複的婚嫁禮節和程序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但結婚選擇吉日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大重要傳統習俗,一直保留至今。”高穎團隊和北京市民政局合作,以“北京市婚姻登記管理服務系統”的數據庫(2004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為基礎,進行了數據挖掘和分析。研究發現,現代人的“吉日”選擇有着中國民間古禮的印記,同時也融入了新的時代流行元素,在年份、月份、日期的選擇上,均有明顯的“偏好”。
登記“大小年”特點明顯
比較十年來登記量可見,2005年、2007年及2010年的登記量明顯少於其它年份。通過查閲民俗學方面的相關資料可看到,2005年是農曆雞年,而2005年的立春這一天,即2月4日,是農曆猴年的臘月廿四,正好趕在了猴年的歲尾,導致農曆雞年“無立春”。按照民間的説法,沒有“立春”的年份被稱為“寡婦年”或“瞎年”,而包含了兩個“立春”的2006年則被認為是“雙春雙喜”的結婚好年份。其實,“雙春”和“無春”的出現,僅僅是是一種曆法現象,與婚姻的成敗和長久與否並無干係,但仍有很多人“寧可信其有”。2007年、2008年和2010年登記量的下滑,以及2009年登記量的井噴,也與“無春年”“雙春年”之説相關。
登記月份具明顯偏向性
一般而言,8月、9月和12月是典型的結婚“旺季”,其次為1月、3月和10月。4月、5月、7月和11月則是結婚登記的“淡季”。“無春年”的説法往往使12月和1月(即歲末和歲頭的兩個月)的登記量激增。不過,即使剔除此類情況影響,12月、1月和3月分別處於春節前後,與人們期待“雙喜臨門”的心理相符;8月則因與近年來火爆的數字“8”(發)相應、9月與“久”諧音而受到青睞。
登記日期呈明顯規律性
從日期選擇來看,每個月的6日、8日、16日、18日、26日和28日,登記量都明顯高於其他日期,一方面因為是雙數日期,另一方面因有“六六大順”和“八即是發”的寓意。此外,9日因諧音“久”,也是高峯日。而在尾數為1、3、7的單數日子以及4日,登記量顯著減少。不過,不排除2月14日、3月14日這樣的特殊日子,登記量會明顯增加。
十年來有26個登記“高峯日”
在結婚登記數據庫所涉及的3287天中,日均結婚登記量為401.3對。其中,有26個“高峯日”,日均結婚登記量達到4828.9對。這26個日期中,前5位的均是年月日數字相重合的日子:
2008年8月8日與“發發發”諧音且與北京奧運會同日;
2009年9月9日與“久久久”諧音;
2010年10月10日寓意“十全十美”;
11月11日原本是民間的“光棍節”,但因與2011年相配而有了諸如“出雙入對”“愛你一心一意一生一世”等時代寓意;
2012年12月12日這一天有三個“十二”疊加,被網友稱為“非常完美”。
26個登記“高峯日”中,2009年9月9日不僅因為諧音的寓意受到歡迎,還因為恰好處在“雙春年”,在眾多“好日子”中獨佔鰲頭。高峯日中,還包括了三個2月14日(西方的情人節)和兩個農曆七月初七(中國的情人節)。
週六登記頗受青睞
近年來,中國多地民政部門在每週週六也提供婚姻登記服務。北京民政部門自2009年1月1日起實施新政後,週六的結婚登記量一直穩定在較高水平。一方面,新人不必再專門向單位請假去登記,另一方面,也因為“六”被看作是個非常吉祥的數字。
登記日期選擇偏好具普遍性
高穎表示,年輕人在結婚登記日期上的選擇偏好具有普遍性。她認為,中華傳統的民俗信念以及社會流行文化的影響力依然很強大,它寄託了民眾趨吉避凶的美好願望。高穎認為,從研究的角度講,人們不會片面地在結婚登記數量的降低與進入法定結婚年齡的人口數減少之間建立必然聯繫。而從現實的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角度講,有助於相關部門更好開展工作,合理地安排人員、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
來源 | 中國新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