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環境、城市建設、文化溝通……中日韓三國學生“雲端”連線,共同為創造更好的世界“支招”

地球環境、城市建設、文化溝通……中日韓三國學生“雲端”連線,共同為創造更好的世界“支招”

為了增進中日韓三國民間友好和互信,加強三國青年學生互動和交流,“中日韓大學生可持續發展交流會”於今天舉行。活動主題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新一代的努力”,來自中日韓三國的6組大學生進行專題分享和交流,上海外國語大學和復旦大學各有3名大學生組隊參加了交流。

聯合國大會2015年9月25日第70/1號決議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明確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呼籲各國採取行動,為在2030年實現以下目標而努力。三國青年學生分別對目標展開解讀,並提出國際合作的建議,分享經驗、加深理解。

《最後的地鐵》講述了這樣一則故事:在第二大道修建一條地鐵線進行交通服務,為政府克服政治僵局的障礙提供了借鑑,也體現了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只是資金的問題,還涉及到各種因素的互動協調。結合當前的環境,復旦大學學生彭泰仲認為,中日韓三國可以合作發展優質、可靠、可持續和有抵禦災害能力的基礎設施,並加強地區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這將有利於三國的貿易和經濟發展。

不僅僅是城市建設,中日韓大學生還對教育領域進行了探討。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生湛焜雅認為,目前全球範圍類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有待完善,終身教育與學習是人們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對於實現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三國合作可以推動東亞區域的終身教育體系發展,推動教育資源共享、提高人民素質。”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生楊雨霏則找到了中日韓三國在教育相關方面的三個共性:經濟發展的互補性、重視教育的傳統、各階段的學生資質較好。這也為中日韓三國教育合作提供了基礎,可以通過各個領域資源互補實現交流。

如何應對地球變暖問題?中日韓三國分別推出了不同的措施:中國發布了“碳達峯”、“碳中和”目標,日本則推出“綠色增長戰略”,韓國在2020年7月發佈《綠色新政》。解決地球變暖,就需要國家之間相互合作。東亞大學學生李採沅認為,可以通過“元宇宙”這一技術,也就是在沒有任何偏見的情況下不受任何時空限制的情況下進行溝通。“相信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問題,同時幫助下一代創造更好的世界。”

對於建立一個良好的多元文化共存的社會,來自日本的學生也有着自己的看法。長崎大學學生坂井絢香認為,要通過教育來解決,不斷改變人們的意識和認識,比如説從小的時候就開始通過繪本等這樣的方式,培養出孩子對於多元文化共存的意識;同時還可以最大發揮大學生的作用,以青年來影響更多青年。

此次交流會由韓國釜山國際交流財團發起,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韓國釜山韓日文化交流協會、日本長崎縣文化觀光國際部國際科、日本佐賀市NPO法人地球市民議會等機構共同主辦。



  作者:佔悦

  編輯:王宛藝

責任編輯:張曉鳴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04 字。

轉載請註明: 地球環境、城市建設、文化溝通……中日韓三國學生“雲端”連線,共同為創造更好的世界“支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