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山青水綠天藍作貢獻

為山青水綠天藍作貢獻

地球生態環境問題事關人類生存,作為地球家族的一員,每個人都無法“獨善其身”。黨的十八大後,中國將綠色發展納入快車道,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生態修復機制創新持續深化,生態環境問題得到顯著改善。中國建立的生態環境修復制度和實踐行動,為地球實現山青水綠天藍作出了重要貢獻。

生態修復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立法方面,相繼出台了《土地復墾條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等,具備相應的指導作用。為使環境執法有效推進,中國落實綠色原則,《民法典》第1234條突破了民法保護私益的限制,創建了生態環境損害代修復制度,將受損的生態環境納入救濟範疇。

為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修復機制,筆者認為今後應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第一,科學梳理生態環境修復責任流程。解決生態修復實踐中的各種難題,應有針對性地健全生態環境修復責任法制體系,完善實現機制。要明確生態環境修復的基本要素條件,進一步完善修復配套制度。在生態環境修復過程中,要指定修復目標並制訂執行方案。

第二,科學制定合理目標,權衡各方利益,因地制宜健全協商與公開機制。要設立標準,統一修復制度條件,以防止修復執法過程中的矛盾,並應合理規劃修復流程,使修復工作有序開展,提高生態環境修復的救濟效率。

第三,加大監管力度。修復完成後,應進行生態環境修復評估工作,力求達到生態環境修復的統一化。通過構建系統體系,監管污染者應擔的責任,體現政府保護環境的決心,提升司法公信力。

第四,構建驗收評估機構責任制,遵循生態修復規律,採用週期性複核及查驗的評估方法。同時,要細化完善法律、法規,修訂標準,使修復目標可以配合相關部門的標準,達到環境修復目的。

第五,健全生態環境修復資金保障機制,明確修復資金的管理。避免侵權人在修復完成後不履行給付義務,保障受損生態環境有效修復。應設立專門的生態環境修復基金賬户,通過政府撥款、社會捐助及責任人的罰金等方式募集。引導公眾參與到監督中。運用媒體資源將資金用處與效果第一時間公佈,使侵權人承擔生態環境修復費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40 字。

轉載請註明: 為山青水綠天藍作貢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