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老退伍軍人楊思順:難忘軍旅情,畢生心向黨

由 宮繼梅 發佈於 綜合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高藝飛 通訊員 張凱

楊思順,出生於1937年,現居住於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金水北區。

1956年3月,楊思順在淄博周村參軍入伍,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315部隊2中隊10小隊的一名炮兵,入伍後便跟隨部隊進入朝鮮。1958年10月,楊思順回國,隨軍到河南駐紮,並於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楊思順1960年3月退伍後,到山東農墾局接待站技工學校學習。學業完成後,他被分配到黃河農場工作直至退休。

1956年進入朝鮮後,楊思順所在的部隊作為戰鬥部隊,處於待命狀態,時刻防範敵人反撲。“當時雖然早已停戰,但是我們並沒有因此鬆懈,戰士們始終保持着昂揚的鬥志,每天都要集訓。”

除了日常的學習、訓練外,部隊也會舉行打靶比賽,檢驗戰士們的訓練成果。對於這一段經歷,楊思順記憶猶新。“因為一個連隊有九門炮,所以參加比賽的共有九支隊伍。我作為炮兵指揮員,負責指揮炮手射擊。當時每支隊伍的指揮員都配有一個望遠鏡、一張地圖和一把座標尺。”他説,比賽開始後,排長告訴打靶目標所在的方位後,要求指揮員在地圖上指出其所在的座標,然後再指揮隊員消滅目標。“我所在隊伍是第一個出場,通過座標尺我測量出我們所在的位置距離目標有1600米左右,然後指揮隊裏的炮手調整好炮口的方位,在我下令‘發射’後,炮彈脱膛而出。一聲炮響過後,目標前插着的紅旗應聲倒下。”

比賽結束後,由於楊思順帶領的隊伍在這次比賽中成績優異,命中目標所消耗的炮彈數最少,部隊對他進行了表彰獎勵,由下士提升為中士。

部隊的經歷,讓楊思順得到了鍛鍊。如今,84歲的楊思順依然關心國家大事,每天看新聞、讀報紙。他説:“其實我的經歷算不了什麼,那些投身戰場一線,出生入死的戰士們,他們才是值得學習,值得讚揚的。他們身上有可歌可泣的故事,他們才是‘最可愛的人’。在朝鮮期間,那些和戰友們朝夕相處、一同訓練的崢嶸歲月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