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社會時事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如果可能,24歲的張志菊願意舍掉自己部分壽命,換取眼前這個74歲、被她喚作“爸爸”的老人身體安康。
▲張成貴老人的診斷書,其被確診為“右腮腺鱗狀細胞癌”
近來,因為當地媒體的報道,安徽省舒城縣山七鎮龐畈村的一對並無血緣關係的父女成了名人——為全心照顧重病在身、無兒無女的養父張成貴,女兒張志菊辭掉杭州的工作回鄉務農的事蹟,感動了眾多讀者。
有人稱讚張志菊是個知恩圖報、勤勞踏實的好女孩,甚至還有人説張志菊這樣的人是民族的脊樑。但在張志菊自己看來,她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如果沒有我爸爸,也就不會有我。”
▲張志菊幫助養父清理傷口的異物 張向陽攝
張志菊至今猶記得,幼時養父對她視若己出的關愛,養父靠乞討給她買來的“閃光”牌奶粉的香甜;至今仍懷念,父女相依為命的温暖,幼時週末陪父親撿破爛補貼家用的其樂融融……那時,生活貧困但都無病無災。
如今,日子雖然好過了,可養父的身體卻出了大狀況。幾個月前,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張成貴被確診為“右腮腺鱗狀細胞癌”。因為發現較晚且患者年事已高,醫生建議保守治療。
花光了積蓄的張志菊帶着養父回了村。在設法償還債務的同時,張志菊決定在老人身邊陪他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我會一直陪在爸爸身邊,他活幾天我就陪幾天。”
尋常一天
照料病父起居的同時
養雞餵豬牽羊還要操持莊稼
8月10日,像往常一樣,張志菊凌晨5點就起了牀。
張志菊的家坐落在一個小山坳裏,三間磚瓦房背靠着大別山的餘脈朝向東方。院子是半山腰平整出來的一個小平台,一米多高的院牆下,是一個深約十幾米的河灣。
從杭州辭職歸鄉後,張志菊搞起了養殖業。她這麼早起牀,正是為了給她養在屋後的50多隻雞鴨弄吃食。填飽了雞鴨的肚子,近一個小時已過去,她來不及休息,又開始忙活着給養父張成貴做早飯。
7點多,張志菊喚醒了養父,在她的幫助下,張成貴起了牀。雖有藥物維持,但他依然整宿睡不好覺,“疼!”他指着右側耳朵後一塊已經潰爛的皮膚説,“整個右半邊都疼!”
張志菊連忙拿來清洗創口的藥物,用棉籤清理創口流出的異物。清理畢,張成貴也穿好了衣服,在張志菊的攙扶下,老人坐在院裏的板凳上,一家人開始吃早飯。
飯畢,張志菊又拿出9粒消炎藥、1粒止疼藥、1杯幾毫升的補血口服液等藥物,開始餵養父吃藥。雖然此時豬欄裏的六頭大豬因為飢餓而吭嘰起來,但她無暇理睬……
▲張成貴每天要吃的部分藥物
吃完藥,張志菊這才開始去招呼豬欄裏飢腸轆轆的大豬。然後,清洗了鍋碗瓢盆,張志菊將家裏的3只羊牽到了河灣邊的草地上。
▲忙完家務的張志菊把羊牽到河灣處的草地上 張向陽攝
之後,她沒有像往常那樣,下地操持5畝多地裏的莊稼,這天,她有更重要的任務。
4歲多的兒子已有一個多月沒見着她了,這兩天鬧得厲害,吵着要見她。自小沒被母愛温暖過的張志菊不忍心再欺騙兒子,寧肯讓自己再累一些,她也要去婆婆家將兒子接過來在自己身邊待幾天。
▲張成貴見到外孫,眼神裏充滿了慈愛
從龐畈村到婆婆家有16公里的路程,她騎摩托車要花一個多小時。在給養父打過招呼後,張志菊出發了。在路上,她盤算着早點趕回來,這樣就不會耽擱給養父做午飯、給豬打豬草……
這是張志菊近半年來生活的一個片段。她像一根上緊的發條,在照顧父親飲食起居的同時,努力地維繫着這個家庭的方方面面。
猶記往昔艱
撿女
看到她時,“她躺在籮筐裏,雙腳都爛了”
張志菊告訴紅星新聞,她現在最感激的人是丈夫和公婆,“雖然在物質上能給予我的幫助不多,但他們理解我的行為,還幫忙照顧兒子,這就夠了!”
張志菊是個苦命的孩子,張成貴是個好心的人。他們沒有血緣關係,命運卻讓他們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那是1993年的農曆3月份的一天,在村裏做赤腳醫生的張成貴陪朋友去廟裏上香,一直到凌晨4點才走到龐畈村附近,在一個名叫“羅萬祠”的地方,張成貴隱約聽到了小孩的哭聲。
“找到一個籮(筐),她就躺在裏邊,雙腳都爛了,被開水燙的。”在張志菊的“翻譯”下,張成貴向紅星新聞講述了24年前那一幕,“籮(筐)裏放着一袋半奶粉,半斤糖,三十元現金以及她的生辰八字。”
▲張成貴回憶,當年張志菊就是被放在這樣的籮筐裏
張成貴回憶,自己當時已近50歲,單身,無兒無女,看到這個小孩,他就想把她抱回家來養,“(她)病得嚴重,一雙腳都爛掉了。”但功夫不負有心人,略懂中醫藥理的張成貴靠着草藥和愛,把已經奄奄一息的小志菊救活了。
過活
帶着養女乞討,討來的米攢着賣了買奶粉
因為貧困,張成貴的生活供給不上,他就挑着兩個籮筐,帶着小志菊上街乞討,“東家給點飯西家給點米,飯吃了米攢着,夠一定數了就拿去賣,賣了給她買奶粉。”
張志菊至今記得,她記事時家裏的牀頭還放着一大堆“閃光”牌的奶粉袋子,“我當時問我爸那是幹啥的,他説是我從小吃的奶粉。”
▲張志菊擁有的唯一的一張幼時照片
張成貴説,當時米是8毛錢1斤,奶粉是7元一袋,“有些條件好的人家也會給錢。”張成貴記得,當年去山七鎮鎮上要飯,有家姓王的和一家姓施的,一次給了他10塊錢,他至今仍然感激。
就這樣,在經歷了無數磨難之後,養女一天天長大,張成貴心裏也樂開了花。
讀書
她晚上回家捆菜,翌日早賣了才去上學
1999年,賣掉了家裏唯一會下蛋的母雞,張成貴湊齊了180元的學費,將6歲的張志菊送進了龐畈小學讀書。
讀了小學,家裏度日艱難,張志菊坦言自己當年的成績並不是很好,“雖然也得過獎狀,但家裏事太多,心思不能完全放在學習上。”
到了初中後,為了給張志菊湊齊每天2塊錢的飯錢,張成貴把煙都戒了,然而,在經濟上仍是無法滿足養女的開銷。無奈之下,張志菊只好類似半工半讀地讀到了初二,“當時家裏種的有菜,我頭天晚上回家幫爸爸捆菜,第二天早起就拿着菜先去集市上賣,賣到錢之後再坐公交去上學。”
倔強闖社會
受了委屈毅然輟學打工
從洗碗工到營銷經理節節升高
雖然辛苦,但張志菊從沒想過輟學,直到她16歲那年的一場變故。
村裏有人丟東西了。一家丟了800塊錢,一家丟了一部手機,“都説是我偷的。”雖然過去了那麼多年,但張志菊説起此事依然一臉委屈,事情發生後,同學們開始孤立張志菊,別的人家也像防賊一樣防着她。
“後來傳到我爸爸這兒來了,他就打了我一頓,把我吊樑上打。”張志菊説起此事,眼神看向張成貴,張成貴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當時我爸説,再窮不能偷人家,你想要手機,我砸鍋賣鐵也給你買。”
雖然能夠理解父親是擔心她學壞,但當時的張志菊也有了與年齡相符的自尊,此事過後,她便瞞着父親退了學,大着膽子跑到了合肥,在一個小餐館裏做起了洗碗工。
女兒不見了,這可急壞了張成貴。他就在她同學家、朋友家、親戚家到處找,舒城縣找完又去鄰縣找,前前後後找了一個月也沒找到,最後還報了警。
警方還是從一張500元錢的匯款單上找到了線索。“我當時一個月750塊錢,留了一點,剩下的500元用飯館老闆娘的名字寄了回來,他們後來就到合肥找到了我。”張志菊回憶。
“我當時認定不上學了,家裏的房子都快塌了,我得掙錢養家。”説起當年,張志菊一臉的倔強。最後,張成貴拗不過她,只能由着女兒。
之後,張志菊一直在餐飲行業工作,從最初小餐館的洗碗工到大酒店的迎賓,再到酒店的營銷經理,事業也略有了起色。
其中,在一次陪酒中,張志菊感覺受到了人格的侮辱,此後她便開始學習做菜,直到邂逅丈夫並追隨其去了杭州。這期間,她的工資也節節攀升,從最初的750元到1200元,再到1800元,再到2600元,最多的時候她做冷菜廚師一個月能拿5000多元。在辭職歸鄉之前,她在杭州每月能拿4000多元的工資。
重擔一肩挑
將好心人的善款返還
帶着病父回老家,“陪他最後一程”
2013年前後,她與丈夫結婚,她向婆家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與她共同出資,將養父居住的老房翻新成磚瓦房。
▲張志菊家的新房,這是她結婚時向婆家提的唯一要求 張向陽攝
輟學離鄉到回鄉陪父的這十餘年的生活,張志菊感慨萬分,她感謝生活教會了她責任和擔當。
本以為日子會越來越好,誰曾想,在去年5月,張成貴右側耳朵出現了不適。因為大意,在被確診時,張成貴的身體條件和家裏的經濟條件已經不具備讓張志菊搏一把的可能了。
“我年齡大了,又確診得太晚,還要花20多萬,弄不好就人財兩空了。”8月9日下午,在張成貴家的小院裏,他這樣説道。
在醫生的建議下,花光了積蓄的張志菊帶着張成貴回到了她自小生活的老家,決定陪父親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
她的事蹟在上個月被當地的媒體報道,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向她伸出援手,張志菊説,在全國各地的好心人的幫助下,父親的手術費湊了7萬多,而且還請了上海的一個專家到舒城縣人民醫院給父親看了,“結果還是跟先前的診斷結果一樣。”
在與養父慎重商量之後,張志菊決定維持以前的決定,在花了捐款裏的7000元后,她決定,希望負責籌集善款的好心人將捐錢原路退還,“我也沒那麼偉大,轉捐什麼的我也沒精力去管,讓別人去做,我也不太放心,感謝好心人,他們的心意我跟父親都感受到了。”
現在,張志菊在家裏承包了5畝多水田,養了6頭豬,3只羊和50多隻雞鴨,甚至還在門前的河灣裏放了幾百條魚苗,“等年底,豬出欄羊一賣,應該可以還一部分外債。”
▲張志菊向紅星新聞記者展示她家的全部財產
張志菊説,政府已將她家列為貧困户,他父親每個月有400多元的低保,她的壓力也小了一些。
張志菊靠着自己,像當年養父撫養她一樣,照顧起了張成貴的衣食住行。她説自己會盡自己最大努力,減少養父的痛苦,讓自己陪在養父身邊的時間,長一些,再長一些……
責任編輯:劉光博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