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豐巢科技宣佈對存放超過12小時的包裹進行收費,在網上引發爭議。先是上海、浙江等地多個小區聯合抵制豐巢收費,後是多地管理部門再次重申“快遞入櫃需經收件人同意”。而針對公眾的質疑,豐巢發佈公開信,承認在用户溝通上需要完善,但卻依然堅持既定收費標準。
此次事件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層浪”,固然因為收費涉及到快遞公司、小區物業、消費者和快遞櫃企業等多方博弈,還因為物流行業的投送方式、商業模式所具有的爭議性。長期以來,送貨上門是快遞行業的基本要求,快遞櫃的出現改變了行業末端生態,有人認為效率提高了,但也有人覺得便利程度下降了。而這次面向用户收費,豐巢解釋是為了提升週轉率,但並未讓用户信服,尤其是在前期以免費的姿態進駐社區的情況下,突然宣佈收費,給人以過河拆橋的觀感。
在公眾討論中,不少專家學者從合法性和合理性兩個維度,圍繞豐巢收費的正當性展開爭辯。共識在於,商業行為是一個願打願挨的過程,只要沒有破壞公平市場秩序或者侵犯消費者權益,法律調整的範圍是有限的。至於小區和豐巢在入駐之際是否有口頭或者書面承諾長期免費使用,以及停用快遞櫃的違約責任,這需要根據法律進一步釐清。而從合理性的角度來看,分歧明顯大於共識。既有提高運轉率為何讓消費者買單的質疑,又有向快遞員和用户雙向收費是否合理的爭議,站在不同立場上,眾説紛紜、莫衷一是。最終歸結為一點,在小區公共空間有限的前提下並未形成快遞櫃充分的市場競爭,用户的選擇權在哪裏。
近年來,快速發展的物流行業,加速市場要素流動、帶給人們生活便利,誰都希望這個行業能夠持續健康發展。但是良性的發展模式,不應該是一方犧牲另一方獲益,而應是共同努力,在把蛋糕做大的過程中,各方獲得合理的收益。快遞櫃市場,瞄準的是提升快遞員配送效率、消費者收件便利的痛點,如果相關企業僅僅利用自己的市場佔有優勢進行一刀切的收費,而不是用好中介角色協調各方利益,精準匹配商業模式,只會讓自己成為市場痛點。雖説企業自主經營、承擔決策後果,但倘若因為5毛錢之爭,或是導致部分有需求的用户失去取件便利,或是引發社區對快遞櫃集體抵制,或是大大降低快遞企業投遞效率,這種共輸局面,無疑得不償失。
事實上,豐巢收費引發爭議,也暴露出平台經濟的價值排序。前期靠燒錢補貼建立市場優勢、培養用户消費習慣,後期通過漲價獲得鉅額利潤的商業模式,似乎已經成為平台經濟的慣用套路。客觀來説,平台企業並非做公益,生存發展就得盈利。但用户反感的不是平台漲價,而是平台逼迫企業用户進行“二選一”的選擇,而是平台店大欺客,在普通用户沒有替代選擇情況下進行漲價收割。由此而言,把前期優勢轉化成持續盈利能力,是以用户為中心還是以利潤為中心,既考驗着經營者的價值追求和智慧方法,也決定着企業的立身口碑和長遠前景。
令人遺憾的是,這次豐巢收費事件中,有關平台截至目前似乎沒有聽取用户意見的打算。商業漲價是市場行為,企業經營也是自主行為,但越是佔據市場優勢地位,越應該維護市場公平秩序,越應該把用户放在更高位置,否則失去的就不僅僅是用户信任。
這正是:
市場競爭有序,尊重用户第一。
做大行業蛋糕,各方才能得利。
【來源: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評論”】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