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火力強大的馬克沁重機槍,為何後來被淘汰?

由 東方崇學 發佈於 綜合

在十九世紀末期,誰也沒有想到人類會在殺人機器上登峯造極。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其實最先進步的往往是武器裝備。對於一個國家來説,是否有先進的武器裝備,決定着許多事情,也關乎着一個國家的強盛程度。

美國人海勒姆·史蒂文森·馬克沁發明了上世紀令戰場聞風喪膽的續自動射擊的機關槍,並取得了發明專利。他將這款機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從此馬克沁機槍開始在戰場上大展神威。

馬克沁機槍的誕生,註定了一個自動武器新的里程碑。馬克沁特有的巨大水冷卻系統,更是成為當時世界最完美的創意發明。

火槍的發明,使全世界完成了冷兵器到熱兵器的轉變。自從十四世紀,火槍開始裝備歐洲軍隊之後,但是初期複雜的裝彈程序,使熱武器很長時期沒有質的發展。直到1860年,美國人克里斯托夫·斯潘塞推出自動連發步槍,但是落後的彈簧推彈系統,導致退彈殼和開鎖需要手動操作。雖然在發射過程中,實現了快捷,但是打完之後繁瑣的裝彈程序,使其註定沒有在當時成為熱點。

到了1861年,加特林機槍問世,發明者同樣是美國人理查·喬登·加特林。加特林機槍屬於全世界第一款可以手動旋轉的多管機關槍。也正是加特林機槍的出現,使熱武器歷史上面,出現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手搖式的設計,也大大限制了它的機動性。在瞬息萬變環境複雜的做戰爭,如果專門安排一名士兵心平氣和勻速搖一挺機關槍,畫面實在不可想象。加特林機槍的最大缺點就是,如果搖速過快,很容易導致卡克甚至炸膛,如果過慢,又會導致火力不足。在戰場之上,這樣的致命弱點,顯然是十分危險的。到了十九世紀後期,加特林機槍雖然開始列裝軍隊,但很快被淘汰了。不過,多年之後的電驅動加特林機槍就是後話了。

手搖式多管加特林機關槍

而這個時候,被稱之為戰場收割機的馬克沁機槍隆重登場。馬克沁機槍在温徹斯特步槍基礎上進行了改裝,並且開始將燃燒推送理念融入其中,達到了自主供彈。而馬克沁機槍完全實現連續射擊的優勢,徹底改變了槍械在戰場上的地位。

但是,馬克沁初期同樣遇到了致命的缺陷。在當時的科學環境下,連續發射子彈的槍管必然會導致發熱過快,這也就需要在槍械的冷卻上下足功夫。馬克沁機槍當時開始採用水冷卻系統,在當時已經算是絕佳的創意了。在冷卻水和彈藥保障有力的前提下,馬克沁機槍實現了理論上的無限射擊,這一點直至今天的氣冷卻式機槍也做不到。

馬克沁機槍的第一次運用,是在1893年蘇魯士戰場上。馬克沁第一次隆重登場所創造的傳奇,震驚了世界。英國軍隊僅僅用五十人加上4挺馬克沁機槍,幹敗了對方五千人的進攻,更是製造了3000人的死亡。雖然對方大部分屬於手無寸鐵的士兵,但是這樣大規模如同秋風掃落葉的戰果,可謂是令人膽寒。自此,馬克沁機槍一戰立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候的戰鬥模式,對壘雙方基本以密集衝鋒以及塹壕戰出現,這也使馬克沁機槍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索姆河一役,德國軍隊憑藉MG08機槍(以馬克沁機槍為原理製造的)單日擊殺英國士兵6萬餘,震驚世界。從此之後,馬克沁機槍為世界各國熱捧,並開始陸續引進仿製。

氣冷式機關槍出現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法國研製出了氣冷式的機槍,逐漸取代了馬克沁機槍的戰場地位。到了二戰時期,馬克沁機槍已經逐漸開始被遺忘,雖然很多國家依然列裝,但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規模下降太多。

馬克沁機槍成功就成功在了水冷設計上,而失敗也在於此。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模式,處在傳統與現在的轉型階段。在一戰後期,坦克飛機等重刑陸戰裝備開始出現在戰場,普通的堡壘作戰已經變得脆弱退伍。步兵對戰如果僅僅侷限於趴在戰壕裏面,會成為敵軍的靶子,戰場模式開始發生本質變化,協同作戰模式登上了歷史舞台。重機槍的作用,開始由防禦性向進攻型轉變,對火力的依賴程度,也開始大大減弱。但是,新的戰爭模式,也催生了對武器裝備的新要求。

坦克在一戰出現

新模式的轉型,帶來戰術思想轉變,輕機槍以及通用機槍開始在戰場上以其靈活機動的特點,為各國士兵喜愛。而新型輕機槍的發射頻率,註定不需要在靠水冷卻進行散熱。而馬克沁機槍笨重不易攜帶的缺點越來越明顯,更重要的是,氣冷卻機槍開始出現了。

氣冷機槍在兼具連續射擊能力的同時,在散熱上也逐漸有了自己的一套解決方法,對於士兵來説僅僅需要額外攜帶一根備用槍管就可以具有足夠持續射擊的能力。相比水冷機槍的水冷箱、冷卻水及一堆附件來説無疑是大大的“減負了”,而武器的整體效能並未減少。

馬克沁機槍的整個冷卻裝置相對於槍械來説都是“輔助”,增加了機槍本身的體積、質量和維護工作量,一旦燒乾過熱,整部槍也將會報廢。這大大增加了士兵的負擔。

到了二戰時,各類技術和新式武器層出不窮,長時間的火力輸出已不再重要,快速機動、輕便易維護才是輕武器的根本,曾被認為是“驚世之作”的水冷卻系統變成了累贅,淘汰也是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