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12年:國家電網在災區新建線路1.7萬公里

  2020年5月9日14時許,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映秀鎮220千伏二台山變電站內,智能巡檢機器人萌牛1號流暢地遊走在設備間,進行紅外測温、數據抄錄等作業。

  萌牛是一個“有故事”的電網機器人。2016年,它來到二台山變電站,在這個“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區第一個完成重建的輸變電功勳工程上服役。此後4年,萌牛在應用中不斷完善,如今在變電站巡檢工作中已能全面取代人工。作為四川藏區第一台智能巡檢機器人,他是開啓阿壩電網智能化時代的“見證者”,更是四川災區電網智能化建設與發展的“參與者”。

  12年前,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電網遭受重創。171座變電站、2751條輸電線路停運,阿壩、德陽、綿陽、廣元等極重災區電網損毀殆盡,405萬户停電,直接經濟損失達106億元。

  震後第一時間,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開始了追趕式重建工程,並於3年後完成。隨之而來的,是四川電網超越式發展。

  12年來,國網四川電力在地震災區完成電網投資638億元,變電站數量由385座增加到617座,是震前的1.60倍;變電容量由2507萬千伏安增加到6172萬千伏安,是震前的2.46倍;線路長度由2.1萬公里增加到3.8萬公里,是震前的1.81倍。引人注目的是,涅槃重生的災區電網在建設與發展時充分考慮未來的多種可能,以科學為基礎,以技術為支撐,匯入到四川區域電網智能化發展的大潮中。

  電網重建 用“智能”連接未來

  作為“5·12”汶川特大地震極重災區,德陽這個重工業城市近年來在裝備製造、先進材料、能源化工、電子信息等領域大步邁進,對於電網以及供電要求不斷提升。12年間,國網德陽供電公司緊鑼密鼓完成電網災後重建,為德陽企業全面恢復建設、擴大生產、遠景發展保駕護航。與此同時,根據國家電網公司總體部署,該公司不斷創新改革,加快電網提檔升級,推動電網智能化發展,努力實現“數據一張網、電網一張圖、業務一條線”。

  為服務好這個“重工業 高科技”城市的發展,國網德陽供電公司加快行業新技術與城市發展新科技的融合,依託感知、傳輸、邊緣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為重建的電網賦能。當前,該公司已能實現輸、變、配設備狀態數據的智能採集,智能傳輸,智能診斷;全面開展了智能運檢管控平台深化應用、試點變電站三維模型建設、機器人集控平台對接等項目,為平台高級應用奠定基礎。2020年,國網德陽供電公司還將持續推進配網自動化建設,完善信息安全防護,打通與供服系統間接口,縮短故障巡查範圍,提高搶修效率。

  經過12年的重建,四川德陽、阿壩等曾經的極重災區都已初步形成了現代產業體系,強大而智能的電網覆蓋下,正堅持傳統產業改造和新興產業培育的熱土將匯聚更多的發展之力。

  服務升級 大數據奠基周到與細緻

  有了堅強智能電網的支撐,供電服務也切實提檔升級。5月6日,綿陽擂鼓供電所副所長汪志剛與同事們正在北川縣檢修擂鼓場鎮10千伏線路。45歲的他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失去了妻女。“為怕黑的女兒點亮北川第一盞燈”是他強忍身心痛苦,日夜堅守重建第一線的動力。

  點亮希望的背後是技術與發展。“5·12”汶川特大地震後,四川極重災區的電網重建從設計上就充分考慮智能技術的運用。如今,“互聯網+”模式在農村廣泛運用,各村各社都建立“電管家”微信羣,停電信息、安全宣傳、客户端問題訴求等事項均能隨時發佈、解決。

  5月 8日,國網廣元供電公司電力“精算師”林娟來到四川海聚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全面分析了企業施工工藝、生產流程和用電需求以及相關費用後,企業認可了電能替代改造的優勢,並對供電企業的精準服務表示讚賞。

  考慮政府優化營商環境意願強烈,企業客户對電價敏感度高,為了切實服務客户,電力“精算師”應運而生。這個團隊聚焦大數據,運用用電監測平台使得降低企業電費方法向智能化、數字化、精細化邁進。今年疫情期間,電力“精算師”對供區內528家大工業企業的復工復產情況進行了全面摸排,協助當地173家大工業企業客户辦理暫停、減容恢復業務,累計為102家企業降低用電成本約310萬元。

  一方面,電網強勁壯骨,保障基礎產業發展;一方面,服務提升質效,為城鄉發展注入能量。如今,廣元、綿陽、德陽等“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區已然抹去了傷痛痕跡,面向未來煥發生機。充足的電力讓家家電氣化,WIFI處處有,工廠企業異軍突起,產業發展有了強勁動力,百姓的腰包漸漸鼓起來了。(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暢 通訊員 陳雪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92 字。

轉載請註明: 汶川地震12年:國家電網在災區新建線路1.7萬公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