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台煙囱曾給中南海服務 現被指破壞文物歷史風貌

  在距離天安門不到5公里的西二環,有座高180米的大煙囱,雖廢棄多年,但關於它存廢的爭論延續至今。按最新披露的改造方案,它或將被改成8米高的觀光平台,從此“泯然眾樓”。

  煙囱改造項目的負責人王武表示,最新中標方案來自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團隊,已在7月遞交城市規劃部門。一旦獲批,就準備開工。

這台煙囱曾給中南海服務 現被指破壞文物歷史風貌

  北京西二環鳥瞰圖 圖片由王武提供

  “壓倒性破壞”

  大煙囱位於北京西二環蓮花池東路,中國華電集團下屬的北京第二熱電廠老廠區內。為減少空氣污染,熱電廠已於2009年關閉並搬遷至郊外。2016年,舊廠房被開發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贊成拆除的專家認為煙囱“站錯了位置”,破壞了周圍的文物歷史風貌和首都中心城區的天際線。

這台煙囱曾給中南海服務 現被指破壞文物歷史風貌

  老廠鳥瞰圖:北京第二熱電廠鳥瞰圖 圖片由王武提供

  與大煙囱相距不足百米就是有898年曆史的天寧寺塔。塔高57.8米,建於遼代,位於天寧寺內。寺廟毀於元末戰亂,後於明朝重建。寺院以古塔和菊花聞名,每年吸引眾多信徒和遊客拜訪。

  改造計劃的首席設計師霍春龍認為,煙囱的高度比天寧寺塔超出3倍還要多,“非常不尊重周邊的文物。”

  “按照現在的文物保護法,距離文物建築一公里範圍內都不得有過高的設施,更不用説是在100米之內了。”

這台煙囱曾給中南海服務 現被指破壞文物歷史風貌

  天寧寺塔和煙囱只有一牆之隔 新華社記者王飛 攝

  文物不能獨善其身,它與周圍環境是一個整體。上世紀80年代,北京市劃定了天寧寺的文物保護範圍和建築控制地帶。按要求,煙囱和廠房所在的區域內建築高度不得超過30米。文物保護法也明文規定:“對破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風貌的建築物、構築物,必要時應予以拆遷。”

  南京大學公共事務與政策研究所執行所長姚遠認為,影響歷史風貌的建築物、構築物隨着經濟轉型發展失去了原有功能,退出了歷史舞台。拆除是貫徹文物保護法的體現,也為恢復文物周邊的歷史風貌提供新機遇。

這台煙囱曾給中南海服務 現被指破壞文物歷史風貌

  天寧寺塔 新華社記者王頌 攝

  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原城建環保委主任楊振華説,“天寧寺塔是重要的歷史遺產,但熱電廠是在‘文革’期間修建,當時人們對文物環境保護的意識不強。”

  建於1976年的北京第二熱電廠,曾為北京前三門大街地區多家重點單位供電供熱,其中包括中南海和人民大會堂。為減少損耗,就近選址西便門天寧寺附近。

  “當時這一帶居民較少,搬遷成本低,就是一片荒蕪的玉米地。”參與工廠建設的副總工程師,60歲的申蘭海告訴記者,文物可能是當時建廠唯一沒有考慮的因素。

這台煙囱曾給中南海服務 現被指破壞文物歷史風貌

  上世紀70年代的天寧寺塔和煙囱 圖片由王武提供

  工業遺產

  新中國成立初期,林立的煙囱曾被認為是現代化的標誌。北京也長期作為經濟中心和工業基地。毛澤東主席曾説過:“從天安門望出去,應該處處都有煙囱”。上世紀80年代,北京城區就有大大小小1.4萬多個工業煙囱可見,空氣污染十分嚴重。直到1983年,中央政府要求北京建設成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不再發展重工業”。

  因此,一些學者認為,煙囱應該保留,作為北京城發展的歷史見證。

這台煙囱曾給中南海服務 現被指破壞文物歷史風貌

  北京第二熱電廠 新華社記者李鑫 攝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趙中樞認為,煙囱和古塔已共存40年,互不排斥,兩座建築一起成為新的歷史遺蹟。

  “我們對建築遺產的認識也是不斷演進和豐富的。如果能在景觀上做一些改善,我認為煙囱不用拆除。”趙中樞説。

  但並不是所有專家都認同煙囱的“工業遺產”身份。北京地理學會副會長朱祖希認為,煙囱只有40年曆史,且並無特殊價值,對天寧寺塔是“百害而無一利”。

  “它只能説是北京文物保護中的一個敗筆,也是北京城市規劃與建設的一大敗筆。40年過去了,天寧寺塔的‘噩夢’該結束了。”

  43歲的陳瀅在熱電廠工作了20年。她説,這是北京第一家配備燃油鍋爐的熱電廠,不僅高效,而且在當時也是最環保的。“煙囱被建造得如此之高,就是為了煙塵飄遠,減少污染。”

  在她眼中,這座煙囱不僅保存了城市記憶,也記錄了她的青春。

  每年冬天,她和同事每隔兩小時就要爬到36米高的鍋爐房檢查機器。雖然辛苦,但她卻很自豪,因為自己的工作保證了這座城市的温暖和光明。

  “這是北京城區被保留下來為數不多的工業煙囱。為什麼不能留下一個煙囱來紀念城市工業發展的歷史?”陳瀅説。

  事實上,很多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建築物都因廢棄而難逃被拆除的命運。

  北京兒童醫院被業界譽為是新中國現代建築的優秀範本,其35米高的煙囱設計最為巧妙——裏層是煙囱,外面裝飾為水塔。2005年醫院欲將其拆除,後多位建築專家挺身而出,希望保留,但最終還是在2008年奧運會前拆除。

  曾坐落於中關村的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大樓被稱為是共和國科學第一樓,見證中國高科技的起步和發展,走出一批科學家,工程院院士。但最終也因空間、成本問題而放棄改造和遷移方案,於2016年被拆除。

  位於北京東五環的焦化廠曾擁有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台煉焦爐,服務於幾十萬北京居民和上千個機關單位。2006年停產後,其廠房入選《北京優秀近現代建築保護名錄》,並計劃改造為大型工業遺址公園。但去年有專家發現,6根本應“強制保留”的大煙囱只剩下2根。

  一家微信公號在去年3月組織在線投票顯示,700多名參與網友中有超過60%的人認為煙囱應該被保留。

這台煙囱曾給中南海服務 現被指破壞文物歷史風貌

  煙囱:北京市區幾個煙囱排放的白色煙氣(2004年12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李文 攝

  新用途

  “所以,我們認為將其拆除到8米高的改造方案,是讓煙囱煥發了新生——既讓大家記住這段輝煌的工業歷史,也保護了天寧寺以及距離更遠的白雲觀。”霍春龍説。

  專家們的爭議,讓決策者想到徵集民間智慧。2016年3月,熱電廠和西城區政府組織了一次大煙囱改造方案的徵集活動,“希望在保留煙囱原貌和歷史痕跡,在不破壞煙囱本身結構的前提下,設計開發煙囱全新的功能和用途,將其打造成地標性建築。”兩個月內共收集到51個設計方案。參與者最年長的86歲,最年輕的是中學生。

  令王武印象深刻的一個方案,是在煙囱頂部懸掛一面巨大的LED屏,用來播放公益廣告或實時空氣質量。

  “這個既引人注目,又環保,而且造價不高。”王武説。

  陳瀅希望改造後的煙囱能夠“輕鬆、活潑”,“少一點工業化”,畢竟工廠周邊的文化娛樂設施太少。她曾和同事開玩笑,建議煙囱上搭建平台開發跳傘或者蹦極項目。

這台煙囱曾給中南海服務 現被指破壞文物歷史風貌

  煙囱改造後的觀光平台效果圖 圖片由王武提供

  儘管北京規劃部門還沒有做出最後決定,但關於煙囱去留的問題已出現在西城區初中地理畢業會考的試卷上。沒有標準答案,合理即得分。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馬英認為,煙囱去留的爭議,是文物保護進步的表現,也顯示了決策者對城市建設更加謹慎的態度。“城市規劃不僅是自上而下的決策過程,還需要自下而上的監督和建言”。

  他還舉例巴黎蒙巴納斯大樓,這座超過200米高的建築在1973年竣工後,因對巴黎的天際線構成了極大破壞而備受詬病,但卻作為“反面教材”,一直保留至今。

  “我們為何不留下一座煙囱,讓爭論持續,去警示我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呢?”馬英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43 字。

轉載請註明: 這台煙囱曾給中南海服務 現被指破壞文物歷史風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