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災難面前全靠“熬”?一場風災暴露美國諸多問題

由 緱風彩 發佈於 綜合

  9月1日電 綜合境外媒體報道,本週美國得州洪災及加州酷熱的極端氣候吸引了美國民眾的關注焦點。對災民來説,宛如水深火熱的環境並非無法忍受,而是還會持續多久?還可能糟到什麼地步?也使得人們在驚愕之餘,不得不重新反思,下一場大自然災難來臨時,美國人民熬得過嗎?災難面前,美國政府或需傾聽民意,苦民所苦,急民所急。

  當地時間2017年8月31日,美國得克薩斯州,颶風“哈維”的影響仍在持續。圖為8月31日,官方動用軍車轉移民眾。

  對此,加拿大《星島日報》當地時間8月31日發表社論指,在大眾傳媒發達的今日,很難想象美國民眾對“哈維”風災猝不及防。這是因為“哈維”颶風轉變迅速,許多民眾稍一遲疑,想要固守家園,卻等到數十萬人逃亡潮形成,懊悔不已。事實上,得州州長警告災難還未結束,想要重回平靜的生活,並非理所當然。

  而在加州,將連續十天曝露在上百度華氏的高温之下,陸空消防人員嚴陣以待因高熱而引發的山火來襲。許多華裔民選官員紛紛透過各種傳媒提醒華人接下來的酷熱。這些令人觸目驚人的極端氣候事件不斷髮生,“百年一遇”已無法準確描述現在災情,翻查過去紀錄已經毫無意義,過度信任紀錄反而可能造成兇險。

  社論表示,美國的防災計劃堪稱先進,緊急救難總署一年的預算有130美億,分佈到全美十個分區,不過每遇自然災難,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難免捉襟見肘。

  以休斯敦為例,過去十年防洪治水經費上達百億美元,但就算以百年一遇的防洪標準,並無法阻擋五百年甚至千年一遇的洪災。天災隨時都可能在無預警的情況下降臨。據統計,極端天氣每年給美國造成上百億美元的損失。這些事件的頻率和代價在不斷升高,過去十年裏的總損失超過2500億美元。

  “哈維”暴露諸多問題 值得反思

  當地時間2017年8月30日,美國得克薩斯州,颶風“哈維”帶來重創,受災民眾在休斯頓一處避難所內。圖為兒童在避難所內玩耍。

  家園被毀,交通癱瘓,工廠停工。如今至少有31人死亡,超過3萬人在避難所無家可歸。“哈維”颶風帶來傷亡的同時,也暴露了諸多美國社會問題。對此,美國《僑報》刊發題為《哈維不是卡特里娜 但仍需反思》的社論稱,“哈維”暴露出諸多深層次問題,值得人們反思和警惕,首先,極端天氣的增加與氣候變化是否有關的爭議再起。

  《華盛頓郵報》當地時間8月29日還發表評論稱,特朗普入主白宮後,他的政府採取的一系列政策,事實上是增加了得州遭遇自然災害的風險。

  媒體還指出,休斯敦就是公共官員忽視科學家關於自然災害警告的“受害者”。作為全美第四大城市,休斯敦將草地換成柏油路和水泥地,無法吸收更大量的洪水。一些支持城市改造的官員忽視了科學家們的警告,並認為他們的建議是“反發展”的。在未來的數月和數年中,休斯敦可能還會付出更慘重的代價。

  其次,當局應對有重大失誤。休斯頓在暴風雨來臨前沒有下令疏散民眾,所以無數民眾被困在洪水淹沒的家中。當地主要防範颶風威脅,沒想到最大的威脅是暴雨和洪水。

  再有,“哈維”再次將美國城市服務和基礎設施落後暴露無遺。如今,繁雜的救援工作令當局感到應接不暇,多個救援部門電話被“打爆”,醫療護理設施的不足使之無力救治受災者。落後的狀況甚至嚴重影響到未來的重建。

  撥打救助電話無人管 華人救災獲肯定

  當地時間8月29日,更多休斯敦華人利用私人船隻、皮卡結成臨時救助小隊幫助被困華人及當地民眾撤離。圖為休斯敦華人自願者開私人皮卡涉水入災區救人。中新社記者 曾靜寧 攝

  泰國《世界日報》8月31日刊發題為《美國基建脆弱?水災又曝強權的軟肋》社論指出,休斯敦市府這次應對風災是否足夠周全,對災情、雨量和可能引發洪水的評估、對民眾預警或撤退各方面都有許多可檢討之處。

  社論指出,哈維風災,明顯出現兩種“供需失調”。一,排洪和下水道系統不符暴雨排水所需;二,政府服務和救災,無法應付龐大災民求救需要。休斯敦15小時內,湧進5萬多個911求助電話,無人接聽回應,因為接線員們被灌爆,根本無力應付。市長特勒(Sylvester Turner)促民眾勿亂打求助電話,除非生命受威脅。

  這些經驗告訴我們,遇重大天災人禍,求助911不如求助鄰居或通過網絡社交媒體呼救,休斯敦不少受困居民是被鄰居救出。包括華裔同胞的互助救人義行,表現人性光輝面,都應予肯定。

  美國需從上到下建立防災意識

  加拿大《星島日報》認為,在極端災難來臨時,個人除了被動的防災救災之外,也可以透過民選官員反應心聲。例如,前不久特朗普政府宣佈恢復原來對基礎設施的規定,包括解散了聯邦氣候變化諮詢委員會;還提議削減用於氣候研究以及支持相關機構的預算,如果這些屬實,就要進一步瞭解比較施政的優先緩急,要求政府傾聽民意,苦民所苦,急民所急。

  美國建國以來享受着物阜民康的歲月,天災肆虐案例較低,但並不表示未來能繼續保有靜好歲月,相反地,居安思危的危機意議必須從基層做起,從上到下建立防災意識,取得共識,才能減低千年一遇災難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