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經營茶廠收入翻十幾倍:把茶廠做得轟轟烈烈

新聞閣社會時事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夫妻經營茶廠收入翻十幾倍:把茶廠做得轟轟烈烈

  潘蓮在茶園採茶。 攝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黑克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任小佳)煮水、泡茶、品茗,一早起來,潘永輝夫妻倆在大苗山的家裏會先泡一壺茶,“幽香飄然,沁入心脾,神清氣爽。”

  就是這杯中的茶,讓這對大苗山的夫妻年收入由原來的一萬元漲到近年的十幾萬。

  夫妻創業經營茶廠 “想把村民帶動起來”

  潘永輝和妻子潘蓮的家在廣西省柳州市融水縣安太鄉江竹村大東江屯,在自家茶園裏,他們驕傲地向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介紹:“這種茶是2013年推出種植的品種,叫中茶108。屬於浙江品種,茶葉綠,比龍井茶還要綠。”

  二人沒做茶廠之前,主要靠在外打工負擔家庭的生活支出。2002年開始,夫妻倆開始接觸採茶,“那會兒只是當茶農,政府引資後,一千多畝茶園全部開放出來,家家户户都種茶,大家勤快得很。”

  2002年-2009年,潘永輝夫妻倆就在大山裏勤勤懇懇地採茶,年收入一萬元左右。後來,販茶生意不景氣,茶廠的人要退出經營,潘蓮大姐回憶道:“我和愛人在一直茶廠打工,這麼多茶樹丟了太可惜了,我們倆就決定冒着風險辦茶廠,把產業做起來,把村民帶動起來。如果我們找好一個事情,也是一條致富的出路。”

  現如今,夫妻倆經營茶廠,不算再投入的資金,一年收入十幾萬。“如果算上再投資出去的錢,手裏還有三四萬,雖然並不是很富裕,但是我們過得很有精神。做了茶以後,也有一些種茶的村民,想和我們談合作。”潘蓮説。

  駐村書記幫忙“賣茶” 通過西工大校友圈推廣

  “我們的廠子經營得好,還要感謝我們村的‘第一書記’。”夫妻倆感謝的人是西北工業大學駐融水縣江竹村的“第一書記”史建強。

  史建強書記告訴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潘永輝夫妻經營的茶廠是利用原來村裏原有茶樹、茶園的基礎發展江竹村的茶產業。

  “茶產業現在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市場營銷和市場推廣。”對此,史書記通過西工大校友圈來推廣,“西工大的校友遍佈世界各地,利用這個來推廣。另外,從包裝上,提高茶葉外包裝的水平,讓消費者看到我們的茶不僅是喝着好,看着也好。”

  現如今,茶葉也從原來的紙質包裝,變成了用具有當地特色、更為精緻的竹筒來包裝。

  發展特色農業是大苗山深處的農民致富的出路,這裏的生態環境不僅適合種茶,還適宜發展木耳和靈芝產業。

  據瞭解,2015年底,根據國務院扶貧辦的安排,廣西融水縣、融水縣安太鄉江竹村成為西工大定點扶貧縣和定點扶貧村。西工大幫扶融水縣安太鄉江竹村建立了黑木耳、靈芝、茶葉種植三個專業合作社,直接投入20萬元資金,並爭取到政府資金10萬元用於支持黑木耳合作社擴大規模,帶動40户貧困户。

  同時發展禾花鯉養殖產業,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户”的運行模式,實行“連片種植、分户管理”,以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和老百姓脱貧致富。2016年,江竹村有32户、124人脱貧。

  責任編輯:張玉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60 字。

轉載請註明: 夫妻經營茶廠收入翻十幾倍:把茶廠做得轟轟烈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