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年・我與中國”:我的第二故鄉馬來西亞

  五年前,從北京唱響的“中國夢”引起海內外中華兒女共鳴。五年來,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實踐,到“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從“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到“一帶一路”;從經濟轉型發展到反腐倡廉……中國的頭條新聞總能引發海外華僑華人的思考與感懷,僑胞們與祖(籍)國、家鄉呼吸相通、砥礪奮進。

  “這五年・我與中國”徵文活動發起後,海內外僑界踴躍來稿,表達心聲。一篇篇優秀徵文也將陸續與大家見面,共同講述“我與中國的這五年”。

  ――編者按

  我的“第二故鄉”――馬來西亞

  張淼

  2017年5月底的一天,我正準備在馬來西亞第二大銀行聯昌銀行舉辦的關於中國“一帶一路”的演講材料,電話驟然響起。拿起電話,那頭傳來親切卻帶有濃重馬來口音的英文:請問您是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的張淼博士嗎?這裏是馬來西亞財政部。我們想邀請您在每年一度的國家財政預算磋商會上就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發表演講,總理兼財政部長納吉布將親自主持這次會議。

  放下電話,心潮難平,雖然做過一些關於中國“一帶一路”的講座和分享,但來自國家財政部的邀請還是第一次。憑欄遠眺,窗外是馬來亞大學鬱鬱葱葱的校園。

  正如十年前從未想過要到馬來西亞留學一樣,我從未想過在馬來西亞長達十年留學工作經歷,會讓這個熱情的赤道國家,變成了我的“第二故鄉”。時常在家中陽台上遠眺,吉隆坡湛藍的天空、青黛的遠山和白牆紅頂的建築交相輝映,恍惚間生出幾分置身於家鄉的錯覺。那個有着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小城――青島,是我心心念唸的家鄉。

  十年前,離開家鄉,初次來到馬來西亞,開始了我海外求學的旅程。本科直至博士,五年的學習生涯,讓我在馬來西亞開放的教育體制中矇昧和洞察,學會接受與辨別;也在馬來西亞相對自由的學術空間中成長與思考,學會質疑與批判。

  五年前,我在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馬來亞大學,獲得了經濟學博士學位。畢業後隨即留校工作,加入了由前任總理巴達維倡議成立的中國研究所。這一年,我開始了我的職業生涯;也正是在這一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偉大倡議;這一年,隨着馬來西亞,或者説整個國際社會對於中國“一帶一路”的熱切關注,讓我之前紙上談兵的純理論研究,突然多了幾分現實意義――我的科研方向因此開始轉向了大家都極為關注的“一帶一路”研究。

“這五年・我與中國”:我的第二故鄉馬來西亞

  為《星洲日報》專欄的熱心讀者簽名。(右為作者)

  回首這五年,我用自己在馬來西亞所看、所聽、所知、所想,呈現出一個瞭解當代中國的馬來西亞視角,又用人生前二十年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向馬來西亞講述着中國,並同馬來西亞一起去感受中國、研究中國、理解中國和體會中國。有時候,中國的發展驗證了我從課本上獲取的理論知識,但也有時候,中國現象並不符合、或者説並不完全符合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一些所謂的理論,這也便開啓了我對於只屬於中國模式的探索和求知。就是在這樣不斷質疑和驗證的循環往復中,我一步步推進我的科研事業,也漸漸加深了我對於當代中國的全面瞭解。

  確實,中國發展模式的複雜性和特殊性,讓我對中國的認知過程顯得格外漫長卻又充滿樂趣:自新世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人口紅利讓中國經濟在製造業壯大的同時,漲起了國人的腰包,但卻又在接下來不到十年的光景裏,目睹了製造業紛紛出走海外的困局;中國經濟看似走進中等收入陷阱,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廣大羣眾基礎和強有力的政策支持,讓科技進步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手,托起了在本輪經濟轉型中的中國經濟;國家經濟增長步伐表面上呈現的放緩之勢,在“供給側改革”中,看到了中國和中國人獨有的創造力和生命力。

  正是在這種極具挑戰的情況下,中國所呈現出的活力和自信,讓我原本生硬無味的科研工作,多了幾分温柔的感性元素:我欣喜於自己祖國的成長與發展,也鍾情於她這五年在國際舞台上意氣風發。尤其是這五年,我從各類報告上看到中國經濟的峯迴路轉,我也在每次回到中國時切身感受到了中國的活力與成長;這五年,我從“一帶一路”倡議中看到中國外交的日漸增強的自信,我也從當地朋友的讚美聲中,切實地感受到她的魅力――北京唱響的“中國夢”在海內外中華兒女內心奏響了共鳴。

“這五年・我與中國”:我的第二故鄉馬來西亞

  參加由中國企業承建的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開工典禮。(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更讓我欣喜的是,中馬自1974年建立的友好邦交,也在這五年內,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這五年,中國投資的湧入,大大改變了馬來西亞的經濟格局,中馬兩國互惠共贏的國際產能合作項目,正在這個赤道國家遍地開花:這邊,中國參與建設的馬六甲皇京港,在西馬西海岸茁壯成長,那邊,中國投資承建的東海岸鐵路,在西馬東海岸揚帆起航。中國“一帶一路”提倡的互聯互通與馬來西亞的國家轉型計劃不謀而合,隔空對唱一曲協同合作的和諧樂章。

  這五年,是我告別學生時代、事業起步的五年;這五年,也是中國穩定發展、意氣風發的五年;這五年,我的科研工作因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而有了新的維度: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去了解、理解和解釋中國的同時,我欣喜並讚美於她的成長和風姿。幸運的是,在我認知中國的過程中,我以專欄文章的形式,在馬來西亞最大的華文報刊《星洲日報》上定期發表;欣慰的是,我的專欄受到不少人的肯定和支持――與其説這是馬來西亞對於一個年輕並且稍顯稚嫩的中國學者的培養、關注和重視,不如説是對於我身後強大祖國的肯定、尊重與讚賞。

  6月15日,馬來西亞財政部的禮堂中,我在一片掌聲中,結束了我關於“一帶一路”的演講。掌聲退去後,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對我的演講做出了全場唯一的點評。他説,“中國是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馬來西亞的成長,過去受益於和中國的良性互動,我相信將來也一定如此”。

  我欣喜於自己演講的成功,更為我的國家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以至於成為另一個國家在制定財政政策時必須考量因素之一,而感到驕傲。我對於“一帶一路”的研究,於公,是我的本職工作應盡之責;於私,是我卑微地認知自己國家的一件小事。但正是因為多了一份馬來西亞關注的目光,變成了我和整個馬來西亞一起探索並感受中國的一個樂事。在認知中國的這條路上,慶幸馬來西亞和我同行;同樣地,在認知中國的這條上,我沒有失望,我相信我的“第二故鄉”――馬來西亞,一定也一樣。

  【作者張淼繫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博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51 字。

轉載請註明: “這五年・我與中國”:我的第二故鄉馬來西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