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深度剖析校園霸凌現象 父母難辭其咎

  中關村二小的疑似“校園今日話題:熊孩子霸凌現象越發嚴重 家長以暴制暴只會加重問題" href="/zh-my/complex/NgprNuGueS.html">霸凌”事件給了中產家庭當頭一棒——名校不是霸凌的絕緣地,即使你的孩子在以“拼娃”著稱的海淀區排名第四的小學上學。儘管中關村二小今日回應:涉事學生不足以構成“校園霸凌”,但這恐怕難以平息家長的恐慌。霸凌面前,有人倡導文明教化,有人鼓勵以暴制暴,但事後干預總是力有不逮。該如何從家庭教育和孩子個性塑造上進行事先預防,避免孩子成為校園霸凌的對象呢?

  要點速讀1以欺凌他人為樂,部分是人性使然。家長要比孩子更清楚這一點。2站在最實際的角度,孩子要想免於被霸凌,沒有什麼比其本身自立自強更治本的辦法了。3避免霸凌的兩個有效手段:參加體育鍛煉、有一技之長。家長要明白的道理一:如果等到霸凌發生才處理,成效有限

  “霸凌”(bullying)一詞,由挪威學者Dan Olweus於1978年提出。台灣學者張信務將其定義為“孩子之間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有“ 長期,反覆不斷”的特點,今日話題曾有過詳細的介紹,參見《“母子是生死之交”刷爆朋友圈,對付熊孩子霸凌要打碎權威效應》。

  一旦發現孩子遭遇了霸凌,家長要立即介入,中關村二小這位媽媽做出了一個很好的示範。但一個必須正視的現實是——如果等到霸凌發生才處理,成效有限。而且家長如何介入,以什麼方式介入也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在同輩中的“名聲”。

  大多數情況下,老師和家長不講方法的事後干預可能使得霸凌變本加厲,更加隱秘。因為在孩子的世界中,“告訴老師”“告訴父母”是一種卑鄙的“告密行為”。“告密者”不會因為自己的受害者身份得到任何同情,反倒會受到同儕的排擠和鄙視。

  家長要明白的道理二:欺凌同類會帶給人快樂,這是最原始的、難以抗拒的人性

  人類天性是樂於看到他人被欺負的。文藝作品中,倒黴蛋被欺凌的窘迫模樣常常惹得觀眾哈哈大笑,笑聲中充滿了他們自己都難以察覺的快感。即使再文明、再有教養的人也難以抑制這種人性。

  “霸凌”是喜劇中的常見元素。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的四位學霸也是從小被同伴欺負大的,對他們來説有些悲慘的經歷卻能輕易逗笑不少觀眾。

  因為這種根深蒂固的人性,所以只要人類存在一天,霸凌就會存在於社會的各個角落當中。美劇《無恥之徒》中的老爹弗蘭克從另一個角度道出了霸凌的本質:“霸凌是每個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教會小鬼如何從困境中站起來。外面的世界很殘酷,霸凌是在給他們打預防針。……”

  話糙理不糙。每個人不妨仔細回想一下自己的人生經歷:無論在何種規模、何種性質的團體中,似乎總有一種約定俗成,依照體力、智力、財富、人際關係等維度形成的“自然”分工。有領頭羊,有依附者,也一定會有一個輕則被調侃(也可能是人緣好、脾氣好所致),重則被嘲笑、被欺負的“倒黴蛋”。他可能因各種原因被“選擇”出來,成為集體排解無聊、激情、暴力的對象。

  學校也是一個生態系統,它不比其他生態系統更特殊。文明和教化不能消滅欺凌他人的天性,只能壓抑,更何況孩子的善惡觀還在形成之中,不自知的惡就更難以避免。在這一點上,孩子可以天真,家長不行。


  家長要明白的道理三:如果你的小孩缺乏正向的社交技巧和保護自己的意識,霸凌者極可能盯上他/她

  孩子被欺負了怎麼辦?是當場立刻打回去“以暴制暴”,還是忍下來尋求老師和家長幫助。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臨場反應。這依賴於平時的家庭教育和個性塑造。

  一旦走到這一步,沒有是非對錯可言。與其糾結孩子該用暴力還是忍耐回應霸凌,當家長的不妨換種思路——為什麼我的孩子成了受害者?或者説為什麼我的孩子被“選擇”了?這不是“受害者有罪”理論,而是通過現有的研究和案例,讓孩子避開性格和行為方面的一些雷區,儘快讓孩子習得生存的策略和技能。

  沒有一種因素必然導致孩子會被霸凌,但根據美國反霸凌網站Stopbullying.gov的總結,具有以下特徵的孩子遭遇霸凌的幾率更高:

  在某方面特別的孩子,例如看起來特別胖 / 瘦、戴眼鏡或身着奇裝異服、插班生、不去做同伴認為“很酷”的事情,等等;公認虛弱、無力保護自己的孩子;抑鬱、焦慮或低自尊的孩子;不受歡迎、朋友少的孩子;不合羣的孩子,和同伴正常的溝通會被誤認為是挑釁、打擾。

  如何與他人協作、分享,是羣居動物的永恆課題。

  可以看出,社交能力低下,以及自我保護意識不足的孩子,更容易成為霸凌的對象。根據研究,孩童在3-5歲,便開始學習如何與同伴相處、合作、分享。家長在這一年齡段,就應該教導孩子正向、行之有效的社交技巧。

  Stopbullying.gov為成人和學校提供了一些教導策略:1.為孩子交友做積極正確的示範。比如訓練孩子用一種令他人愉悦的方式加入遊戲或在遊戲中輪換,幫助孩子理解什麼是友好的行為。2.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明確告訴他們某種特定行為的後果。比如小夥伴不願意跟吝於分享的小孩玩耍;鼓勵孩子告訴成人,如果同伴待人的方式令他不舒服、沮喪、不開心。3.制訂明確的行為準則,並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一旦發現有攻擊性的行為發生立即喝止。4.如果自己的孩子對他人實施了攻擊性行為,應該承擔與年齡相符的後果。比如應該鼓勵孩童向同伴道歉,如果他們傷害了同伴,哪怕並非有意。

  至於懂得如何保護自己,與其説是一種意識,還不如説是一種性格,一種把握個人命運的性格。霸凌者與受凌者之間,常常存在體力、人數上的差異,以暴制暴並非最明智的選擇,但表現得勇敢堅毅卻是。遭遇霸凌,唯唯諾諾、嚇得發抖的孩子會承受更多的羞辱。而表現得勇敢堅毅,懂得明確表達反對的孩子,至少不會在心理上先看輕自己,也釋放出一種信號:我不是好欺負的。閩南諺語講“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就是這個道理。

  從小參加體育鍛煉,有一技之長,是一個可以有效避免霸凌的路徑

  前面提到要教導孩子正向的社交技巧,一個考慮是隻要孩子有朋友、不落單,遭遇霸凌的幾率就會降低,霸凌造成的傷害也會更小。

  從小參加體育鍛煉、加入體育社團,尤其是足球、籃球等團體運動,能幫孩子自然結交到不少朋友,且一起奮戰過的友情更瓷實。參加體育鍛煉還有其他好處,強身健體,性格更加堅毅果敢等。

  另一個容易讓孩子交到朋友的方法,就是幫助孩子發展一技之長。共同的興趣愛好可以成為人與人之間的紐帶,使他們惺惺相惜。 有一技之長,不僅能收穫友情,還能得到同伴的尊敬。靠尊敬掙得不被欺負,要比靠文明戒律更加堅固和有效。更重要的是,通過一技之長,孩子得以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存在的價值,這種存在感和自信會幫助他們自立自強,保護他們一生。

  當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培養出強壯(身體或精神上)、開朗、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孩子。“弱小活該受欺負”也不是文明世界該倡導的價值。事先預防更有效,但也有無法觸達的角落,因此科學、靈活的事後干預必不可少。在這一點上,中關村二小沒有顯示出名校的素質和風度,做了一個很壞的示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18 字。

轉載請註明: 今日話題:深度剖析校園霸凌現象 父母難辭其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