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王曉言】近日,英國有近10萬頭豬的命運引發全球關注。因為英國缺少屠夫(如圖),這些豬面臨被銷燬的命運,繼續飼養它們將消耗大量飼料成本太高。據外媒報道,英國因為“脱歐”的原因造成至少上萬個屠夫崗位的缺口。
合格屠夫需培訓兩年
過去,英國許多屠夫崗位是由歐洲其他國家的移民擔任的。在英國,不論是在屠宰場還是在超市或街頭的零售商店工作,成為一名屠夫都需要進行一定的培訓並獲得執業資格認證。要入職必須在相應的職業教育中心參加學習,獲得二級屠夫學徒資質並進行一段實習,這一般就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要學習的內容不僅有豬和牛等動物的解剖學,還有食品安全與營養學、屠宰設備的操作與維修保養等等。因為不管是屠宰場還是小超市,機械化的程度都比較高,大到屠宰流水線設備,小到商店裏的自動化絞肉機,一名合格的屠夫都要能夠熟練操作才行。
拿到二級證書後,學徒要經過一兩年的實踐,再次培訓,可以獲得三級證書。再往上,還可以獲得屠夫大師資格,這就可以帶徒弟了。這個過程其實並不容易,因為僅入門的二級學徒的課程,大大小小算下來就要有20門左右。可以説,屠夫也是一個需要不斷深造,終身學習的職業。
英國現行的這套屠夫職業教育體系是脱胎於古老的學徒制,從中世紀的時候就有了。屠夫的入門要求並不很高,目前的最低要求是有高中以上的文憑,熟練運用英語,有一定的數學基礎,還有一個重要前提是身體要強壯。這項工作對體能的要求比較高,畢竟扛起半扇豬或一整條牛腿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屠宰場的工作有點像工廠流水線作業,除了基本的技能外還要有比較高的紀律性和責任感。而在超市或零售店做一名屠夫,對獨立工作的能力要求就更高些。從屠宰場訂貨、進貨驗貨,到切割各類肉製品、醃製香腸、維護各類設備等等,都要做到熟練而快速。更重要的是,商店的屠夫還要學習些顧客心理學以及管理方面的知識才能更好地應對每天的日常工作。
所以,從英國運作“脱歐”以來,屠宰行業的從業者就不斷呼籲政府關注可能帶來的勞動力短缺,要麼提前做好培訓儲備人才,要麼提前將屠夫列入需重點引進的移民工種列表。目前看來,這兩樣準備工作並沒有提前做好,才造成目前英國的“屠夫困境”,因為屠夫並不是“一晚上就能練成的”。
200多人爭一個屠夫職位
英國屠夫的薪酬並不算低,年薪大概3萬英鎊,這比一般的大學甚至碩士研究生剛畢業的工資水平還要高,而且這項工作相對比較穩定。但這個職位的缺點也顯而易見,那就是職業的上升空間不大,幹一輩子最多就是做到屠夫大師,薪資也提高不了太多。這也造成許多英國本土年輕人輕易不願意當屠夫,即使有高學歷者入行的,也做不了太久,待經濟好轉或有其他更好的職業機會時,就跳槽走人了。幾年前,英國的布萊克本曾有一家肉店招聘屠夫學徒,結果引來200多名應聘者,其中不乏名牌大學的法律專業畢業生,還有人具有執業律師資格,這事兒當時還引發不小的轟動。但轟動效應過後,僱主最終並未僱傭這些有着閃耀“光環”的高學歷者,理由很簡單,僱主認為大部分應聘者都是抱着“騎驢找馬”的心態來的,必定幹不長久。
英國各地有不少的屠夫培訓機構,還有全國性的肉類研究院。其實,從英國的歷史來看,屠夫的地位理應是比較高的。據説英國很可能是屠夫的發源地,此前肯特郡出土的一具大象遺骸上發現了使用工具切割的痕跡,考古學家們推測,在這片土地上早就有屠夫這個職業的雛形了。
樹女性大使改變屠夫形象
但從現實來看,屠夫從其稱謂上就給人一種兇悍的感覺,再加上一些電影和文學作品也推波助瀾,比如近年出品的電影就有《屠夫貝克》《約克郡屠夫》等,本與屠夫職業無關的殺人者卻被冠以屠夫的名頭,着實給屠夫這個職業打上一個不令人愉快的標籤。為了改變人們的固有偏見,樹立屠夫友善可親的形象,英國許多屠夫培訓機構和屠宰行業宣傳網站都喜歡用女性的形象作為主頁,即使用男性的圖片,也儘量避免那種彪形大漢出境。當下,倫敦的屠夫行業協會還正在評選女性屠夫形象大使,歡迎30歲以下的、正在從事或有志於從事屠夫行業的年輕女性應徵,據悉,最終當選人選將於今年10月份公佈。
另外,在英語中“butcher”(屠夫)一詞還可以作為形容詞用,有“男性化的、高大的、趾高氣揚的”等意。英語詞典中還特意為女性屠夫造了一個新詞,在原詞後面加上表示女性的後綴“ress”,成為“butcheress”。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