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功能核心區首批583處傳統地名保護名錄公示
中新網北京8月23日電(記者 陳杭)記者從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獲悉,經過前期資料收集、價值評估、街道和責任規劃師校核、專家論證等工作,583處傳統地名列入首都功能核心區第一批傳統地名保護名錄。
23日起,首都功能核心區第一批傳統地名保護名錄在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東城區人民政府、西城區人民政府網站進行為期30天的公示,公眾可在9月21日前登錄相關網站反饋意見。
傳統地名入台賬
今年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會同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西城區人民政府開展了首都功能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編制工作。在這一方面,北京市已有多年的探索和積累。
早在2011年,以宣南地區為試點,北京市就開始進行地名保護名錄的編制研究。此後這一工作又擴展到西城區多個街道,並就城市地名文化遺產評價體系、北京舊城改造中的地名保護、地名管理工作中的歷史地名保護等問題進行了理論探索。經過十年摸索,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理論方法與技術路徑。
在充分利用歷史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歷次地名普查成果,編制團隊對北京老城內傳統地名進行了系統收集整理,形成了完整的老城傳統地名台賬。
據介紹,北京有專門記載街巷衚衕的歷史文獻,包括明代嘉靖年間《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清代光緒年間《京師坊巷志稿》和民國年間《燕都叢考》等。此外,清代中前期曾有大規模地圖測繪,《乾隆京城全圖》比例尺約為1:650,內容之詳在中國現存古代城市地圖中首屈一指。晚清、民國時期還流傳下來更為豐富的京城實測地形圖。記錄好、保護好、傳承好這些傳統地名,是全社會的責任。
還原地名真歷史
為提高保護名錄的權威性、準確性,編制團隊參考大量明清史料、地圖等資料,對老城地名使用時間、得名由來、歷史沿革演變進行了精心考證,還原了老城街巷真實歷史沿革,深入挖掘了老城地名的歷史文化底藴。
目前確認元代衚衕名2處(磚塔衚衕、史家衚衕);明代地名629處(可確定位置);清代僅通過對《乾隆京城全圖》的梳理,就得到乾隆年間街巷衚衕地名數量1322處;清末光緒、宣統年間地名2046處。
據悉,不少地名出現時間被大大提前,如楊梅竹斜街,此前多認為是清末地名,此次編制過程中發現紀曉嵐乾隆年間《閲微草堂筆記》中已有“楊梅竹斜街”記載,從而將這一著名街巷歷史提前到了清代中前期。大量以城門命名道路,如崇文門內外大街、宣武門內外大街、德勝門內大街、安定門內大街等的命名也可追溯到乾隆年間,而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修改與規範。
不得擅自更改名錄內傳統地名
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表示,583處傳統地名中,東城區279處,西城區304處,大多數位於北京市歷史文化街區;從地名產生時期看,元代2處,明代153處,清代379處,民國47處,當代2處。它們是北京歷史文化價值的重要載體,也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對象。
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對於進入保護名錄的傳統地名,將建立全流程審批機制,嚴格審批程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更改保護名錄內的傳統地名。
此外,明年編制團隊將繼續開展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第二批)編制工作,並適時對社會公佈。逐步建立地名文化遺產定期評估機制,及時增補新的地名文化遺產,實現地名動態評估和名錄有序調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