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説,中國家長是世界上最累的家長,然而累的背後往往成果卻不盡人意。究其如何教育孩子始終是讓父母最為頭疼的事情,一不小心就容易走入以下55個教育誤區,快看看你中招了嗎?
1、瞧不起孩子
有時孩子做什麼事情完成不好,父母或許會對孩子説:“你怎麼這麼笨啊!”或者“你是木頭人嗎?”每當這類瞧不起孩子的話脱口而出時,都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觀念。
作為母親,你可能比誰都瞭解對於你的孩子來説什麼是重要的──可能是音樂、體育或某一課程,如果你不瞭解,強迫孩子學這學那,不瞭解孩子他的感受是什麼。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有與眾不同的個性特點,每個孩子的差異不一定就是差距。
有一句話,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作為孩子的父母,首先不應該瞧不起孩子,其次,每個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而這些事情都會決定孩子人生的不平凡,父母更應該做一個有遠見的父母。
2、恐嚇孩子
“恐嚇”的根本目的就是想讓孩子聽話、聽從。但是教育的目的並不在於純粹地讓孩子“聽從”。
我們生兒育女,並不是為了培養一個“完全順從父母、完全聽話”的“玩偶”,而且孩子並不屬於父母,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着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孩子絕對不是父母的“附屬品”。而我們更不能為了讓孩子“聽從”而對孩子進行“恐嚇”。
如果你發現孩子不乖,可以用這些方法替代恐嚇:
如果你的孩子總是不肯好好吃飯:請將“吃”的責任交給孩子,不恐嚇不責罵,給孩子規定時間,不吃了就收掉,讓孩子意識到,自己不吃飯爸媽再也不會追着喂。
如果你的孩子總是喜歡拖作業、賴牀不肯上學:那就給孩子規定時間,時間到了無論作業完成與否準時上牀,早上無論刷牙換衣服與否就讓孩子出門,讓他們接受老師、同學的評判強過你的説教。
3、過度的保護監督孩子
社會上有一類人,他們有着成年人的年齡,但是精神上還沒有斷奶。他們高度以自我為中心,既不懂得社會規則,也不通人情世故,缺乏獨立性,缺乏責任感。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巨嬰”。
保護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過度保護,不讓孩子經受一點挫折,孩子如何能得到成長呢?給孩子適度的保護,少一些管控,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安心地探索這個世界,哪怕磕一下、碰一下,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利的。
父母要知道,幫助孩子不一定代替他把該做的事情做了,有時要提供力所能及的機會,鼓勵孩子自己動腦筋完成事情,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勇敢地嘗試“危險”,大膽地探索未知,對於生命活力的激發和自信心的養成非常重要。
4、縱容孩子犯錯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犯錯、糾正的過程,從而吸取教訓、積累經驗。家長適當寬容孩子錯誤和缺點是有必要的,但過度縱容孩子只會剝奪孩子的潛在能力的發展機會。
面對孩子犯下的錯誤,作為父母有必要讓孩子承擔自己犯錯的後果。不僅如此,父母更要讓孩子知道錯誤的原因,知道如何改正錯誤。但不是不假思索的就告訴孩子他那裏錯了,而是要讓自己尋找錯誤的原因,自己解決問題。
這樣孩子才能深刻地意識到自己到底哪裏錯了,並在以後的生活中時時自省,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才是父母教育孩子認識錯誤的正確方法。
5、用不一致的規矩管教孩子
有些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隨意性很強,沒有原則、沒有規矩,或者僅憑父母一時的喜怒隨意設立規矩。尤其在隔輩大家庭中,最易出現規矩不一致的情況。
倘若孩子同樣的行為,有時遭到處罰,有時得到表揚,有時則任由他去,不僅會讓孩子分不清行為的對與錯,還會養成不明事理、不辨是非的無賴習氣。
無規矩,不成方圓,家庭教育也不能例外。教育孩子的時候,你和家裏人態度上儘量不要產生明顯的對立,就算有所差異,也要向孩子講清各自的道理。一致的教育,是維護和善的親子關係、提高教子質量的前提。
父母的一言一行,無論美醜善惡、高尚卑俗。都會深深地在孩子的腦海裏紮根,直接影響他深信的發育和成長。所以,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家庭做起,應該從家長做起,從自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