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印度為啥“玻璃心”? 2000餘年歷史就是一部“被扁史”!

由 鈄翠娥 發佈於 綜合

新聞閣每日新聞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神州日知 樂兒

  印度和中國歷史有些神奇的相似。

  古代史上,兩國同為四大文明古國。

  印度創造的輝煌的印度河文明,與古代中國、古埃及、兩河文明並列。

  近代以來,中國淪為西方的半殖民地,印度則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完全被英國統治。

  這種被殖民的歷史,造成兩國獨有的國民心態。被殖民的歷史與現代國家崛起之間強烈的反差所滋生的複雜心態,屈辱與榮耀交替,敏感而又強烈自尊。

  但是,不論印度古代史,還是近當代史,又和中國有很大的不同。

  畢竟,中國在過去幾千年裏都領先世界,只是在近代100餘年裏才落後了,而且,現在已在重新走向輝煌。

  而印度則從2000餘年前開始,就是被外來入侵者征服、吊打的歷史。

  印度歷史上能夠統一整個印度的帝國幾乎都是外來侵略者所建,這種民族、種族以及宗教壓迫所形成的屈辱,可能也就中國曾感同身受,但其程度卻遠比中國深。

  印度最早的文明是哈帕拉文化,但是,哈帕拉文化很快就被今天印度主要族羣的先祖雅利安人的入侵所毀滅。

  基因研究結果表明,與雅利安人基因結構差異顯著,曾廣泛分佈在印度次大陸的達羅毗荼人才是印度河文明的創造者。

  但是,達羅毗荼人受到雅利安人排擠,被迫從肥沃的印度河、恆河平原不斷向貧瘠的印度半島遷移。

  今天印度半島南部的泰米爾人、泰盧固人、馬拉雅拉姆人等就是達羅毗荼人的後裔。

  雅利安人入侵後,大約從公元前16世紀到公元前7世紀之間,他們創造了吠陀文化,其中,種姓制度就源於此。

  而在這個時期末期,佛教在印度產生。

  這個時期,在政治上,印度河、恆河流域逐漸形成了16個較為強大的國家,所謂印度史上的“16國時期”印度進入一個穩定的發展期。

  我們所熟知的摩揭陀國就是其中之一,其首都王舍城是那個時代佛教傳播中心。

  按照中國歷史發展邏輯,列國戰鬥,很快可能出現一個強國,就像中國的秦國一樣一統天下,如果是這樣印度的歷史可能完全改寫。

  但是,印度歷史沒有按中國歷史的邏輯發展。

  由於小國林立,印度根本無法對外來侵略形成有效抵抗。

  公元前6世紀末,波斯帝國皇帝大流士一世入侵併征服了印度河平原。

  隨後,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帝國,並將印度收入囊中。

  此後的印度歷史,就是不斷在外來民族征服與反征服的交替中輪換。

  公元前324年,依靠反抗馬其頓王國入侵軍,印度人旃陀羅崛多在印度北部建立了印度史上著名的孔雀王朝。

  公元前2世紀初,希臘人、塞種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多次入侵印度孔雀王朝。

  其中,大月氏人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與繼孔雀王朝而起的笈多王朝對峙。

  貴霜帝國還與同一時期的羅馬帝國、安息帝國、中國漢朝並稱為當時世界四大帝國。

  但是,不到一個世紀,到公元3世紀,貴霜帝國在波斯薩珊王朝持續不斷的攻擊下滅亡。公元6世紀到7世紀之間,薩珊波斯統治了印度河平原。

  而此時的笈多王朝及後笈多王朝也不斷遭到來自中亞的大月氏後裔嚈噠人的進攻,並於公元6世紀解體,印度重新陷入小國林立狀態。

  公元7世紀上半期,戒日王所建立的戒日王朝曾短暫統一過印度北部,中國僧人唐玄奘正是在這一時期西遊印度,其留下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印度的第一部信史。

  戒日王去世後,還曾發生唐朝出使印度使臣王玄策借兵吐蕃一人滅一國的故事,攻滅了戒日王朝,將印度北部小國變為吐蕃的附屬國。

  包括泰姬陵在內的許多今天印度聞名世界的古蹟都是莫卧兒帝國留下的

  8世紀初,阿拉伯帝國征服印度信德地區開始,拉開了伊斯蘭征服、統治印度的大幕。

  12世紀,中亞突厥人在印度北部建立了德里蘇丹國。

  14世紀末期,蒙古人帖木兒在中亞建立的帖木兒帝國開始進攻德里蘇丹國入侵印度,1526年帖木兒曾孫巴布爾在印度建立了莫卧兒帝國。

  莫卧兒帝國第六任皇帝奧朗則布統治時期,莫卧兒帝國達到全盛,北印度處於帝國直接統治之下,南印度也成為帝國的屬國。

  莫卧兒帝國後期,屬於雅利安人的馬拉地人在今印度西南部所建立的馬拉地帝國越來越強大,大有攻滅莫卧兒帝國光復印度國土之勢,然而,歐洲殖民者的到來打破了這一進程。

  英國人經過100多年的征服,將印度收入囊中,成為大英帝國女王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這一歷史直到1947年,印度才再次取得獨立。

  如果從12世紀德里蘇丹國算起到19世紀中期英國滅亡莫卧兒帝國,印度約有700餘年處於伊斯蘭統治。

  這樣的結果,使現代的印度分裂為印度與巴基斯坦,也為兩國衝突埋下仇恨的種子。

  從剛才歷史的回眸看,印度的主要威脅都來自中亞、西亞,而古代中國由於有喜馬拉雅的屏障,極少對印度形成實質威脅,反而兩國交流甚為頻繁,尤其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旺發達。

  或許是印度與近代中國有着相似的經歷,印度什麼都喜歡與中國比。

  但是,如今中國再崛起,喜馬拉雅屏障不再,中國反成為印度整個屈辱感的泄洪對象。尤其是1962年戰敗後,又進一步強化了印度的屈辱感。

  一些港台人士喜歡中國近代遭遇的屈辱心態貶稱為“玻璃心,以喻其容易受到刺激、易碎。實際上,印度人所謂的“玻璃心”要遠比中國嚴重。

  瞭解了印度歷史,或許對印度輿論在中印邊境爭端中的羣情激憤、絕不退讓,就很好理解了。

  就算印度政府中存在一些理智的人,但也無濟於事,騎虎難下。

  其實,不論是歷史上的印度,還是如今的印度,顯然無法和中國歷史無法相比。

  印度人只是通過挑釁中國,找到點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吧了!

  殊不知,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中國自古就侵略和入侵就是反擊到底。

  犯我強漢,雖遠必誅。

  希望印度也能好好學學中國的歷史。

  推薦閲讀

  大唐使者一人滅了印度,為啥史書不記載卒年都不詳?

  沒拿下印度,什麼讓戰無不勝的成吉思汗都卻步?

  無情無奈!戲説史上4場令人啼笑皆非的戰爭

  新中國成立以來9次戰爭!為何而戰,結果如何?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