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曾經説過:
“誰若遊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主宰自己,他就永遠是一個奴隸。”
人生,就像是一道難解的題。
充滿了選擇,也充滿了未知,而唯一確信的是,每個人的人生答卷都是由自己書寫的。
飽含世事滄桑,方知人生活到極致,不過是一場“加減乘除”。
生活中的人和事,有些是需要積累的,有些是需要捨棄的;有些是需要珍藏的,有些是需要忘卻的。
唯有懂得積攢與放棄、銘記與忘記的意義,才能不虛度光陰,才能過好無比珍貴的一生。
用加法快樂
法國作家薩克雷説過:
“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
簡言之,你的心態,決定了你的生活狀態。
一個人善於發現世界的美好,他的生活就可以被快樂充盈。
一個人沉浸於悲觀失望,他的生活也只會被陰鬱籠罩。
人生,是一個不斷積攢的過程。
樂觀的人,不斷疊加快樂的能量,才能讓生活佈滿陽光。
在《奇遇人生》節目中,76歲的勝瀨道子已經頭髮花白,但是對生活依然充滿熱忱。
她的丈夫患有阿爾茲海默症,又因為肺炎發作不得不住進護理機構,這在外人看來是一個很悲傷的故事。
但是,她沒有悲觀,而是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
節目中,她回憶起年輕時和丈夫“一見鍾情”的相識過程、“扶掖前行”的婚姻生活,臉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雖然,現在丈夫記不得以前的事,但是兩個人一起經歷那些甜蜜和幸福的過往,就是支撐她堅持下去的力量。
每天看到患病的丈夫唱歌、談笑,感受到丈夫在他自己的那個世界裏依然是快樂的,她就很知足、很欣慰。
面對什麼是人生的話題時,道子平靜地説道:
“人生是一個人生活的方式。
每個人都可以不一樣,我想有這樣的活法,能夠在死之前覺得度過了不錯的人生,覺得幸福。”
生活一半是海水、一般是火焰,沒有人能一直享受生活的眷顧。
那些於任何生活狀態下,都能看到光亮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
林清玄説:
“今天比昨天慈悲,今天比昨天智慧,今天比昨天快樂,這就是成功。”
一寸有一寸的成長,一歲有一歲的歡喜。
用積極的心態對待生活,用加法的方式積攢快樂,生活才能時刻充滿鳥語花香。
用減法生活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
“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
人生的極致是,迴歸素與簡。
什麼都想要,只能是什麼都得不到。
主動摒棄無用的東西,才是專注自己想要的東西。
在《奇葩説》的舞台上,女博士詹青雲一直是很多人心中的女神。
聽她辯論,就像在翻閲百科全書。
生活中,詹青雲卻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
她不愛社交、不參加飯局,喜歡沉浸在書籍的海洋裏。
從小就喜歡閲讀的她,就連坐地鐵的時候也要看書,被稱為“在地鐵上讀《莊子》的人”。
在別人看來,她的生活極其無趣,可是,詹青雲卻自得其樂。
因為於她而言,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遠比面對“無趣”的人更有意義。
有句話是這樣説的:
“最會生活的人,不會過度關注別人,而是聚焦自己的生活。”
不會過多追求物慾,而是懂得迴歸簡單的生活。
經歷了生活的嘈雜才知道,過多的物質,於生活無用,過多的慾望,於自己無益。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農夫,每天早出晚歸耕種,卻收效甚微。
一天,他遇到一位天使,天使告訴他只要他願意,他跑過的地方都歸他所有,並且坐收糧食就可以了。
天使話音剛落,農夫便興奮地朝前跑去。
跑累了,他想停下來休息一會兒,可想到自己想要更多的土地、更多的糧食。
於是,在體力嚴重不支的情況下,他還繼續跑下去。
最終,因為心力交瘁、倒地而亡。
隨之而來的是,一切都化為烏有。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慾望太多,只會成為生活的累贅。
無謂的社交、貪婪的慾望,才是人生路上最應該捨棄的東西。
學會給生活做減法,刪繁就簡、迴歸簡單,才能享受生活的愜意。
用乘法感恩
《詩經》中有言: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意思是,你給我木瓜,我就給你美玉,不是為了回報,是為了永久相好。
生命的呼應迴響,才讓每個人被温暖和善意環繞。
一位網友講述這樣一個事情:
他從小跟着奶奶長大,奶奶住在鄉下,生活不富裕。
但是,每次親戚或者鄰里有辦事情的,奶奶都會包個紅包,表達自己的一份心意。
一次,奶奶過生日,鄰居送來一個紅包為奶奶祝壽。
等到下次,鄰居家給孫子辦滿月酒,奶奶也送上紅包表達祝福。
網友看見奶奶給鄰居包的紅包數額比上次對方給的多,有些疑惑不解,奶奶説:
“就是要多包一些,人與人之間就是這樣,多一些回饋才能表達自己的感謝。”
人與人之間,不過是一場以心換心。
善待別人的付出,更是善待自己。
2017年,馬雲向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捐贈了2600萬澳元,而他之所以選擇這所大學,是源於報恩。
多年前,他和一個叫莫利的普通電工相識。相識期間,莫利給予馬雲很多重要幫助。
在馬雲第三次高考時,莫利通過信件的方式,幫助馬雲糾正語法錯誤,幫他提高英語。
莫利知道馬雲家庭條件不好,前後給馬雲郵寄過去200多澳元。
就連馬雲結婚購買新房時,莫利也無償資助了一部分錢。
而馬雲始終沒有忘記莫利的恩情,在自己成功之後,為了回報當年的恩情,向莫利一直提到的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捐款。
作家村上春樹説過:
“你要記得那些大雨中為你撐傘的人。”
生命中用心幫助我們的人、主動回饋我們付出的人,都值得我們感恩與銘記。
懂得感恩,用善意對待他人,才能不斷享受生活的饋贈。
用除法放下
作家素黑寫過:
“大部分的痛苦,都是不肯離場的結果,沒有命定的不幸,只有死不放手的執着。”
過多地執着於已經失去的東西,只能讓自己陷入情緒泥潭;過多地糾結於不值得的人,只會讓生活徒增煩惱。
在電影《一句頂一萬句》裏,牛愛國得知妻子出軌,一直怨恨妻子。
他把生活的焦點都集中在報復妻子上,結果自己活得渾渾噩噩。
在尋找離家出走的妻子途中,他遇到了初中同學章楚紅。
同樣婚姻不幸福的章楚紅對牛愛國的遭遇看得很清楚,對他説:“日子是過以後,不是過以前。”
同學的一席話開導了他:
牛愛國意識到既然和妻子兩個人再也沒有共同語言、再也沒有共同的價值追求,放彼此一條生路,才是結束這段婚姻的最好方式。
於是,他決定放下對妻子的怨恨,與妻子離婚,成全妻子的同時,也開啓自己的新生活。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放下,是一種勇敢的選擇,學會放下,一切才能重新開始。
很多時候,固執地執着於一件事、一種選擇,都只是對生命的消耗。
如果往前一步和退後一步都是泥潭,那就不如另闢蹊徑,尋找一條新的出路。
放下無謂的執着、過多的糾結,才能遇見柳暗花明的欣喜。
楊絳在《我們仨》中寫道:
“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着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學會放下令自己不悦的事,學會忘記讓自己卑微的人,過去的就讓它過去,逝去的就不要再懷念,才是不斷成長的意義。
生命最大的安慰是,學會放下。
放下執念、忘掉煩惱,才能從容不迫、淡然生活。
很喜歡一句話:
“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次靈魂的修煉。”
人生,不在物質幾許,而在精神是否豐盈;
生活,不在別人評論,而在自己是否知足。
沒有誰的人生是容易的,但我們都可以盡力讓生活變得更好。
熱愛生活的人懂得,用加法積累快樂、用減法捨棄物慾、用乘法加倍感恩,用除法忘卻煩惱。
當我們學會迴歸樸素平凡、學會面對生活的變幻無常,才能對得起僅有一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