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規劃發佈!哪些城市將成為“增長極”?

黃河流域,迎來重大利好。

10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簡稱:《黃河綱要》),規劃期至2030年,中期展望至2035年,遠期展望至本世紀中葉。

規劃範圍為黃河干支流流經的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9省區相關縣級行政區,國土面積約130萬平方公里,2019年年末總人口約1.6億人。

《黃河綱要》明確提出,到2030年,黃河流域人水關係進一步改善,流域治理水平明顯提高,“以城市羣為主的動力系統更加強勁,鄉村振興取得顯著成效”;到2035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黃河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

其實,早在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就被置於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同等地位,列入重大國家戰略。時隔兩年,《黃河綱要》出爐,戰略將得到逐步落實。

對於區域而言,被納入國家頂層設計,成為重大發展戰略,本身就意味着將獲得更多政策紅利。長達25000餘字的《黃河綱要》文件中,也明確提出要“培育經濟增長極,打造開放通道樞紐,帶動全流域高質量發展”。 梳理可知,黃河流域的重點城市主要有西寧、蘭州、銀川、西安、太原、鄭州、濟南等。那麼,哪些城市將會成為“增長極”呢?

重磅規劃發佈!哪些城市將成為“增長極”?

城鎮化空間格局示意圖。

1

生態保護,依然是黃河流域的主基調。

《黃河綱要》指出,多年來,黃河一直“體弱多病”,生態本底差,水資源十分短缺,水土流失嚴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弱,沿黃各省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尤為突出。

水資源,是《黃河綱要》關注的重點,水資源配置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最大考量。“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

在生態保護之外,《黃河綱要》同時提到,從各地實際出發,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做強糧食和能源基地,因地施策促進特色產業發展,培育經濟增長極,打造開放通道樞紐,帶動全流域高質量發展。

《黃河綱要》提出,構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一帶五區多點”空間佈局,同時,構建形成黃河流域“一軸兩區五極”的發展動力格局,促進地區間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

“一軸”,是指依託新亞歐大陸橋國際大通道,串聯上中下游和新型城市羣,以先進製造業為主導,以創新為主要動能的現代化經濟廊道,是黃河流域參與全國及國際經濟分工的主體。

“兩區”,是指以黃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平原為主要載體的糧食主產區和以山西、鄂爾多斯盆地為主的能源富集區,加快農業、能源現代化發展。

“五極”,是指山東半島城市羣、中原城市羣、關中平原城市羣、黃河“幾”字彎都市圈和蘭州-西寧城市羣等,是區域經濟發展增長極和黃河流域人口、生產力佈局的主要載體。

重磅規劃發佈!哪些城市將成為“增長極”?

黃河流域示意圖。

2

哪些城市將成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領頭羊”?

《黃河綱要》在戰略佈局中提出“五極”格局之外,還提出要構建濟南經鄭州至西安、蘭州、西寧的“一字型”東西向大通道。

為緩解國內經濟“南重北輕”的局面,《黃河綱要》同時提出,高質量高標準建設沿黃城市羣。“破除資源要素跨地區跨領域流動障礙,促進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高效流動,增強沿黃城市羣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打造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推進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不難看出,沿黃城市羣正好對應長江經濟帶。這也能説明,國家層面對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寄予厚望。西安、鄭州、濟南等城市本身發展基礎較好,必然能夠承擔更多發展責任,拿到更多政策利好。

粗略統計可知,《黃河綱要》文件中,“點名”西安11次,鄭州8次,蘭州7次,濟南4次,銀川4次,西寧4次,太原3次。不過,需要明確的是,就城市能級來看,依然是西安、鄭州和濟南“挑大樑”。

《黃河綱要》在“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方面提到,高水平高標準推進沿黃相關省區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賦予更大改革開放自主權。支持西安、鄭州、濟南等沿黃大城市建立對接國際規則標準、加快投資貿易便利化、吸引集聚全球優質要素的體制機制,強化國際交往功能,建設黃河流域對外開放門户。

西安、鄭州、濟南被賦予重任,而這正是上述三城在區域發展中地位的體現。西安、鄭州是建設中的國家中心城市,濟南與西安、鄭州並列,可見其城市地位有望提升。

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發佈,同屬中部地區的鄭州被點名9次,太原被點名6次。這些受到多重戰略機遇疊加的城市,顯然會獲得更多政策加持。

對比前後兩份文件,鄭州被點名的內容明顯不同。在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鄭州需要加快自身發展;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鄭州則更多需要在區域發展過程中打好“配合”,增強區域經濟聯繫度。

3

沿黃重點城市發展機遇空前,挑戰也不少。

《黃河綱要》對城市發展劃定了“底線”,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從過度干預、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轉變,改變黃河流域生態脆弱現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生態功能區重點保護好生態環境,不盲目追求經濟總量;調整區域產業佈局,把經濟活動限定在資源環境可承受範圍內;發展新興產業,推動清潔生產,堅定走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與此同時,沿黃城市羣的體量,與長江經濟帶存在明顯差距。目前,黃河流域涵蓋的城市羣主要包括呼包鄂榆、蘭州—西寧、寧夏沿黃、關中平原、中原、山東半島城市羣。而長江經濟帶則主要是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等三大城市羣,實力顯然更雄厚。

還要看到,西安、鄭州、濟南、蘭州、銀川、西寧、太原等城市整體實力,也與上海、武漢、成都、南京、杭州、合肥、重慶、蘇州等城市存在明顯距離。 當然,發展差距往往意味着未來潛力,在國家重大戰略的推動下,沿黃城市羣重點城市潛能有望加速釋放,成為區域崛起的重要引擎。

(來源:大剛觀察微信公眾號)

【編輯:戴容】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58 字。

轉載請註明: 重磅規劃發佈!哪些城市將成為“增長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