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瓊崖

原標題:文化週刊 | 千古“名”瓊崖

■ 曾慶江

海南島作為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從最早隸屬於廣西、廣東,再到1988年建省辦經濟特區,其建置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古代海南史上,大致形成了五州十三縣(最多時曾達二十二縣)的格局,並保持了相對的穩定。如今,海南省有十九個市縣的行政區劃。各市縣名稱的由來,有的延續傳統,顯得很有文化範,有的深具時代特色,一派青春盎然。可以説,這些市縣名稱的演變,就是一部微型的海南文化發展史。

海南五州的演變

從最早的儋耳郡、珠崖郡,再到唐朝的瓊州、崖州、儋州、萬安州、振州等五州的基本格局,是海南歷史上比較穩固的行政區劃。尤其瓊州和崖州,更是聲名赫赫,因此後世人們以“瓊崖”來代稱海南。

千古“名”瓊崖

三亞市崖城鎮是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城。 海南日報記者 張傑 攝

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在平定南越國的基礎上,設立嶺南九郡,儋耳郡是其中之一,所謂“儋耳”,即耳長的意思,可能是因為那個時候當地百姓的耳墜裝飾明顯。當時地方官吏的盤剝和欺凌,激起海南各地百姓此起彼伏的反抗,為了應對危局,西漢朝廷於始元五年(前82年)將儋耳郡併入珠崖郡。幾十年之後的初元三年(前46年),西漢朝廷下達“罷棄珠崖”的詔令,另設朱盧縣管理整個海南島。隋大業年間,儋耳郡的建置再次得到恢復。唐武德五年(622年),嶺南被納入中央政權之後被劃分為八州,設立在海南島的有儋州、崖州、振州,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真正出現儋州,意義重大。宋元時期,儋州一度更名為昌化軍、南寧軍,明朝初年再次恢復為儋州。1912年,儋州更名為儋縣。1950年4月,儋縣解放。1958年,儋縣人民政府駐地從新州鎮遷往那大鎮。1993年,儋縣更名為儋州市。2015年,儋州升格為地級市。

崖州也是海南歷史上最早的地名之一。南朝時期的冼夫人向當時的梁朝廷“請置崖州”。最開始的崖州駐地是在儋耳郡故地。隋大業年間,崖州更名為珠崖郡,郡治也移至瓊北舍城縣(今海口市瓊山區靈山鎮多呂村)。唐武德五年(622年),改珠崖郡為崖州,崖州從此設於瓊北。宋開寶五年(972年),鑑於島北已經設立瓊州,宋政府推行“並崖入瓊”和“改振為崖”的政策,即將瓊北崖州統轄區域劃歸瓊州管轄,將島南的振州更名為崖州。後來的崖州演變為崖縣,直到成為今天的三亞市。古崖州由此成為今日三亞約定俗成的故稱。為了讓大家記住古崖州的千年輝煌,三亞市設立市轄區之後,特地將崖城鎮更名為崖州區。

千古“名”瓊崖

儋州市中和鎮東坡書院蘇東坡塑像。 李幸璜 攝

振州在海南歷史上也比較悠久。隋大業三年(607年)將崖州改為珠崖郡之後,又在海南島西南地區設立臨振郡,治所在寧遠縣(今三亞市西北)。唐武德五年(622年),臨振郡更名為振州。宋朝初年,振州更名為崖州(一度更名為吉陽軍)。在經過幾百年發展之後,更名為崖縣。1964年,崖縣更名為縣級三亞市。1987年三亞升格為地級市。2014年,三亞市撤鎮設區,分別為吉陽區、天涯區、海棠區、崖州區。早在明《正德瓊台志》中就有“三亞里”的記載,這應當是三亞名稱最早的由來。按照《三亞史》的説法,由並行穿越市區的三亞河和臨春河在近海匯合成港(即今三亞港),形狀如三股枝椏,因此便約定俗成為“三椏”,久而久之就被文字記載為“三亞”。

相比儋州、崖州、振州而言,瓊州在海南可謂是“後來居上”。唐貞觀五年(631年),從崖州拆分出瓊山縣,並置瓊州,下領瓊山、臨機、萬安、富雲、博遼等五縣。瓊州之名源自瓊山。海南島北部有一座山,山上的石頭和泥土都很白,似玉而潤,人們看了產生採玉的衝動,因此將其命名為瓊山。宋開寶五年(972年)“並崖入瓊”後,瓊州管轄海南島北部。元朝時整個海南設為瓊州路安撫司,隸屬湖廣行省,明清時設立瓊州府,隸屬廣東省,瓊州成為海南島政治管理中心。瓊州府治設立在瓊山縣(今瓊山府城鎮)。早在宋朝時,瓊山就開始出現海口浦,為商船聚泊之港口(海口即南渡江入海口的意思)。明朝時設立海口千户所。1926年,海口從瓊山縣分出,稱為海口市。1988年,海南從廣東省析出成立海南省,海口市為海南省省會。2002年,海口市、瓊山市合併成立新海口市。

相對而言,萬安州在歷史上存在時間較短。唐貞觀五年(631年)設立萬安縣,隸屬瓊州管轄。龍朔二年(662年),萬安縣改為萬安州。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萬安州更名為萬寧縣,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萬寧縣的名稱。紹興十三年(1143年),萬寧縣更名為萬安軍。明清時期,萬安軍更名為萬州。民國後,萬州一直被稱為萬寧縣。1996年,萬寧撤縣設市。

身負厚重歷史的海南古縣

相比中原文化而言,海南文化發展具有後發性,但這並不影響其歷史悠久。海南當前不少市縣即從古縣演變而來,它們都身負厚重的歷史。

海南島西北的澄邁縣源於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設立的苟中縣(縣治為今澄邁美亭鄉東北)。但西漢初元三年(前46年),珠崖郡被廢止,苟中縣也隨之廢棄。隋大業三年(607年),在苟中縣的基礎上設立澄邁縣,取名境內澄江、邁山,縣名沿用至今。澄邁縣可謂是海南歷史上最為悠久的古縣之一。位於澄邁縣北部的老城有古渡口通潮驛,曾經接納了不少渡海南來的貶官逐客,如蘇軾、趙鼎、胡銓等。古渡口通潮驛曾因這些人而名聲大噪,這也從側面體現了澄邁悠久的歷史。

千古“名”瓊崖

五指山的早晨。 (資料圖)

臨高也是海南著名的古縣。隋大業三年(607年)開始設縣,因縣治靠近毗耶山(今高山嶺),因此名為毗善縣,當時隸屬於珠崖郡。唐武德五年(622年),由於毗善縣位於富羅村,更名為富羅縣。但是,富羅縣很快劃歸儋州,隨後在臨機村設立臨機縣。開元元年(713年),臨機縣更名為臨高縣。之所以改名,大概是避皇帝諱的緣故,因為“機”與“基”同音(當時皇帝為玄宗李隆基)。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以臨高稱謂的地名。臨高縣治多次遷移,直到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時任縣令謝渥在多次考察之後將其遷至文瀾江邊的莫村(今屬臨城鎮),從而極大推動臨高經濟文化的發展。臨高縣成立之後,除了1958年到1961年間曾和澄邁縣合併稱為金江縣外,一直以臨高之名存在,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縣。

海南島西部的東方市歷史也非常悠久,它源自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的九龍縣,因縣治在九龍山(今感城鎮入學村西側)而得名。隋大業三年(607年),在原九龍縣治的基礎上設立感恩縣。明正統五年(1440年),感恩縣治遷至中和鄉(今感城鎮)。1952年,由海南島西部一些地區組建東方縣,縣城設立於東方村(今屬東河鎮)附近,因命此名。這正好解釋為何此地位於海南島西部卻以“東方”命名的原因。儘管東方縣所轄地域屢有變遷,但是名稱使用延續至今。1997年,東方黎族自治縣更名為東方市。

千古“名”瓊崖

海口市瓊台書院。 李幸璜 攝

昌江也是海南島建置較早的郡縣之一,它源自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的至來縣。隋大業三年(607年)開始出現昌化縣,因境內有昌化江的緣故。很長時間以來,昌化縣縣治都位於昌化江入海口的昌化鎮(1964年遷入石碌)。昌化在歷史上曾經名聲顯赫,在宋朝時海南島西部重鎮儋州甚至一度更名為昌化軍。1914年,由於浙江也有同名縣,海南昌化縣更名為昌江縣,昌江一名沿用至今。歷史上的昌化縣名氣之大,還和南宋宰相趙鼎有着很大的淵源。趙鼎被貶到吉陽軍(今三亞)之後,仍然受到秦檜接連不斷的迫害,最終選擇絕食身亡,他的子孫將其安葬於昌化縣舊縣村。後來,趙鼎“得旨歸葬”,昌化的趙鼎墓成為衣冠冢,至今仍是人們緬懷忠烈之士的重要去處。

文昌源自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的紫貝縣(縣治位於盛產紫貝的紫貝嶺)。隋大業三年(607年)在紫貝縣舊址置武德縣。唐武德五年(622年),因和皇帝年號重合,武德縣更名為平昌縣。貞觀元年(627年),取“偃武修文”“文化昌隆”之意,平昌縣更名為文昌縣。也有説法是境內有文昌河的緣故。1995年,文昌縣更名為文昌市。

毗鄰海口的定安縣很長時間內屬瓊山縣管轄,並未單獨設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政府接受擔任湖廣行省平章政事的闊裏吉思的奏請,設立定安縣。元朝皇族圖帖睦爾曾被流放瓊州,併到定安遊玩散心,受到款待,據説還與“定安娘子”李青梅產生了愛情,成為後世海南地方文藝創作的重要題材。圖帖睦爾後來返京稱帝,即歷史上的元文宗。為了感謝定安百姓的厚愛,特地於天曆二年(1329年)將定安縣升格為南建州,和瓊州並列。明洪武二年(1369年),南建州改回定安縣,並沿用至今。

海南東部的陵水黎族自治縣自從隋大業六年(610年)設立之後,一直沿用至今。陵水境內有陵水河直通大海,縣以水名。樂東、屯昌、保亭之名的使用,大致是明清時期的事了。明朝時,崖州曾在抱由峒南側建築“樂安城”,此後又有樂安營等。1935年,廣東省政府設立樂安縣,隨後更名為樂東縣,名稱沿用至今。明清之交,不少百姓逃荒到海南,屯荒墾殖以圖昌興,因此有“屯昌”之名。屯昌之名雖然有幾百年歷史,但設縣時間很短,源於1948年設立的新民縣,因和遼寧一縣同名,因此於1952年更名為屯昌縣。清政府曾經在五指山南麓設立“寶亭營”,後來被演化成保亭(也有説法是為了紀念清末名將馮子材駐軍建立涼亭,即“馮宮保亭”,簡稱“保亭”)。1935年正式設立保亭縣,縣名沿用至今。

現代感強的年輕市縣

海南島四面環海,這使得它具有開放包容的特性,在市縣的命名上,也體現出較強的現代感。

海南島東部重鎮瓊海市,在1958年以前未曾以“瓊海”命名。瓊海發源於唐顯慶五年(660年)設立的樂會縣以及元二十九年(1292年)設立的會同縣。因與湖南一縣同名,1914年會同縣更名為瓊東縣(即瓊島東面)。1958年,瓊東縣、樂會縣等合併,稱為瓊海縣。既有海南簡稱之“瓊”,又有包容性極強地域色彩明顯的“海”,瓊海是海南獨此一份,可謂“最海南”。1992年,瓊海縣更名為瓊海市。瓊海因為紅色娘子軍以及博鰲亞洲論壇享譽中外。

瓊中和白沙可謂是孿生兄弟,在古代未曾單獨設縣。1948年,中共瓊崖特委成立瓊中縣,因為位於瓊島中部而得名。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曾設立“薄沙營”作為軍事據點,之後“薄沙”演變為“白沙”。1935年,廣東省政府設立白沙縣,縣名沿用至今。白沙位處海南島中部,生態極佳,很容易讓人想起杜甫《登高》詩中的“渚清沙白鳥飛回”。瓊中位於黎母山核心地帶,有“中國天然氧吧”之稱。瓊中和白沙,可能就是大眾心目中的“詩和遠方”。

千古“名”瓊崖

在澄邁縣金江鎮美榔村,姐妹塔屹立在落日餘暉下。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五指山市是有名的“翡翠山城”,因海南島上最高峯五指山而得名。但它的歷史並不長,最開始也不是以山命名。五指山市在古代被稱為“通什峒”,是黎族同胞居住的核心地帶,因此“通什”一詞也是來自黎語,屬於黎語中的漢字海南話譯寫,意思是山谷中連片的田地,很有田園牧歌的氣息在其中。後來曾設立通什鄉,隸屬保亭管轄。20世紀50年代,中央政府設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後又更名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通什作為自治州政府駐地,成為南部政治經濟文化重鎮。1986年,國務院批准成立縣級通什市,仍為自治州政府駐地。1987年自治州被撤銷,但縣級通什市保留了下來。2001年,通什市更名為五指山市,從而成為海南旅遊形象的代言者之一,“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成為全域旅遊時代海南的最強音。

(作者系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教授)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1.明誼、張嶽崧《瓊州府志》(道光)

2.李勃《海南島歷代建置沿革考》《海南編年史》(曾慶江)

來源:海南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691 字。

轉載請註明: 千古“名”瓊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