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想讓孩子將來可以有出息,但是不管孩子的才能如何,大眾最常用的衡量標準其實還是能不能掙到大錢。就像電視裏演的生活劇,孩子衣錦還鄉,街坊鄉鄰都會感慨孩子有出息,掙到大錢了,雖説是藝術加工的作品,但不得不提的是現實生活的折射。
這就跟小時候來證明孩子是否優秀,就是按照成績高低來判斷的,能不能給爸媽長臉就是通過有沒有“三好學生”的獎狀,有多少張成績優異的獎狀。聽起來有些粗暴,但同時也是最直觀的方式,在大人父母看來,能證明孩子優秀的只有實打實的結果。
就像孩子將來是否會掙到錢的問題,能掙錢的在大人看來都是有本事的,那怎麼才能知道孩子將來能不能賺到錢呢?知識改變命運,成績優異就可以嗎,還是説有家族理財的基因在。其實還是要看孩子的性格表現,是做一個庸庸碌碌的底層羣眾,還是會成為精英階級的富人都早有預示。一個孩子將來是不是富人,小時候就註定了,中的父母偷着樂吧。
孩子小時候會表現得更為重視自己
重視自己並不是説孩子會更以自我為中心,性格自私,而是重視自己的情緒和意志力,不會輕易以別人的判斷或評論而動搖。也就是不會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意見,具體表現如下:
1、自信心強
能賺到錢的成功人士,基本都是對自己很自信的性格,甚至有些人比如喬布斯,是自戀型人格。但正是因為對自己非常有自信,才能抓住很多別人錯失掉的機遇和不敢嘗試的新事物,認為自己是可以做到的,哪怕是失敗了也不會隨便找藉口,更不會不相信自己,認為只要糾正就能再一次成功。
2、行動性極強
既然有了這個打算那就立馬着手去做,而不是猶猶豫豫遲遲不肯下手。這樣的孩子小時候通常都是帶動別人的角色,也就是領導者的身份,雖然會對身邊的人造成一定急迫性的壓力,但正是因為有壓力才會有動力,能更快的看到成果。至於想法很多,卻是行動上的矮子,成事的可能性也比較低。
3、腳踏實地的堅持
成功是需要熬出來的,很多財富榜上的企業家都表明,要成功都要經歷一段灰暗的等待期,只有堅持到底的人才能一起分享喜悦。事情的完成都要一個過程,孩子小時候難免會顯得沒有耐性,但是能坐的住的孩子往往就更沉穩,不會來回動搖,更能成功。
這類孩子往往表現為“內控型”人格
心理學上根據人的性格歸因特點,把人分為“內控型”人格和“外控型”人格。兩種人格的類型是相對的,“內控型”的人把成敗的成因歸於自身,從個人判斷上找原因,成功是因為自己努力,失敗了是自己疏忽,只要繼續完善就可以把事情做好,是自己努力可控的範圍。但“外控型”的人思維剛好相反,失敗了就會各種找藉口,歸因於外界影響。
“內控”和“外控”的區別在於個人期望的影響,內控者傾向把事情的原因和成敗歸於自身力量,而外控者就傾向於歸結在外部環境,這也就是“人定勝天”和“聽天命”的區別。
由加拿大心理學家萊夫庫特研究發現,兩種性格傾向的人對於個人成就感的關心程度不一樣。內控者比較看重個人的成就感,遇到困難和挫折也通常會採取積極的態度去應對,能儘量保持冷靜,採取有效的方式處理事情,對受挫後的焦慮感也比較少。外控者在面對挫折和失敗的時候就常常感到焦慮,更多的在意個人的消極情緒,而不能採取有效的措施積極應對。
歸根到底,其實還是要歸結到孩子內心是否足夠相信自己,而不受到外界的影響和動搖,也就是是否有足夠的自我暗示。跟羅森塔爾提出的人際期望效應是一致的,只不過不是人際關係之間,而是對自身的期望暗示,也就是自我實現預言。
能成功的孩子都有積極正向的自我實現預言
羅伯特提出的自我實現預言,即是人對自身的期望成真。其實是在對自我的期望預設中,成功可能性更多的內控型孩子會盡量按照好的期望預設,塑造自身的行為,以向好的標準靠攏。這是一種非常積極的狀態,反之一直用消極悲觀的情緒暗示自己的話,那麼事情結果也多半會應驗,因為從一開始就是朝着失敗的預設方向在進行。
因此,把孩子培養成這種積極的內控型人格,對於孩子將來的人生是有着很大益處的,讓孩子學會對生活有着正向的暗示和期望,孩子自然也會朝着那個方向靠攏。所以,當孩子一開始就做好了為走向成功之路的預設,那麼就會同樣的塑造自己的行為,至於外控型的孩子,就需要慢慢改變,更關注自身而非外界。
“外控型”的孩子如何轉變?
增強自我認同感
之所以“外控型”的孩子總把成功或失敗的成因,歸結為命運、環境以及時機之類的外界因素,只是因為這些外部環境都是對孩子產生影響的因素。換言之,就是這類孩子通常比較看重外界看法,對自我較少認同。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增強自我認同感,在孩子搖擺不定的情況下,需要周圍人能夠確切的給孩子一個肯定的答覆,從細節説起,一點點增強孩子對自身的信心。只有自我認同感比較強的人內心才會更堅定,也會更有勇氣去嘗試被人不敢嘗試的東西,抓住別人猶豫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