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牆紅磚逐一檢查修復,112歲巴公房子露出老底子“活起來”

立柱、拱門、木窗、圓頂、露台、雕花牆面……經過一年多的施工,在江岸鄱陽街、洞庭街及蘭陵路交會處,武漢人熟知的巴公房子,終於展現出百年前的主體和外觀。

清水牆紅磚逐一檢查修復,112歲巴公房子露出老底子“活起來”

112歲的巴公房子整體性修繕工程已接近完工,即將竣工驗收。記者劉斌 攝

中信工程子公司中信建築院副總經理肖偉是巴公房子項目設計總負責人,他告訴記者,此次保護修繕工程,不僅外立面要“修舊如舊”保留歷史建築風貌,內部也要盡最大努力留住巴公房子的“老底子”,並最終將其改建為具有歷史文化體驗的高端酒店、萬里茶道博物館。如今保護修繕工程已進入尾聲,即將迎來竣工驗收。

近日,記者走進112歲的巴公房子,探訪它重新“活起來”背後的故事。

56萬塊紅磚逐一檢查,“最小干預”實現最大保留

樓高四層的巴公房子,有三層是用清水紅磚砌成的,被稱為清水牆,這是巴公房子獨特的建築風格。記者走近被修復的清水牆發現,老紅磚的痕跡依稀可見,整個牆面也並非顏色統一。

武漢旅遊體育集團金建投公司項目現場負責人彭釗介紹:巴公房子的清水牆面積約有8000平方米,按一平方牆面70塊紅磚計算,大約有56萬塊紅磚。“這56萬塊紅磚,每塊磚我們都要檢查其風化程度和破損情況。”

清水牆紅磚逐一檢查修復,112歲巴公房子露出老底子“活起來”

巴公房子內院。記者劉斌 攝

施工人員在具有代表性的點位選取破損的紅磚,送到同濟大學材料力學實驗室,檢測其配料、強度、色澤等。彭釗説:“這是為了對破損處進行最完美的修復,最精準地復原外立面的紅磚。修復清水牆不是要粉刷成嶄新的樣貌,而是要保留原有的痕跡。”

有百年曆史的巴公房子歷經多次維修,其中不乏整體粉刷清水牆面。而此次為了讓巴公房子恢復原貌,修繕班組在操作過程中,通過洗、鏟、磨等各種方式,對牆面上歷次維修的老舊粉刷層一層層進行剝離,一直清理至磚面基層,並逐一進行檢查。

拿到同濟大學實驗室的檢測結果後,項目團隊採用同配比色調的磚粉及老磚進行修補。待磚粉到了適時的強度,再用專用工具勾縫,並進行牆面打磨,最後淋塗憎水劑保護牆面起到防水效果。“這是個非常細緻的活,近百位工人整整忙了4個多月,才將清水牆全部修復成功。”彭釗説。

“在整個修繕過程中,我們遵循‘最小干預’原則,要最大程度保留巴公房子的歷史信息。”肖偉告訴記者。

三扇門拼成一扇門,修舊如舊也要區分新舊

“修繕文保建築,就像翻開一本陳舊的歷史書,我們一直懷着敬畏的心情。”肖偉説,修繕設計的每一步都必須找足依據,經得起推敲。

記者走進巴公房子的大廳,一扇斑駁的木門映入眼簾。“這扇門是由三扇門的構件拼成的,邊框凹凸不平,與新做的木門相比很好區分。”彭釗介紹,由於使用年限過久,巴公房子內不少木門腐朽破損。“有的是門框壞了,有的是門扇壞了,我們把保存相對比較完整的構件留下來,將同類型的木門按照原來的樣式拼成一扇門。”

“木門修復中,如果將新舊材料結合在一起,縫隙會特別明顯,並且有些地方的接口會接不上。”彭釗告訴記者,現在這樣的拼接修復,不僅能將舊木門完整地保留下來,還能與新做的木門相區別。

記者在木門旁的樓梯上看到,扶手上既有原來的舊木柱,也有不少剛裝上去的新木柱。樓梯踏板也是新舊不一,老踏板邊角圓潤,中間部分有內凹的弧度,帶着歲月的痕跡。新踏板稜角分明,平整光滑。

清水牆紅磚逐一檢查修復,112歲巴公房子露出老底子“活起來”

保留原樓梯構件進行修復。記者劉斌 攝

“儘量保留原始構件,力求最大程度還原建築本真面目。”中信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高級建築師、建築專業負責人張曦介紹,樓梯上還保留了原始雕花,對於缺失的部分,木匠則按照圖案樣式補充上去。

“因房屋構件年代久遠,市場上很難買到同樣的配件,只能定製或去二手市場上淘舊材料。”彭釗介紹,門窗上的五金構件,是找到現場的原件後送到上海專門定製的。

他告訴記者,在製作還原原木構件之前,為確保使用的木材與原材料最為接近,工作人員將不同部位的木構件取樣,送至檢測單位,對各種構件的木材進行多種檢測。“在修繕過程中,我們儘量使用相同或相近的材料。”

肖偉表示,古建築修繕需要遵循可識別性原則,就是修繕後要讓別人知道哪些地方被修過,哪些是原始的,最好不要混淆,“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歷史建築的價值。”

多花七倍功夫裝飾門柱,整合應用十餘項傳統工藝

在巴公房子的一個門廳前,57歲的柯金朋和工友正站在腳手架上,用鋼抹子將混合着碎石子的水泥砂漿塗抹在高達3米多、兩人才能合抱的門柱上,他輕輕拍平露出的石子尖稜,柱子表面不時被壓出水泥漿。“這個過程要很仔細,要靠觀察、手感,才能確保柱子是圓的。”柯金朋邊工作邊告訴記者。

等到牆面有七八成干時,柯金朋開始用毛刷蘸水,將表面浮漿刷掉,緊接着用噴霧器由上而下分段對牆面進行噴水沖刷,直到將表面的水泥砂漿沖掉,讓小石子半露在外。

清水牆紅磚逐一檢查修復,112歲巴公房子露出老底子“活起來”

施工人員精雕細琢。記者劉斌 攝

“這個工藝叫水刷石。噴刷是水刷石的關鍵工序,噴刷過早或過度,石子露出灰漿面過多容易脱落,噴刷過晚則灰漿沖洗不淨,造成表面污濁。”柯金朋告訴記者。

“這很考驗基本功。”柯金朋幹這個活已經有32年了,他向記者介紹,門廳裏的4根門柱,如果用現在的真石漆等塗料進行裝飾,一天就能做好,而用這項傳統工藝,則需要花費7天的功夫。在他一次次精益求精的塗抹與沖刷下,牆面呈現出塗料難以企及的天然質感和莊重色澤。

“修舊如舊,不僅表現為保持文物本體的原真性,還包括修繕技藝的傳統性。”彭釗告訴記者,巴公房子啓動修繕後,先後整合應用了榫卯工藝、油漆底擦色工藝等10餘項傳統工藝,請來了不少有經驗的工匠,通過細枝末節的匠心修繕,保留建築細部的歷史記憶。

房梁加固處理,管網合理佈局,老房子有了新氣象

“歷史建築不僅要保護,還要進行活化利用。因此,修繕和後期利用設計同步十分重要。我們在保持原有外觀風貌、典型構件的基礎上,還要通過加建、改建和添加設施等方式,適應現代生產生活需要。”肖偉向記者介紹了巴公房子裏的新設施。

清水牆紅磚逐一檢查修復,112歲巴公房子露出老底子“活起來”

保留原有紅磚。記者劉斌 攝

為了適應未來酒店的需求,巴公房子內部正在安裝排水管道、強電弱電管道、空調、無障礙電梯等各種現代化設施,歷史建築本體的修繕同步展開預埋施工,實現一步到位。

“在建築現狀情況下,安裝消防管道、電纜並保證層高是一大難題,僅管線設計就花一個月,在施工過程中還不斷進行調整。”彭釗介紹,採用BIM技術將建築現狀建模後,結合牆、柱、梁、板等參數構件,對整個管網進行佈局,讓管網高低錯落分佈後,仍保證內部房間有最低3.2米的層高。

原有的房梁難以承載消防管道和電纜,還需要對房梁進行加固處理。彭釗介紹:對於本體比較好的梁,則像“系皮帶”一樣加上鋼抱箍,讓牆、梁、頂形成一個整體,恢復整體受力的作用。

融合茶道文化與歷史,新經濟將讓巴公房子“重生”

“我們計劃將巴公房子打造成為融合茶道文化,具有歷史體驗感的高端酒店—巴公邸酒店。”武漢城市風貌集團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修繕後的巴公房子將重獲新生。

為溯源百年茶道歷史,酒店內還規劃了展示漢口茶葉商貿歷史與繁盛的萬里茶道博物館,後期將向公眾免費開放。

清水牆紅磚逐一檢查修復,112歲巴公房子露出老底子“活起來”

外牆修復如新。記者劉斌 攝

除巴公邸酒店外,“大巴公”一樓還將開發沿街商業。“目前,星巴克臻選項目已簽約,預計將會呈現獨一無二的結合漢口歷史建築特色的星巴克,另有連鎖美護品牌及珠寶定製品牌宣佈入駐巴公邸商業。”

未來,巴公房子將依託漢口歷史文化風貌區,成為江岸區與武漢市具有國際水平與影響力的文旅與雙創高地,當全新的產業生態在這棟建築中“紮根生長”,武漢人耳熟能詳的巴公房子將以另一種方式重新融入城市發展。

鏈接>>>

巴公房子歷史背景

巴公房子位於江岸區鄱陽街、洞庭街、蘭陵路、黎黃陂路交會處,由俄國茶商“大巴公”J·K·巴諾夫和“小巴公”齊諾·巴諾夫兄弟共同建造,1901年始建,1910年建成。

巴公房子屬近代古典復興式建築,用紅轉砌成,磚木結構,地下一層地上三層,廊檐、露台、曲欄、拱券和立柱各顯精緻,是當時漢口最大的高等公寓樓。

巴公房子有“大巴公”(靠蘭陵路)和“小巴公”(靠黎黃陂路)之分,大、小巴公各佔一座,緊靠在一起,中部為三角形天井,相當於一個內院。

巴公房子1993年被公佈為武漢市首批一級優秀歷史建築。2019年,巴公房子和其他2處“萬里茶道”遺產點,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21年,巴公房子被列入第八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長江日報記者彭仲 汪麗婷 通訊員翁能 李辰 馮蕾)

【編輯:鄭曉曉】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26 字。

轉載請註明: 清水牆紅磚逐一檢查修復,112歲巴公房子露出老底子“活起來” - 楠木軒